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四十六)
二、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1)說經,法施利益,令眾生破迷開悟,早證無上菩提。諸佛出世,諸佛包括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十方是指方位,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諸佛出世有三種利益,最重要的就是講經說法。正法時期有人說法,有人修行能得利益;像法,有人說法說得很相似,不一定有人得利益,也許只有少部分人得利益;末法也有人說法,但是變質了,那就不會有人得利益,要是當今沒有人說法,那就是滅法。所以只要有人說法,又有人肯修,那就是正法-在末法的正法。所以講經說法非常重要,只有說法才能令眾生得真實義趣,講經才能真正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自己就能破迷開悟、就能契入境界。只有真正講經才能利益眾生,經典裡面所說的,就是教導眾生破迷開悟,把你的迷情說出來,讓你知道了,就是開悟,從這裡去回頭,就能證得無上菩提。講經說法確實是冥陽兩利的事情,現在做法會的人很多,經典沒有人講,法會不是不能做,就好像學校園遊會不是不能辦,寓教於樂,但是如果天天辦園遊會,那這個校長要撤職查辦。要依止如來的教法,來說經、研教,講經說法不只是出家人的事情,佛門四眾同修都可以發心學著講,講一句是一句,講佛法總比講世間法好,甚至一句不會說,一個字、一個詞總可以吧,說不了長篇大論,短短的一分鐘、兩分鐘也是說法,這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正法久住。熏習佛法、深入經教,也是在跟佛菩薩打交道,古人講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我們不用三日,即使是一日不看經,就像個生死凡夫一樣,處處顛倒,在在著相。所以怎麼能放棄經教?甚至有人認為只要念佛就行,如果真正能放下一心念佛,那當然是最好,要是不能放,還是要看大乘經典,就像《華嚴》、《法華》、般若部的經典,能夠幫助你契入諸法實相,這叫依一部經,這一部是實相契經,只有這一部能依。其他大乘經典所說的,無論從空說、從有說,講的都是這件事情,都是講諸法實相,這實相不在別處,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心。看經無論看得多、看得少,只要抓到這個重點,就能破迷開悟。如果只是在事相上,自己學《無量壽經》,看到別人學《楞嚴經》、學《彌陀經》…等其他經典,就格格不入,互相批評,互相毀謗,說我這個是了義,你那個是不了義,這樣統統都不了義。諸佛如來祖師大德到中國來,唯傳見性之法,這見性之法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要怎麼見到?怎麼契入?在淨土宗,為什麼叫淨?就是指我們的心地本自清淨;這個「土」有另外一個稱呼叫「度」,是方法的意思,能夠幫助我們度脫煩惱,用清淨的本性來觀照,度脫貪、瞋、癡,這是淨土宗。在這四種念佛裡面,我們選擇「持名念佛」這個方式,這是我們道場所提倡的,並不是其他的方法不能成就,如果認為只有執持名號能成就,那就是謗佛、謗法、謗僧,一樣是不信淨土。因為也有祖師大德用觀照成就、也有直觀本性成就的都有,只是我們根器不好領悟力太差,所以才選擇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不是其他的方法不能成就,非得一句佛號,你要是這樣看,那淨宗這個「淨」就太狹窄了,以為修行方法只有一個,只有這樣才能契入,其他的不行,那是在自己份上認為,要是存有這樣的見解不能契入,對於經典你沒有得到利益,佛說法你沒有聽懂。所以為什麼開經偈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如來的真實義就是要明心見性,這個最重要。你修什麼法門都不要緊,見性最重要。這個心,現前這個心就是真心本性,不在別處。所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就是菩提,為什麼煩惱就是菩提呢?因為同一心體。那煩惱的作用跟菩提的作用,可是不一樣的,煩惱會導致你墮三惡道,繼續輪迴;菩提呢會帶你出輪迴。雖然作用不一樣,但是體性一樣,同一個心,所以叫煩惱即是菩提。又煩惱性空,菩提性也空,所以同是空理即是菩提。你在打妄想的當下,既然說為妄那就不是真,所以煩惱的當下就空,只是你這一念心執著這個念頭,好像有念頭的相續,實際上一點相續都沒有。這世間確實如同《般若心經》講的是諸法空相。一切諸法的實相是什麼?是空的,無論是佛法、世間法都是空的。因為迷情的關係,在裡面起了煩惱,就把空相當作有相。有相-有能緣相的心,有能有所,能所就熾然成立了,熾然成立那就有煩惱,那就有六道生死輪迴。所以為什麼諸佛如來出世說法,能令眾生破迷開悟,就是告訴我們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這個實相我們要搞懂,講經說法要朝這個方向去走。古德講「離經一字,即為魔說」,這個經就是實相契經,離開了諸法實相,所有的經都是魔說,說得再對、說得再有道理,尤其叫你搞神通、求感應、或是讓你不能了生死,都是波旬所說。我們淨土宗講的「淨業三福」,很多人對於家親眷屬放不下、轉不過來,就說我要孝親尊師,他是拿好聽的名詞來搪塞自己的愛欲心。說要有家庭和樂、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是看不破、放不下,凡夫總是給自己的貪瞋癡、煩惱習氣,找一大堆理由,還引經據典來莊嚴他,這就是輪迴。所以講經、看經,要知道怎麼看,要講正法,你說邪法講一些似是而非的,那不能開悟。所以為什麼佛在經上屢屢破斥外道,這個外道不是只有以前的九十六種外道,我們自己心外取法就是外道;認煩惱為實有是外道;在煩惱上作解也是外道;甚至在佛法上立知見還是外道;再告訴你們求生淨土不明心見性也是外道;不了心淨即佛土淨是外道,以為淨土在心外,整天念佛以為佛會加持你,念佛不轉心,念再多都沒有用,這是李炳南老居士說的,念佛不轉心,就是心外取法,就是向外求。那轉心要轉什麼心呢?轉貪瞋癡為戒定慧,轉迷邪染為覺正淨,這叫念佛轉心。所以如來出世,為我門開示這個至珍之法,非常的重要,在現代能講的人太少了,所說的經教不外乎墮在二乘,能說一點空理的,不是落在通教就是落在別教,沒有辦法圓滿,不能達到圓教的真實義趣,都是有取有捨,沒有辦法直下觀心,這是末法眾生福報不夠。你要是不會講經,可以幫忙流通正法,那就等於是在講經,尤其現在網路發達,只要把正法的文章轉貼出去,供養給你的親朋好友,甚至不認識的人,那你就是在講經,所以流通正法相當的重要。不能說這個經典印了沒有人請,那就不印了,請了他也不馬上看,那就限制他請,這就是顛倒。印經要是印一萬本,有一個人能得利就夠本了。一本經印得精美,即使他放在那裡不看,幾年後因緣成熟了他會看,看了以後身心世界都轉變了,都放下了,很多同修都是這樣來學佛的,怎麼能障礙、限制?要是限制,將來一定得愚癡的果報。精舍對法寶流通沒有設限,你要多少我們都給,要是給人設限,除非你明心見性是開悟的祖師,能觀機知道某人適合看這本,不適合看那本,你要是沒有這個能力,那要背因果。再者你要是再來人具有大智慧,那我們沒有話說,如果不是再來人,那你就障礙人家一生學法的機會。譬如說這些大部頭的經典,很多人看了歡喜想請回去,就有人在研究他們,他請回去有沒有看?我們要知道見到大乘經典,能夠心生歡喜的人,過去生都有種善根,他要請你把他擋下來,你是斷人家的法身慧命。印送經書一定要精美、要符合現代化現代人願意看、願意請,這書印得才有用,貴一點沒有關係,要達到效果。經典能令眾生開悟,所以大家要認真努力流通正法,這是幫助講經的人,幫助釋迦牟尼佛,你要把佛法送到眾生的家裡。像在網路上,我們的頻道不光是送到你家裡,送到你隨身手機上,甚至將來還送到你車上去,以後車上都可以上網,網路速度會非常快,你要聽什麼經,只要把汽車一發動,或手機一打開馬上就能聽經、熏習佛法,將來都是在網路上聽經,在網路上大家結法緣。所以光碟片的製作會慢慢的減少,甚至現在的光碟片,畫質不一定有網路這麼好,所以我們利用現代化的設備來流通正法,把眾生的供養發揮到極處,絕對不浪費眾生的錢,我們印的經要讓大家看了就歡喜,看了就想要,這樣就成功了。再來看( 2 )「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相好。若有眾生稱念觀察。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這是講諸佛有光明相好,這光明就是指智慧,相好就是他表現出來的行為,這叫光明相好。ㄧ個有智慧的人,透露出來的行為就有智慧,如果能夠思惟觀察,學他的智慧,學他的行為,就能滅罪。但是現在的人心很粗,說實話,佛菩薩要是在你面前也不認識他,反而你會認為他是壞人,到處找你麻煩,讓你很不自在,尤其像道場的法師,個個都是羅剎,要求我們要把威儀做好,不要起貪瞋癡。所以這就是不會學,你要會學每個人都具足如來身相光明,無量相好,我們就是因為著相沒有見性,你要見他的性,他的性是什麼?就是智慧、德行,德行就是相好,因為有德行所以成就相好。相好是果報,德行是他的因行,有德行就有他的相好,也可以說德行就是相好,眾生看到歡喜,一個有德的人大眾看到歡喜。所以為什麼我們道場很要求這些威儀,這是最表面的,如果學佛連樣子都學不像,身口意尚且約束不來,天天都墮在煩惱裡,還說要斷煩惱習氣,要破無明、斷塵沙、破見思,這是不可能的。我們碰到這些好的行為、好的律儀要能發心來學習,放下自己從前不善的行為、不善的儀態,或是說不莊嚴的儀態,學佛受了三皈要真正像個佛弟子,形相像佛弟子、心裡的存心也像佛弟子,那你就得到諸佛出世的第二種利益。稱念就是稱佛的名號,觀察就是觀察如來的德行,觀察如來的智慧,如來的智慧是般若智慧,那現在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要怎麼觀察呢?看大乘經典,梅光羲老居士講的,淨土宗為什麼不能弘揚,沒有辦法光闡於世,就是因為眾生沒有學大乘經典。這些淨土學人,不學大乘經教,所以沒有如來的智慧,他沒有得到像祖師講的「念佛就得到如來的智慧」,祖師已經學過了,我們後學還沒有學。人為什麼會造業,真的是不讀經之過,你不讀經就看世間書,不熏習佛法就無法跟諸佛菩薩在一起,所以為什麼說要觀察如來的智慧跟相好,就從經典上去觀察,我們看佛是怎麼做的,佛是怎麼想的,學習佛菩薩的想法,學習佛菩薩的做法,開始學習的時候不容易,愈做你會愈熟悉、會愈親切,再來愈做你會愈法喜,最後就跟佛菩薩一樣了,煩惱自然就消除了。所以稱念觀察這個道理我們要懂,不是只想著如來有三十二相還有光明,像大殿這尊佛像,這是照著「佛說造像量度經」畫的,我們特別把他放大,看到他的像,就想到他的行為,看到他的光明,就想到他的智慧,看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所以佛不著相,佛不犯戒,佛沒有持犯,沒有持戒跟犯戒的問題,佛具足六波羅蜜、具足一切智慧,他見相不會著相,見相就是性,性就是相,心境一如,這是佛的光明。既然心境一如,那就沒有什麼好執著的,也沒有什麼煩惱可除,沒有什麼煩惱可破,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大解脫、大自在,這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在六道受生那就有無量相無量好,走到哪眾生都歡喜,都能利益眾生,無論是順是逆他都自在。真的像《楞嚴經》講的:「順逆皆方便」,都是利生的方便,這是如來得到的,我們今天看到要學。現代人講的自由,實際上非常的不自由,眼見色被色遷,耳聞聲被聲轉,六根對六塵心隨境轉,處處不自在,認為隨順自己的貪瞋癡,那叫展現自我,實際上在這裡面沒有我。你在貪的時候,貪是我嗎?那等一下貪就滅掉了,沒有我啊,為什麼?貪不到就起瞋恨,認為瞋是我,結果發現自己搞錯了,又貪到了,瞋又滅掉了,沒有我啊,他認為這裡面叫展現自我,那是妄想那是顛倒。佛菩薩沒有這些問題,他是真正自在,是解脫之人,順境沒有障礙、逆境也沒有障礙、生沒有障礙、死也沒有障礙,全是無障礙的境界,他早就身心世界全然的放下,這是如來的光明跟相好,要能稱念跟觀察,你要是觀察得到,要是能照著做、照著學,皆能滅罪消業。罪跟業就是一念執著攀緣的心,我們講的萬緣放下,不是把境緣放下,境界是你心變現的,你要放下做什麼,你要知道心就是境,境就是心,不是把境界放下,不是把事相上放下,是把攀緣境界的這個妄心放下,叫萬緣放下。實際上攀緣境界的這一念妄心,也不用你放,本來就是空的,它不是實體、不是實有的,如果是實有的話那它不會轉換、不會轉變,它不會一下攀緣這個,一下攀緣那個,它是空的,可是眾生迷惑的時候,就認為這一念攀緣心是實的,所以被它繫縛住了,處處不自由、處處不得解脫。在家裡,家是繫縛;在公司,公司是繫縛,可是你要能觀破這一念妄心的話,在家,在家得自在,在工作,工作得自在,處處都自在。入手處就是要熏習經教,當然你要能遇到正知正見,有了正知正見就要流通正法、要護持講經的人、要護持正法,這樣你就得到這三種利益。你護持正法,流通正法,自然就得正知正見,自然就能觀察如來的光明相好。稱念跟觀察是一樣的,稱是口稱,念是心念,口稱提起你心裡面的觀照能力,叫稱念觀察。很多人看佛的身像,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好高好高,只是著在大小之相裡面不能解脫,他不能迴光返照,當知佛身者即法身也,就是我們自己的心,心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萬億不是數量,是指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的圓光化佛,就表示我們起心動念,無處不是正覺,無處不是真如,要這樣觀察。光中有佛有化菩薩為侍者,菩薩就是如來的德行,稱性起用的行為,依般若智光而顯現的化佛,依般若智光而顯現的化菩薩,顯現因地法行,要這樣看,這才叫觀佛相好。你能這樣觀,能滅無量億劫生死重罪,皆能滅罪消業,永背三途,隨意所樂當生、常生淨土,你現前就是在淨土,現前就是,乃至成佛,乃至斷盡煩惱。凡事都有它的因果,「因地不真。果遭迂曲。」因地發心要是不正,障礙佛法流通,障礙正法久住,或是看到人家比你會說,比你能講,心生嫉妒,心生障礙,那在《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裡面都說到了,會有相當恐怖的惡報,而且真的像《地藏經》所說的:「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你跟父親再好,是至親,碰到地獄的苦,也不願意替對方受,為什麼?太苦啦!所以凡事都有它的因果,那相反的,你要是能助佛轉輪,幫助正法久住,幫助佛法弘揚,善用道場的資源,那你得的果報就是這裡講的三種利益,乃至成佛。那下面( 3 ),勸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為什麼這也算是一種利益?淨業三福講孝親尊師,父母生你、養你,到最後還是輪迴,你說拿什麼報答他們?最終還是生死,一投胎一輪迴,隨著他的業去了,該去地獄受苦的還是得去,地獄出來轉生為餓鬼,再轉生為畜生,甚至要是有謗佛、謗法、謗僧呢?出生為盲聾瘖啞,貧窮下賤,人人看了都討厭,那你父母養你就讓他去輪迴,算什麼孝親﹖甚至有學佛的子女,一輩子學佛,到後來障礙父母往生,為什麼呢?情見太重,那這就是大不孝,大逆不道,什麼叫大逆不道?逆是跟經典不相應。佛勸他的父親行念佛三昧,教他父親念佛出離三界,這念佛三昧很直截,指的就是稱念阿彌陀佛,用這個方式修行最快速,用世間人講的帶有一點私心,那麼佛是沒有私心,做出這個樣子表現給我們看,好的要給最親的人,這表現給我們看是表法。當然他的父親當國王習氣也不輕,也是代表末法眾生,現在大家都過著國王的生活,豐衣足食,天下太平,所以貪瞋癡特別嚴重,貪不到的,就想儘辦法去貪,這個「我見」就跟國王一樣大,一個國家他都要管,這是佛的國王父親代表末法的眾生,所以行念佛三昧最為合適最為殊勝,這是諸佛如來出世的這三種利益。再來看第三段:『佛告父王,一切眾生,生死中念佛之心,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此乃世尊大慈至孝,勸父之言,唯勸念佛。可見種種行門,非不殊勝,但非凡眾之所能修,唯有繫心念佛法門,最是應機。但能依教念佛,定能往生,一得往生,便能轉惡成善,念佛之方便妙用顯示無餘。這一段佛告訴他的父親,一切眾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只要能繫念不止,念念不要間斷,那定生佛前。《圓通章》裡面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所以眾生在生死當中要記得能夠念佛,但是這念佛不是因為害怕災難,很多人怕災難而念佛,那是怕死的心,怕死的心來念佛那不是正念、不是覺悟。如果有這一念心,你可以去觀察,這是不是貪戀世間,夏蓮居老居士講:「口說極樂邦,心戀娑婆界」,很多同修都是這種人,但是沒有關係,只要能夠覺悟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回過頭來把錯誤修正過來,那你就是真正的念佛人,有錯誤並不可恥,眾生有煩惱習氣,爲什麽值得人家尊重、恭敬呢?就是因為他肯轉,煩惱習氣大家都有,有的這方面特別重,有的那方面特別重,都不一樣的,所謂眾生習氣各有所偏,這是印光大師說的。佛在經上講,眾生心行無央數,心就是講他的觀念,起心動念,行就是講行為無央數,數不清。我們要是能夠覺悟,那就是真正在修行,所以爲什麽講覺察到自己有煩惱習氣,不要喪失信心,很多人很認真學,越學覺得業障越重,那是好事,因為你能覺察的越來越微細了。要是學了幾十年,還認為自己沒有業障,錯都在別人,我最對,那業障真的是太重了。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想說我業障重,我才來學淨土,那別人怎麼辦?業障重你還能遇到淨土嗎?遇到淨土過去生要值遇無量諸佛,最少也得供養四百億佛,能夠遇到這麼多尊佛,業障還重嗎?不重了。佛在經上講:「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是故汝等應求此法。」菩薩想遇還遇不到,甚至遇到了還不相信,不肯接受,所以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我們今天稱阿彌陀佛名號,這是不退轉法門,只要一直念,一心念,保證你菩提心不退,這是《彌陀經》上的保證,是十方諸佛的保證。所以對自己往生淨土要有決定的信心,不要以為昏迷了不能往生。像我俗家阿姨黃麗鶯居士,就是往生淨土最好的例子,她臨終昏迷,一般來說不能往生,但在她往生四十九天內,她來託夢說:「我在極樂世界,我從極樂世界來,我隨時要看到你們都可以,我愛來就來」,我看她的佛號,計數器上只記錄了一千多聲佛號,念十萬聲的都不如她了,她萬緣放下,人家跟她講,你等到女兒嫁掉以後再來往生,她說這個世間我全部都放下了,唯有念佛才能見性,她遺書上是這麼寫的。《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唯有念佛才能見性這個就對了。她得的果報就是超脫輪迴,所以對自己要有信心,不要想說我昏迷了,臨終接引願沒有說昏迷的不接,下到地獄佛都還要去接,何況在這一生一心一意的念佛,對自己往生又有信心,你要昏迷了佛會把你叫起來。就像《觀經》講的「如來有異方便。有憶想者必得成就。」真的是佛氏門中不捨一人啊,所以一定要能相信、要能接受,對自己往生要有決定的信心,對佛菩薩四十八願不要懷疑。如果想我昏迷了不能往生,這一念心就是懷疑;想我業障重不能往生,這就是懷疑,這就是往生的障礙;再想到我臨終不曉得有沒有這口氣來念這句佛號,這也是往生的障礙。要知道往生淨土是在於心,是心去的,不是這個色身去,也不是在於你有沒有這口氣來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