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善導大師四帖疏,破前說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又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上品是四地到七地的菩薩,中品是指羅漢,上品中生是三賢位的菩薩,所以凡夫絕分,凡夫沒有辦法達到上品,這種說法善導大師不這麼認為,當然善導大師他是有功夫的。現代的人讀了幾本經,念了幾句佛號,或是拿到一些世間學位,就妄自尊大,認為自己可以批判經教,來看看佛所說的意思。要知道古人為什麼能說出這種境界,那是因為他有功夫、有修證,善導大師有能力入定到極樂世界,這種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不要說人天凡夫,就連二乘人,像阿羅漢以他的神通道力,要到極樂世界也達不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一個佛國土有多大呢?我們就拿娑婆世界來說,有一百億個日月大,以一百億個日月為一個單位世界,向西過十萬億,這麼大的一個範圍!阿羅漢從娑婆世界到鄰近的國土去遊歷,都還要花上好幾天的時間,何況是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善導大師的功夫,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再者他是阿彌陀佛再來,所以他可以告訴我們,經典講的是什麼意思,為我們分科判教。現代的人念佛沒有得定,見思煩惱也沒有脫落,塵沙無明更是滿天飛,滿心的妄想,分別執著,讀了幾本書就敢來批評祖師大德,這是造了極嚴重的口業。你罵一個人,只跟他一個人結惡緣,可是你胡亂講經,妄自臆測如來的境界,還散播出去給大眾聽,你只要講錯了,或是讓大眾誤解了佛的意思,令大眾慧眼不開,你造的口業非常的重,下的地獄就非常的深,你要是有著書留下來,我們在經典裡看到,要等到你所著的書在世界上滅盡,不再有影響力了,那你的罪報才消掉,這消的還只是事相上的果報,那心裡上的果報呢?大乘佛法是講結罪在心,你心裡對佛法的誤解,對大乘的誤解,那要好幾百劫,好幾千劫,才能夠消得掉。這就是經典上講的劫石,什麼叫劫石?這個石頭是拿來計算時間、劫數的,這個劫石縱廣八萬四千由旬,這麼大的一顆石頭,天人每隔五百年下凡間來,用他的衣袖輕輕的在這個石頭上拂一遍,天人的衣服很軟,比我們現在的絲織品都還要好,拂到把這個石頭磨平了、磨光了,這樣叫一劫。毀謗正法、毀謗祖師大德要受百劫千劫,甚至更長的果報,你在地獄待的劫數也是這樣算,所以人間稱為劫石,是計算時間的石頭。為什麼我們道場,對於現代人的註解相當審慎,因為他們仗著自己的學位,動不動就批評祖師大德,其實這般人都是文字學人,如果有功夫絕對不會這樣批評。祖師大德講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只有真正契會悟入了,才有這樣的感受,沒有的話都只是門外漢,站在門外往裡面看,在那裡想像、猜計、測度,都沒有達到真正的入門。所以我們開「學佛入門」課程,為什麼不叫「佛學入門」?我們是要真正來學佛的,不是來搞佛學。佛是覺悟,覺悟:第一要尊師重道,這是根本,不能批評古德,所以精舍印經都是印有修有證、有功夫的祖師大德開示、註解,這是我們所提倡的。現代的人沒有耐心去看,嫌書的份量太多,那你就要想是不是自己心煩意亂,定不下來,你要是真肯看,看一句會有一句的受益,天天看就好像祖師大德如對目前。學得再久縱然有一點小成就,還是要看,因為你還沒有成就。像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成就不可思議,他們還是聽佛講經,所以不能捨棄聽經聞法,這是相當的重要。除了自己聽經聞法還要幫忙流通正法,流通的方式很多,在現代你可以印經、可以在網路上轉貼,這種方式相當的殊勝,得力於現代的高科技,我們可以用很短的時間把佛法送到全世界,只要你肯學,都會得到真實的利益。善導大師所說的,淨土是但為常沒眾生,這常沒眾生就是指常在六道輪迴的眾生。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為什麼常在六道輪迴?你每天要輪迴幾次?一般人都想要出離三界,每個人對淨土都是信心滿滿,但是個個沒把握。那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態出現?祖師告訴我們是偷心不死,偷心就是你的情識,你對人事物用的是感情,不是用智慧,用這種非理性的感情,那你的心就隨著境界走、跑掉了,這叫偷心不死,或是苟且想用功少,收效速,在這世間還能多貪一點,多攀緣一點,有這種心就會常常在六道輪迴。而且是常沒,沒就是三途,我們講六道,三善道是出,三惡道是沒,常常在三惡道裡面的眾生。我們到三善道來輪迴那是出來透透氣,一不注意馬上就下到地獄去了。所以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這是為了我們而開立的淨土法門,有很多人甚至有的著作等身的、有些講經的大法師他都不相信。《阿彌陀經》講:「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要是善根不夠,那就沒有辦法相信,善根鮮少不能得入啊!不肯持名,所以為什麼在這一段它叫所被的根機,我們看看什麼人叫做真正淨土的當機,你用功才叫當機,很多人都是自欺,到道場來欺人,以為每天做個課這樣就算用功了,《無量壽經》念了幾千遍幾萬遍,就認為很有修了、很有學了、這一生往生沒有問題了,回個頭一件罣礙的事情現前了,心就開始顛倒,還認為顛倒是正常的,不這樣顛倒活不下去,那這是有用功嗎?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要知道自己為什麼常沒,常常掉在生死輪迴的境界裡,淨土法門就是專門接引、拔濟我們的,用一句佛號,從你的妄想、分別、執著這顛倒情見裡面翻出來、跳出來,那你要會用,這在我們講座裡面講了很多,但是為什麼還要一講再講?這叫熏習!眾生雖然有真如佛性,但是常常熏習的是煩惱,它就帶著你起輪迴的作用,真性如同鏡子,胡來胡現、漢來漢現,你給它熏習煩惱,它就現六道輪迴,那你熏習正法、熏習大乘,你的心就顯現出自在解脫的境界。這個心從來沒有好壞、沒有生死,就看你熏習什麼。像永明大師作的一百卷《宗鏡錄》,裡面講的都是心性,無論是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講的,都是導歸到心性裡面去,就是要你明心見性而已。淨土宗也是要你見性,學佛不見性那就沒有必要學佛,學佛如果只是求一些人天福報,以為五戒十善做好就能往生淨土,沒有那麼容易。你世間放不下,做得再好也去不了,反倒不如像張善和能真正放下,真正放下,那就是所謂的不干大小聖也,大聖是菩薩,小聖是指聲聞、緣覺。那眾生為什麼能往生淨土,就是因為他放得下,我們說五戒十善不能不學、不能不做,做了你的行為能清淨,但是如果做得再好,心裡面貪著的是世間的人天福報,像了凡先生他就是貪人天福報、貪名聞利養,他做的這些好事,都是為了這件事情,這就叫世間法。你要是學五戒十善是為了出三界出六道輪迴,那這是出離法,所以全看你的用心,看你在行佛法的時候,行五戒十善的時候,有沒有信願行三資糧在裡面,如果沒有,那你就是一個世間人不能往生,做得再好還是在六道裡面輪迴。一旦輪迴,一投胎馬上就迷惑、顛倒,就開始貪著五欲六塵的享受。所以佛門叫三世怨,這一生修福,來生享福,後世墮落。佛有一個弟子叫做難陀,難陀就是看到這樣的一個狀況,才發心出家。他還沒出家以前,佛勸他出家,他不願意,為什麼?因為他的妻子太漂亮了,他放不下。結果釋迦牟尼佛就用神通,帶他到天宮去看,他看到那些天女,再想到自己妻子的長相,簡直就像猴子一樣。他問佛:「這是什麼地方?」佛說:「這是天上。」他說我命終以後有什麼方法可以升天?佛就教他修升天的方法。有一天,佛又帶他去看一個非常恐怖的地方,放了一個鐵鍋,難陀就問這個看守鐵鍋的鬼:「這鐵鍋是幹什麼用的?」他說:「這是用來煮罪犯的。」他說:「那你要煮誰啊?」這個鬼說:「你不要看我現在很閒,等那個難陀天福享盡的時候,我這個鐵鍋呀,就是要用來煮他的,到時候我就忙了。」難陀聽了這話心裡害怕,他就問佛,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超出這樣的一個輪迴?佛就告訴他,你只有出家修行才做得到,因此他就發心出家了,到了後來也證阿羅漢果。佛有很多弟子都證阿羅漢,也都有大成就,所以要知道,真正修行才能夠避免三世怨。又云:「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這「遇緣」就是看你怎麼熏習,要是常常熏習世間法,熏習愛憎、分別,那你就不能往生淨土。要是熏習佛法、熏習大乘,像淨宗,那定能往生。《往生論》裡面說,「二乘種不生」。什麼叫二乘?第一不信有他方佛土,那你的信就沒有了。像《觀經》講的中品,就是行二乘法,他雖然事相上做的是二乘之事,但是心裡面相信有淨土,也不謗大乘,這種人可以往生淨土。所以但以遇緣有異,看你遇到是什麼緣,看你平常怎麼用功,你要是勇猛精進,這個緣就非常的殊勝,非常的有力,你熏習有力啊,就能夠往生上品。那你要是懈怠一點,業多造一點,那當然就是下品了。但是不要想自己業障很重,要是天天想,這業障就會越來越重,到最後連要往生淨土的信心也都退失了。所以在淨土法門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信心。第一要相信自己本來成佛,這樣修行才會有動力,才有決定力,這個「信」是最要緊的,它能讓你不退轉。下面講的,又云:「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誰是修學淨土法門的當機眾呢?就是一切凡夫。「善惡大小凡愚」,凡夫修學都著在事相上,如果你能念念相續、念念不斷,也能夠往生,雖然只是在事相上而已,不明心性,但在淨土宗裡面,你沒有證入沒有關係,這是方便中的方便,你要明心見性,那要有相當大的福德因緣,不是每個人這一生都能達得到的。可是淨土宗可以令眾生一生成佛,這最現實,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自己只要具足信願行,不管你的業有多深,障有多重,具足信願行,一心念佛,必然能夠往生淨土。「大師之說,上契聖心,下洽群機,實大有功於淨土,故中日諸師,多承此說。」我們也是依這種方式來修學的,所以學淨土不要夾雜,我說的不要夾雜,不是說其他的經也不能念,有些人認為學淨土不要夾雜,就是《無量壽經》以外的經都不要看了,這樣就不夾雜,如果這樣說,那釋迦牟尼佛講了這麼多經典,他是最夾雜了,講《無量壽經》也很夾雜,《無量壽經》四十八品夾雜,一句佛號就好了。再者一句佛號也很夾雜,為什麼?你心本來無一物,本自清淨,你念這句佛號幹什麼?所以要懂得佛說法,應病與藥。我們講的不夾雜是什麼?你念佛的時候、平常處世待人接物的時候,不要起煩惱,煩惱叫夾雜;不要起傲慢,這傲慢是夾雜;不要生情見,這情見叫夾雜,不是說讀經叫夾雜,你要是這樣認為,那你就是毀謗經典。《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講:「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造五逆罪《觀經》還可以救你,你要是毀謗正法,那表示你連佛法都不相信,你排斥其他的經典,只相信淨土,只相信《無量壽經》,你心裡面起了叫瞋恨心,這是相當嚴重的。現代人學淨土不懂得這個道理,到處毀謗,到處批評,依人不依法。什麼叫依人不依法?他只認為他師父講的才對,其他人都錯,要流通只流通他師父的,只流通自己喜歡的那位師父的法寶,其他的連祖師也不要,深怕祖師也有邪見,污染他。若做如是念,那真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或是只要淨宗祖師的,其他宗祖師都不可學,其他的祖師善根都不夠,都沒有你好,你要是這樣看,那就是謗佛、謗法、謗僧,毀謗三寶;毀謗三寶就是毀謗正法,你能往生嗎?你要是存有這種觀念,表示你的世間心沒有死,偷心未盡,情識未滅,你的信不是真信,你的願不是真的。你去看看真正往生的人,他有沒有做如是念﹖他的心是平的,一切法門他都平等平等,他不會在這裡起計較分別,因為心真正安住在佛號裡面,萬緣放下。所以要知道,現代的學佛人依人不依法,他怎麼解釋以戒為師?戒是自己師父的教誡,為什麼認為自己師父的教誡可以聽?因為我看他順眼,他會給我很多方便,有時候開方便是為了接引眾生。你要知道為什麼人家要對我們開這個方便?是不是自己業障太重?不願意真正的來修習佛法?這個要清楚。所以我們講經常常講到,要依四依法,依法不依人,這個法就是法性,不是指文字,文字所說的也是指法性、佛性,這叫法,依法不依人,依人就是指在文字上求解,在感情上交際往來,這是依人。再來才依義不依語,義是什麼呢?如果我們把層次往上提升,我們應當依第一義諦,這是義啊!語就是這些戲論,你在這個世間,不要講戲論,不要講閒話,不要跟人家說是非,這叫依義不依語,所謂《無量壽經》所說的,「不欣世語。樂在正論。」再來就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你所說的法要能夠幫助眾生,雖然說人天乘也是為了令入大乘,這叫了義,這是利益眾生。再來是依智不依識,智就是講的真心本性,般若智慧,識就是迷失了般若智慧,叫做依識,般若的智慧本自具足,從來不墮兩邊,你要是迷惑了,認為有二法了,不是一心所現,那這個就叫做依識不依智,所以這四依法我們要會依,這樣才學得到佛法。「專接上根、旁及中下。疏鈔曰: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專接上根、旁及中下,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要是真正肯修你就是上根,要是你邊學還帶點勉強,那就是中根或是下根。下根的人他一定要遇到極強烈的境緣,他才會有所覺悟,我們講的拿馬來做比喻,上根就比喻做有智慧的馬,鞭子才一舉起來,看到影子他就會自己跑。那麼中等馬呢,鞭子要抽下去,抽一下,他才會跑。下等的馬呢,你把牠的屁股都打爛了牠也不走,這是下根。所以要看看自己是什麼根器,是不是要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才來學佛?我看現在佛門裡面多半真正想學的,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到暮年,沒事情可以做了,只有等死,不如來念念佛吧!他才肯放下,在年輕的時候願意放下,那這是大善根,有宿具慧根,這種人少之又少,多半都是貪玩,等到年紀大了病苦纏身了,他才想要覺悟,那這種都算是中下根器。還有一種是完全不肯學的,到死都不覺悟,到死他都不回頭,業障現前了,他還怨天尤人,那這就沒有辦法幫助他了,只能種個善根,來世再說吧!所以上根的就是你肯修學、肯放下,甚至不用人家講,你就會自己覺悟,這是上根,那你們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什麼根器?不管什麼因緣來學佛,來聽經聞法,你只要肯學、肯轉變,你都是上根,都是真正能夠了生死的。這是《起信論》所說的信位初心,有四種機,剛開始學大乘,深信大乘,那煩惱還沒有斷,入圓教初信位有四種,第一個,以禮懺滅罪被初機,這是教他禮懺,教他滅罪,我有聽過有同修講,我不用禮懺,因為我是上根,他說他不學淨土,因為他是上根,講這種話是上根?也是不可思議,斯義宏深,非我境界,也有這種人自己認為自己是上根,不要禮懺也不想滅罪,他還告訴你罪性本空、業性本空,不必滅本來就空,結果境界來了心就馬上隨境轉。那你看他臨終到哪裡去?祖師講這叫狂徒,這種人不能夠成就。所以以禮懺滅罪被初機,這是告訴我們,初學要這樣做,不管你是上根、中根還是下根,你都要這樣做,剛開始深信大乘要這樣去消你的業障。再來修習止觀被中機,那是不是要把天台止觀拿來看一看?很多人聽到止觀,奢摩他三摩缽提就開始了,修這個止或是禪那,禪那叫做止觀雙運,奢摩他三摩缽提一個是止,一個是觀。那是不是要來修個止觀呢?「止」叫你止一切妄念,止一切煩惱,止一切習氣。觀呢?起一切妙用,你把貪給止住了,不貪的功德就現前,這叫觀。這止觀是同時的,這是中機,學了淨土要不要再來學止觀?其實這個止觀就是你能夠覺察你的煩惱習氣,這叫止、這叫觀,觀是觀照,止是什麼呢?你能夠覺察。這就像鏡子一樣,鏡子沒有任何一物,但是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它有照用,它就是觀。本來無一物這就是止,心要空你才能夠覺察你的煩惱習氣,這叫做止觀,這是被中機。再來你求生淨土被上機,為什麼求生淨土被上機?說實話這個法門不容易相信,不然你們看看,自己煩惱習氣上來的時候你是依哪一邊,一定都是依煩惱,這就是不信淨土。你要是真信一念就轉過來了,這種修學的方法相當巧妙,它從根本上轉,不用走迂迴的路子,真正想學的人就會用,煩惱一起來了馬上佛號就提起,心不跟著它跑,不隨它流浪了,不跟著它轉,就把心安住在佛號上,這是最基本的,你能做到這樣,那你臨終就有本事往生淨土,這叫念起不隨,雖然有念,煩惱習氣沒有消掉,但是你沒有跟著它去,臨終的時候十方國土就會現在你的面前,你能隨意往生,念佛是如此、持咒也是如此,不是說念了佛就不能持咒,很多人念佛聽到古大德講的持咒不如念佛,他就不持咒,這個咒有它的功德,不可以偏廢,像大悲咒、楞嚴咒,有因緣都要學、都要持,不要再說持咒是夾雜,如來他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在裡面。你要是說持咒是夾雜,那阿彌陀佛這句名號也是咒,一樣是夾雜,你的心分別就是夾雜,你不分別、一心平等念去,哪有什麼夾雜的問題。那專念佛號行不行?可以啊,可是要真專,心要不生分別,重點是在這裡,當然修學佛法不能朝三暮四,今天念念佛號,明天換換別的咒,都是心有所求,人家祖師大德持咒是為了消業障,是為了使心更為明利,明是明白,利就是所謂的能有照用,使你的心能夠有覺察力,能夠有脫煩惱的力量,這是咒的功德。當然脫不脫煩惱,歸根結底還是在於學人自己,真正肯放下這才是脫離煩惱、脫離六道輪迴,所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就是你修學的方式巧妙,肯轉,一念就轉過來,你在起煩惱的時候馬上就轉,真正想學的人,真正肯轉的人就是上根。所以就用念佛的方式,這念佛不異於參禪,參禪也是叫你轉念。只是心性難明,一般人沒有辦法達到,不能夠直下悟入。淨宗是用巧妙的方式,教你把念頭攝歸在一句佛號上,這樣來修這樣來學,那又有四十八願加持接引眾生往生,所以妙不可言,有異於其他的法門。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剛開始禮懺滅罪被初機,是為了業障眾生,惡業很重,第二個是止觀,這是通途的止觀,還不是圓頓止觀。天台家講的圓頓止觀跟禪宗沒什麼兩樣,天台是禪宗的另外一個支脈-天台宗。所以呢是為凡夫二乘,所以底下說的”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那麼剛才不是說本為凡夫,兼為聖人嗎?怎麼又說是大乘菩薩所修?這位黃老居士講話不是自語相違嗎?有一些菩薩,我們講的大乘菩薩,不是馬上就斷煩惱,所謂的大乘菩薩就是能信大乘法,你要是能相信淨土,你要是能學,你也算是菩薩。菩薩叫做覺有情,這覺有情的定義非常的廣,上至等覺,下至信位初心,就是剛開始學、對大乘你能相信,這都可以算大乘菩薩,所以你們每個人都是。
為什麼講往生到淨土你不能說他是凡夫,因為他用的方式是大乘的,是菩薩在用的,你也不能說他是菩薩,為什麼呢?裡面的煩惱習氣沒有斷,所以佛法的修學,尤其是大乘它沒有次第的,凡夫也可以用,菩薩也可以用,所以說你學淨土,說你是凡夫也可以,煩惱沒有斷;說你是菩薩,那還是真菩薩,你用的這種方法是菩薩用的,這就是大乘佛法,所以你要是用通途經教來判的話,非常執著名相,凡夫一定是帶著貪瞋癡,菩薩一定是離貪瞋癡;菩薩要是離貪瞋癡,怎麼用貪瞋癡來度眾生呢?他是用貪瞋癡,不是被貪瞋癡所轉。凡夫是被貪瞋癡煩惱所轉,被自己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給困住了轉不出來,這叫凡夫。那麼你們用的修學方式是大乘的,也可以說是菩薩,想要覺悟的眾生。「又要解謂持名-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徹底擔荷得去。」《要解》就是蕅益大師說的,他說這持名法門深妙。你看,不能說你是凡夫啊,說你是凡夫,用的又是菩薩法,說你是菩薩,你又是凡夫,所以不要墮在這兩邊,破盡一切戲論,斬盡一切意見,這些都是妄想顛倒,所謂「斷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隨順世緣無罣礙,生死涅槃等空華」,生死涅槃如同虛空花一樣不可得,生死就是凡夫,涅槃就是菩薩、就是佛,不存佛見、不存法見、也不存凡夫、也不存聖人,無凡無聖,所以你修學淨土,你就這樣子老實的念下去,後面會講到,你就是真正的當機眾,不要在這裡起妄想,想說我可能父母沒有孝養好,大概不能往生,或是什麼地方沒有做好,大概不能往生,這都是第二念,或是我是個凡夫,佛大概不會接引我吧,或是我這麼多放不下,我習氣這麼重……,這些你都不要想,想這些就叫做夾雜,這才是真正的夾雜,這是大妄想、大懷疑啊,你懷疑淨土,你就懷疑自心、懷疑本性,你有這個懷疑,你就成就不了,你的信就不具足,信願行不具足那沒有辦法成就,所以這法門深妙,破盡一切意見,斬盡一切戲論,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馬鳴菩薩是我們講的中興大乘的祖師,也是千部論師之一,龍樹也是中興大乘的論師,這位龍樹菩薩,佛就預言說他往生入滅後六百年,有一位十地的菩薩,這個在三論宗,三論宗,吉藏法師的《中論》的注解裡面,他是這麼看的,他說這龍樹不是初地,他是十地,圓教十地的菩薩,法雲地,法雲地的菩薩再來,這是在他的注解裡面。這麼上位的菩薩,他能夠相信,他才知道這其中的奧妙,非凡非聖,他真正契入,所以唯馬鳴、龍樹、智者,智者不是指有智慧的人,當然我們是讚歎天台宗第三代祖師智者大師,人稱小釋迦,他讀《法華經》得的三昧叫做旋陀羅尼,辯才無礙,他的師父,南嶽慧思大禪師,給他印證,他說這個世間你的境界只有我知道,他師父是大阿羅漢,那麼這智者大師非常的高明,非常的有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永明大師也是,他是淨土宗第六代祖師,禪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師,他在天台國清寺用功開悟的。以他們這些人的智慧才能夠真正的明瞭,那我們不明瞭怎麼辦呢?能學一點是一點,還是老實念佛為要,一心持名為要,你真正持名了,三藏十二部都在裡面,三藏十二部是不是指這些文字?是指三藏十二部所要表達的義趣都在這句佛號裡面,你是真正的證入、真正的把煩惱斷掉了,不是只是文字,你要是整部《大藏經》都會背,哪一部經出自哪裡你都知道,那也是文字學人,沒有用處啊,也不會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不會是這些大師啊,這些大師不光是通宗通教,而且能說能行,所謂能說不能行是國之師,能說又能行,國之寶啊,永明大師說的:「宗通說亦通,國之寶也」,你要能通宗,宗就是心性能契入;你又能說,有些明心見性開悟的,他自己能受用他講不出來,他沒有辯才,那這些祖師都是具有修證,又有辯才,又有大智慧,所以不是一般人。他們才能夠徹底擔荷得去,徹底承擔,下面講的:「因持名一法,乃至圓至頓,無上法門,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故曰深妙。但驀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開。當下破盡戲論,蕩除一切計度分別。是能直下承當者,肉身大士也。」所以你們要是真正能相信,你就是肉身的佛啊,現代人有舍利不稀奇,現代人喜歡活佛,佛是活的,死的佛那個都過去了,你們要是真信淨土,你就是活佛,哪有念佛的不是佛?要不要去給人家印證呢?不用啊,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你這一聲能萬緣放下,能夠了生脫死,你就是活佛,那你們聽了不要出去自己吹牛,說我自己是活佛,那就叫大妄語,是說你真正這樣做的人不會有我見,不會有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