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十四)
元曉師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發心有二:一隨事發心,如四弘願。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韓國高僧元曉大師,他的根器相當的利,他為了仰慕中國的玄奘大師、窺基大師,來中國求法,在途中他就體悟到,一切法從心想生,諸法唯心自性,因此在半路上他就折返回到自己的國家。他的因緣是如何呢?有一天晚上,他覺得口渴,古代走夜路、山路沒有路燈,看到眼前一灘水,趕快舀來喝,就在那裡休息了一個晚上,隔天早上一醒來,嚇的當場嘔吐,哇!都是死人,他才曉得昨天晚上喝的全是屍水,為什麼覺得當時喝的水這麼甘美,而今天早上一看,竟然是腐屍水,卻如此之臭穢,才曉得都是自己的心在分別,諸法唯心自性,從心想生。他的根器多麼利,他悟到了這個道理,知道佛法講的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元曉大師講,發菩提心是正因,這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課題,學《無量壽經》沒有菩提心,你的因就不正,《楞嚴經》講「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發心要是不正,果報就不會是正果。因不正,果就不正,所以發菩提心很重要,修行要是沒有菩提,沒有覺悟的心,修再多都是枉然。發心裡面又分兩種,第一個就是四弘誓願,在這裡叫隨事發心,在前面我們大略說過。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心,眾生是怎麼來的要知道,不光是指人,六道輪迴、十法界這都是眾生;依報、正報都是眾生;自己的起心動念、一言一行都是眾生,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什麼無邊?從你的心現,心性無有邊際,故現眾生無邊。一切法從心想生,心要是動念,那就有無邊的眾生,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呢?既然有無邊的眾生,接觸眾生你要生煩惱,眾生就是境緣,縱然不接觸境緣,坐在那裡,動的境界沒有了,靜的境界還有,會在那裡打妄想,這就是煩惱。煩惱一樣從心而生,煩惱無盡誓願斷,既然無盡的煩惱那要怎麼斷?正是因為煩惱不可盡,本來沒有所以說名為斷,這叫無盡誓願斷,這是一乘的了義。為什麼說煩惱不可盡?因為從來沒有生起過,盡就是滅相,沒有滅相,那有沒有生相?也沒有生相。所以達摩祖師講:「一切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識心性非形像。湛然不動自真如。」法門無量誓願學,法門就是心性的智德,智慧跟德能。眼見色,不隨色轉,眼處得解脫,乃至六根得解脫,六塵得解脫,十八界得解脫,地、水、火、風、空、根、識七大得解脫,無量的煩惱,對應無量的法門,一煩惱障蔽一個智慧門,所以煩惱斷,智慧門就具足了,不從外求,這叫遮照同時,遮是斷煩惱,照是顯智德,遮照是一如的。所以煩惱無盡誓願斷是空觀;法門無量誓願學是假觀;佛道無上誓願成是中觀,三觀配四弘誓願,佛不著兩邊不取中間,這才究竟,雖斷煩惱而實無煩惱可斷,雖學法門,實是自性本具之智德,這就是四弘誓願,這四弘誓願要是懂得,能發得出來,那你的菩提心才真正的不退。大家發心來道場做義工也會退心,更不要說修行了,碰到一點障礙一點不如意,就開始嫌學佛不靈、念佛不靈,這就是退心,連隨事發心都沒有做到。我們剛講的是配合後面的順理發心一起,事中有理,理中有事,這才不會偏廢,有解有行。清涼國師在《華嚴三聖圓融觀》裡面講到:「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所以要知道解行:事就是行,理就是解,事是事相上,理是心地上,所以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這叫順理發心。那諸法實相怎麼信解?實相無相,不可以有心來得、來信,有心來信,就有可取,那就是二法。要怎麼信?簡單講就是把我執我見放下,把我的看法放下,把我的感受放下,尤其是要學諸法實相,要能契入、要能瞭解,不可以用世間心來學,你要是把學佛當作是一門學術、學問來研究,那永遠都契入不了如來所說的境界,有所知故。這般若無知,要怎麼入般若?學無知,無知不是沒有知覺、沒有知見,是講沒有你的看法、想法,先學無知,才能無所不知。現代的人學法不先斷煩惱,就發心要學法門,學無量的法門,愈學煩惱愈重,不老實!這不能躐等。好像一個碗,沒有洗乾淨就拿來盛飯,吃了會瀉肚子,在座的每一位都如同天寶器,沾上灰塵髒了,只要把它洗淨,就能盛無上的醍醐。你要接受如來的教法,不先斷煩惱,怎麼能夠契入,心都還著在貪瞋癡慢裡面,要如何才能學到法門?佛在《楞嚴經》上喝斥阿難:「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煩惱不除滅,即使聽如來再多的教法,還是沒有辦法成就。阿難就是代表現代的眾生、現代的學佛人,所以《楞嚴經》契合現代人的根器,現代人就是喜歡多看,多知多解。所以阿難去托缽的時候經歷婬室,婬室就像我們現代境界的動亂,外有惡緣,內有煩惱,佛法懂得再多,一遇到境界,煩惱就起現行,內有惡因,外有惡緣,你的法身怎麼能不生病?你這個身、心怎麼能夠靜得下來?更不要說成道了,所以古人學佛法先從定下手,先老實念佛,先修禪定。雖然說修禪定,是把你的心先定下來,這個定不是究竟,但是你少不了這一層基礎。現代的人他不要這個基礎,就想要多知多解,所以學佛學了幾十年都不得力。不但自己不得力,對經典還會解錯,讀經、研教、聽經叫因言得義,因為這個文字得其義趣,得義忘言,才能不拘文字,不被文字所拘束住,這叫轉經。現代人不斷煩惱,就想要學法門,那叫被經轉。看看這個,看看那個,這個也很殊勝,那個也很不可思議,那怎麼能夠佛道無上誓願成?你的願是假的,每天在佛前發虛假的願,不可能有成就。如果是用世間的典籍來依止修學,那就更不可能成就。出世的妙典你都不會學,還想學法身大士處處圓通,那怎麼做得到?很多人學佛學了幾十年,對大、小乘分不出來,以為都一樣,我問他:「大乘、小乘你用一句話告訴我。」連講都講不出來。所以你看他能圓通嗎?能學法身大士嗎?法身大士要斷煩惱,法身大士的智慧、德能遠非我們所能想像。我們修學一個三昧都非常困難,他一念頃可以學百萬三昧門,我們現在人講的上根利智,資優生,學習能力好到我們無法想像,一念頃能遍遊一切佛土,能得佛辯才,又不失自己的道行,這一種大菩薩才能稱為圓通。他看什麼都圓融,學外道典籍也圓融,我們要是沒有這個程度,想要逞強就很難成就,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成就不了。信解諸法實相,就是先把自己世間的念頭放下,把妄想分別執著先放下,這個信叫真信,解要理解,你才解得通、解得透、解得深、解得圓。所以用世間的觀念要入佛境界,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無有是處。甚至在《圓覺經》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虛妄浮心就是現在大家用的這個妄心,多諸巧見,很會投機取巧,對別人很嚴,對自己很鬆。你把它轉過來,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在這當中沒有自他二相。怕大家聽了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自他二相又熾然成立,那一樣是虛妄浮心,所以佛法不好講,難知難解。有很多人講佛法乍聽之下很有道理,但仔細聽下去會增長我見,增長我慢,他講的也是佛法。所以用世間的言詞來解釋佛法,要加註解,不然就像剛才所說的,對自己嚴格,對別人寬容,好了,自他二相成立,要做到沒有自他,這才是大乘了義。大家要知道,我們今天講的是了義中的了義,方便中的方便,直截當中最直截的修行方法。「元曉師等以發菩提心為正因,念佛為助行。善導、靈芝、與日淨宗諸家則以持名為正行,發心為助行。蓮池大師和會之曰:『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實際上,發心就是剛才講的「理」。持名就是「事」,事相上的行持。理事原來是不二的,這正跟助,不要把它分成有高有下,兩個是不二的,發心當然是正因,但是空有正因,你不去行、不去做,正因不能顯現。所謂「願而無行,不成其願」。你有願心要求生淨土,但是不願意念佛,那也沒有辦法,這願也是虛願。「信而無行,則不成其信」。你相信有極樂世界,要求生淨土,但是不肯念佛,不肯修行,那這個信是假的。你發了菩提心,卻不肯念佛,那這發心是假的,所以助行是助發正因,兩個一樣重要。善導大師跟靈芝律師是淨宗、律宗的大德,善導大師相傳是阿彌陀佛再來,所以他提倡以持名為正,發心為助。無論是持名為正,或是發心為正,兩個都一樣重要。所以蓮池大師合會來看,還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持名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持名,兩個一樣重要,少一個都沒有辦法成就。這一段很重要:徹悟禪師云:『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大家發心是不是真為了生死,為了脫輪迴,發無上的菩提心來修行。人生不過百年,說實話,很多老同修不確定是否還有十年,所以普賢菩薩警眾偈講的:「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就像池子裡的魚,水越來越少,到水乾涸的那一天,牠就要死了。我們現在的命也是越來越少,真正看清楚這個真相,不要以為自己還年輕,二十幾、三十幾、四十幾。你三十歲的時候比二十歲老,二十歲的時候比十歲老,越來越老,到了現在而今頹齡,迫於衰耄。年紀越來越大,體力越來越不如前,那怎麼能不警覺。還有人說我修淨土,下下品往生就好了,取乎於下,僅得乎空,什麼都沒有了。我還跟他開了一個玩笑,你想要下下品往生可以,要先幹五逆十惡,否則下品絕分。所以大家念佛求生淨土,不會是下品,也許都有十惡,沒有五逆。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你們哪一個做了?父母都健在,沒有殺父殺母;現在沒羅漢可殺;出佛身血,釋迦牟尼佛已經滅度了,以破壞佛像即是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這個就要注意,現在沒有和合僧,為什麼?要事和理和。理和是要見性,現在哪一個僧團全部都見性?事和要六和敬,也沒有,大家不會破和合僧。十惡業有不小心犯的,所以你要得下下品很難,那是下品下生、下品中生、下品上生,要幹五逆十惡。下品下生還要再加一個具諸不善,具諸不善就是壞事都做盡了,不然我相信大家最起碼中品沒有問題,再聽聞大乘經典,上品沒有問題,所以要有信心真為生死,不要認為我念佛學佛,一定是下品。佛陀教化四十九年,真的有一個人是下下品,就是阿闍世王,他五逆十惡全做了,殺父害母、破和合僧、殺阿羅漢、出佛身血、具諸不善都做了。臨終佛跟他開示,教他學淨土法門,悟得諸法實相,轉過來了證無生法忍,上品中生。這人壞到極處,你不要看他壞,他是一時迷惑顛倒,所以每一個人都可以成佛,都能夠往生淨土。有人問我:弟子規沒做好,能不能往生?我說:你去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有沒有說弟子規沒做好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毀謗正法就是你不相信淨土,你要信了,五逆還能往生,臨終一懺悔,阿闍世王就是最好的例子,哪一個人做的壞事比他多?有習氣有毛病不是問題,發心改過來,能轉多少儘量轉,不要認為自己沒有成佛的機會,今天遇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做保證,阿彌陀佛給我們做保證,決定成佛,絕對讓你了脫生死,就看你能不能發菩提心,是否願意發,是否願意轉,你要是不願意,佛都沒有辦法,這尊佛還不是一般的佛,釋迦牟尼佛讚歎道:「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佛裡面行願最殊勝的,沒有一個法門可以做到。禪宗再頓超,它能夠令五逆十惡的眾生,一念超升六道輪迴嗎?做不到。所以,淨土才是圓頓當中的圓頓。六祖講:我的禪宗只接上上根人。五逆十惡是下下根人,它能令下下根一念超脫輪迴,十念一念往生淨土,這個功德力用不可思議。蕅益大師讚歎「心性之極致」。把自性的德用發揮到極處,所以叫光中極尊,光就是自性,自性的德用發揮到極處,就是佛中之王。所以不要氣餒,想說我五戒十善沒有做好,沒有做好趕快做好,犯錯了趕快懺悔,有這個心都有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還有人害怕昏迷不能往生?臨終昏迷,只要堅固信願,不要說昏迷,就是到地獄阿彌陀佛都會去接你,就怕你沒有信願不肯學,你要是真正肯學,真正肯轉,沒有一人不超脫的。所以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深信願這個深,就是決定的相信,沒有懷疑,相信自己絕對能往生成佛。你要是沒有這麼強烈的信心,念佛就沒有力量。我的一位師兄悟妙法師,在往生前問我,臨終昏迷能不能往生?我跟他講了好多遍,你要是真正有信願,不必害怕,沒有問題的。所以他到臨終的時候,人家勸他看醫生再急救,他放棄急救,是他自己同意的,他說醫生救不了,世間的醫療沒有用,現在唯一的一條路,就是念佛求生淨土,就憑這個信願,往生不難。所以就怕大家的願不能深,對於淨土不能信,那就沒辦法。「信」第一個要相信自己絕對可以往生,如果覺得自己煩惱習氣很重,那可以看看,你有阿闍世王重嗎?五逆十惡全都做了,我想這個世間沒有人比他更壞了,他福報大當國王、當太子,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他都能往生。所以一定要對自己有百分之百的信心。「蕅益大師云:『信、願、持名,為一經要旨,信願為慧行,持名為行行,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信願持名是《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的要旨,最重要的,能深信就是「慧」,能持名就是「正行」,所以要相信阿彌陀佛在因地發的願,四十八願最重要的從一首偈可以看出來:「輪迴諸趣眾生類。速生我剎受安樂。」就怕眾生不信,不肯接受,所以佛發願是建立在這個核心之上。「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無邊苦眾生就是煩惱習氣深重的,像我們這種惡業深重的,他因地發願要度這種惡業的眾生,這就是輪迴諸趣,四生六道在這裡輪迴,乃至於阿羅漢、十法界也是輪迴。我們這裡有分段生死,阿羅漢有變易生死,還是在生死,有生死就是輪迴。速生我剎受安樂,用「速」就是你們趕快來,我這裡是永無眾苦諸難,就怕你不相信,怕你懷疑,還要懷疑臨終昏迷不能往生,那就沒有辦法。要知道得生與否都靠信願,品位高下是以修行斷煩惱的程度來決定,那就要看持名功夫的淺深,持得淺煩惱習氣重,到那裡的品位就低一點,持得深與理相應、與心性相應品位就比較高,故慧行為先導,行行為正修,如目足並運也。這兩個一樣重要,目足,目就是眼睛,足就是腳,有腳無眼沒辦法走,有眼無腳走不到!你要是沒有信願學淨土,那真的就像祖師大德講的,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淵啊!一個盲人騎了一隻瞎馬,跑得再快都沒有用,晚上昏天黑地,臨在懸崖旁邊,危不危險?沒有信願真的就是這麼危險。「又曰:『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合此信願,的為淨土指南。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大本亦以發菩提願為要,正與此同。』故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蓮池諸祖之垂教也。」所以深信發願,就是無上菩提心,總的來說,信願持名就是淨土宗最重要的宗旨,信還是要再特別強調,相信自己可以往生,可以了脫生死,絕對可以,不管臨終病成什麼樣,大家現在都發心學佛,發心持續下去,盡形壽,到這一生業報盡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會跟極樂世界清淨海眾現在其前,接引你往生。他有發臨終接引願,並沒有說昏迷的不接,十念必生願,也沒有講弟子規沒做到不能往生、五戒十善沒做好不能往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連五逆都還能往生,毀謗正法那就不行;《觀經》裡面講五逆十惡往生,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一定要清楚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這樣去學才叫無上菩提。再來相信阿彌陀佛的威神,我想大家都很相信,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絕對沒有錯誤,可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預言,現代的眾生信行者少,真正肯相信的人不多,也就是說想要修行的人很少,想要輪迴的人特別多,所以佛才講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在《無量壽經》世尊對於極樂世界的讚歎,乃至十方諸佛咸共證明,甚至讓阿難親見無量壽佛,證明有極樂世界,我們自己一定要發心,要老實念佛,這才是最重要的。「由此而執持名號乃為正行。」這樣念佛叫正念,大本亦以發菩提心為要,正與此同。大本是《無量壽經》,小本是《彌陀經》,在三輩往生裡面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三個都是發菩提心,所以今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大本之宗,正好跟蓮池大師以及歷代祖師大德的垂教相應。千萬要相信,修學淨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善導大師說:假使十方諸佛來勸,說還有一個法門比這個淨土法門更好、更圓頓、更頓超,他說他也不相信。信願要堅固到這種程度!那有信有願的人表現是如何?二六時中佛號不間斷,不被妄想蓋覆住,不隨妄想跑,這叫「信、願、行」三資糧具足。如果工作很忙,實際上工作忙都是騙和尚的藉口,真正想修行,不會託詞說工作很忙,他對這世間萬緣放下,雖然工作,絕對沒有爭名奪利、貪戀的心,通身放下,工作只是為了餬口過活而已,一有機會、一有時間就會來道場念佛、就在家裡做功課。勸你們還是來道場念佛,在家裡做功課會有很多助修,像看電視、看雜誌都是幫助你修輪迴業,不能幫助你成道,還是來道場比較安穩,真正修行、真正念佛的人,他是這樣來利用時間;不是一逮到機會,就想去哪裡玩,哪邊可以放鬆一下。修行人念佛就是他最放鬆最舒服的事情,他會得法喜,當然不是一開始就能夠得法喜,祖師教我們:「生處轉熟,熟處轉生。」對於名聞利養,世間散亂的東西你很熟,慢慢的把它轉成生疏;對於佛號很生疏,把它轉成熟悉的,那得靠你平常練習,不能想說我慢慢來,時不待人,如少水魚,我們要警覺,還是要「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