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7日 星期五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四十八)


念佛有四種:1.持名念佛,即本經所宗,稱念「阿彌陀佛」名號,善導大師曰:「唯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也。其實這四種念佛,也可以含攝佛一代時教所有的行門,為什麼說念佛稱為三昧中王,諸三昧中念佛為最。因為無論是什麼樣的行門,都不能離開覺悟,佛是印度話,翻做中文就是覺悟的意思,那這個覺又分為:阿羅漢是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今天我們念佛,就是念念與無上正等正覺相應,所以稱「念佛為三昧中王」。一切的行門,不能離開念佛,如果不覺,學禪沒有辦法成就;學教沒有辦法大開圓解;念佛也沒有辦法了脫生死,很多人以為我持ㄧ句佛號,這樣就能夠往生淨土,就能夠了生脫死。這裡面會有兩個誤會,第一、你持這句佛號,心覺不覺悟?如果不覺,還是在迷,縱然讓你念到風吹不透,雨打不濕,也沒有往生的道理,因為你對世間放不下,對家親眷屬放不下,對事業放不下,對財色名食睡沒有放下,那就是不覺,你持的這句名號叫名字佛,就是憨山大師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心裡面還掛著貪瞋癡、掛著種種的煩惱,所以這樣念佛不算真正念。要是煩惱現前了,能夠用一句佛號來替換它,時時如此,順境如此,逆境也如此,醒的時候如此,睡的時候也如此,一直綿密的用功下去,那確實可以了生脫死,可以往生淨土。那第二個誤會呢?以為往生淨土就算了生死,往生淨土生死不算真正了,到極樂世界去還要再繼續修行,因為你的斷證還是在人天,不是說到極樂世界,你就生死都了掉了,就什麼都不用再學了。我們看極樂世界,種種教化的設施,那是給我們用的;往生淨土是不會再來輪迴,因為乘佛的願力,佛的攝受力,但是你自己自分上還是凡夫,煩惱習氣一品都還沒有斷,所以還是得用功。一般人會認為坐脫立亡就算了生死,或是預知時至,這生死就了了,這是誤會,有一些世間極善之人,他也能預知時至,相信有些同修家裡的長輩,是這樣往生的,雖然沒有學佛,而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要走,縱然沒有看過,也有聽說過。修仙的他也有能力了生脫死,他們叫靈魂出竅,陽神離體,他們認為那樣就成就了。我們看到的坐脫立亡,那是他對於自己這一生的生命能夠主宰,像澳洲有一些土著,也能自己決定什麼時候往生,他沒有學佛,所以要知道即使是坐脫立亡,都還不算是生死了。什麼叫生死了呢?你的見煩惱、思煩惱,就是我們常講的俱生我執、俱生法執,跟分別我執,分別法執,不再起現行。俱生我法二執,是我們常講的與生俱來,無量劫帶來的習氣種子;那分別我法二執呢,就是現世累積的習氣種子,這個要斷掉才叫生死了。所以要了生死,你要用功啊,所謂「西方佛國非悠悠散善所能致,萬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脫」,這樣講同修心裡面又慌了,念佛不能了生死,不是不能了,念佛可以了生死,是看你願不願意了,願不願意轉變,所以為什麼說淨宗法門叫帶業往生,就是殊勝在這裡,就用持名念佛的方式,即使後面的三種念佛你都不會使用,那也沒有關係,不認識字也能了生死,對於心性沒有契入那也能夠帶業往生,煩惱到極樂世界再斷。現前能斷那是最好的,現前能斷一分你就得一分的自在。可是眾生跟煩惱習氣比較好,想說要跟它相處一輩子,所以不願意斷,到極樂世界再來斷好了,這就是顛倒見,放不下這個世間,說是要利益眾生,說是要幫助眾生學佛,這叫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業習深重、業障深重,沒有辦法幫助眾生。所以不要認為我煩惱習氣到極樂世界再斷,你現在都伏不住,現在都常常都起現行,臨終要是起現行,那你就不能往生。有些人他害怕有災難,他不知道自己就活在災難當中,心中大三災常起啊,風災代表愚癡,愚癡是風,遍行著全身,遍行著你的身口意;瞋恚是火在燒你的心;貪愛,貪慾的水,淹滿了你的視聽,這都是大三災,這個毀壞你的善根,毀壞了你成佛成菩提的種子。我們學佛人能不能覺察?如果不能覺察,即使你用持名念佛一樣不能成就。所以持名是要持到心裡面去,不能只在名字上持,只在名字上持不轉心,那沒有用。在念佛堂念得很清淨,出去馬上說是非、造口業,剛開始是談佛法,後來就開始講世間法,再來就講是非了,這越講越離譜,沒事講成有事,小事講成大事,大事變成不得了的事,毀壞佛門。所以古人講:「口為禍福之門」,你可以拿它來念佛、攝心、斷除煩惱,你也可以用它來造無邊的惡業。現在的人很敢造業,別人不敢造的他敢造,所以就有別人不用受,而他獨受的果報。我們常講諸法皆空,諸法皆空不是沒有因果,是正在運作的當下是空的,可是你迷在當中就有因果了,你還是有苦樂的覺受。對順境要是還有歡喜心,那麼逆境來時必然有瞋恨心,你必然有苦的感受。所以禪宗祖師教我們:「隨流識得性,無喜復無憂。」隨流是接觸的一切境緣,識得一切境緣的本性是空的,從心所現,這叫隨流識得性;那至於在受用上呢?無喜復無憂,沒有憂沒有喜,就沒有世間的苦惱,也沒有出世間的捨受,所謂無智亦無得,這才真正解脫,真正得自在。持名念佛是歷代祖師教我們的方式,道場也是這樣提倡,除了講經就是念佛,也不做法會。我們不做法會,並不是反對做法會,這是我們的學風、我們的道風就是如此。法會不是不能做,是要用真誠心去做,什麼叫真誠心?你去做法會還跟人家雜心閒話,寫超度牌位是請你的冤親債主,原本請來是要跟他和解,跟他調解過結,可是他看你一點懺悔心都沒有,還在散亂,講是非動貪瞋癡,搞是非人我,他看了更氣,冤結得更深,那做法會就沒有用。主法和尚再慈悲,那是主法和尚的境界;主法和尚再有修,是主法和尚自己得利益,我們參加不會得利益。所以為什麼參加法會絕對不要講話,別人講話找你散亂,你要知道冤親債主會看,他看到你真正用功來這裡跟我懺悔,他會原諒你的,用現代話講他會赦免你的罪。如果你是散亂,表面一套心裡一套,表裡不一,他有他心通,他會知道,有一些鬼神有神通,那是福報報得的,他知道。所以要有正知正見,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你走到哪都是障礙,怎麼修都不對,修念佛法門也會修錯。執持名號是淨宗祖師教我們的方式,這個方法非常的好,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能用功,或是在動中,或是在安靜的環境裡面,是動是靜都能用,是苦是樂都能用,而且很容易學習,一句佛號,誰不會念?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念,不要嫌煩,順境也念,逆境也念,人家讚歎你也念,罵你也念,很多人被罵的時候有念,但是心裡面還是邊念邊瞋恨,越念瞋恨心越大,那不算真念佛,那叫名字念。你心裡面要知道佛沒有瞋恨心,我們現在起瞋恨心跟佛不相應,要將瞋恨心轉換為佛念,這樣把佛號提起來用功,不然你念二、三十年還是一樣,念上個百年,煩惱習氣還是在。這是持名念佛,在現代很適合我們使用。2.觀像念佛,「以供養聖像,注目觀視,然像去還無,因成間斷」。剛開始會這樣,觀熟了就不會了,剛開始會間斷,觀熟了佛像常在心中。淨宗跟其他法門不一樣,其他法門是從真空而入,淨土宗是從妙有而入的,這一心稱念是妙有,你念佛的名號、想佛的形像這叫妙有,心在起作用。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罣礙,就是真空,無罣礙故無有恐怖,心裡沒有顛倒夢想,這才是真空,才是究竟涅槃。所以供養佛像,注目觀視,上一次講過,這些方法都能搭配著一起用,也都能得力。要單用一種也可以,不是說只有持名可以,其他的不行。這裡講的是初學的時候不好下手,可是你只要持續使用下去,用的得力,不要管有沒有感應,不要管有沒有神通,有沒有見佛。很多人修行都是要看,我這樣修能不能發神通,能不能見佛、見極樂世界?心有所求,就容易著魔。如果讓你看到了到處跟人說,心裡面起傲慢心,想說我的功夫比人家好,別人都看不到,看不到正好,沒事啊,境界本來都是空的,都是虛妄的,所謂「佛說一切法,為除諸有故」,說法是因為心裡面有法,要除掉心裡面這個「有」的觀念,錯誤的有,不是妙有,眾生認為的「有」,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和合而生誤為實有,和合之法本來空寂,所以叫緣起性空,法是因緣所生,它的本性是空的。佛說法是為了幫助我們破迷開悟;顯現妙相,是為了幫助我們增長對極樂世界的信心,你要是著在相上、著在神通上那就著魔了,那就不是佛的本意。雖然說在淨宗,你念佛見佛是好事,但是不能執著,《楞嚴》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修行過程,會有這樣的一個瑞相,也許有些同修甚至能遠觀極樂世界,但是要能相續才行。當家親眷屬令你起煩惱的時候,你這極樂世界還現不現前?如果不現前,那就不是功夫,所以佛說「暫得如是。非為聖證」。暫時的狀況,不是你真正有這個境界、有這個功夫。所以學佛人知見要正確,知見不正說什麼都枉然,這是觀像念佛。3.觀想念佛。如《觀經》所說:「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但境細心粗,妙觀難成,故不如持名方便易行。這裡講的是初心,剛開始發心了,沒有辦法一下子得到利益,所以都會歸到持名,用持名念佛的方式,其實持名要是持的得力,你想佛像,它就在眼前;你想極樂世界,它就現前。同樣的你要是觀像得力,你想佛像,佛像就現前;你想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現前了,甚至從這裡能會入實相念佛,我們到後面再來說。那觀想呢?就是如同《觀經》所說的:「以我心目。想彼如來」。以我心目,就是用眾生的心跟眼睛。眼睛看佛像,心裡想著佛,照《觀經》上面的去作觀,這樣去想,從初觀一直到第十六觀,把極樂世界觀想出來,但是境界確實微細,不容易觀,所以妙觀難成。因為裡面講的都是華嚴境界、事事無礙的境界,大能入小、小能入大,光中有化佛,化佛又有菩薩,這個光中能現佛土,這個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沒有辦法去思惟。那每一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又說一一相當中有無量好,所以不是一般剛開始學的人所能修行、所能成就的。祖師大德知道眾生的根器,教我們用持名念佛的方式,你持久了,念久了,熟悉了,再來看《觀經》,那《觀經》的境界一下就現前。這是真正的方便,因為你心清淨,心清淨,佛就現前。淨宗是指方立相,有人說這樣叫著相,著相跟著空是同一個道理,重點在於著,不在於空跟有,空有本來是一如,正在有的時候不礙空。著空,就認為有上有個空,或是把色滅掉,來入個空,這些都是外道,學佛學成外道。明明是真空,眾生就以為是實有,明明是假我,他就認為是真我,大家可以去反觀,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所以為什麼佛常常說空,說空是為了破有,可是你要是著在空上,那也不對。淨宗叫特別法門,那就叫妙有,用佛號來替換你的妄想,替換你著相的心,這個巧妙;眾生很執著,佛就開方便,教你執著佛號,你執著佛號它能轉,把你這一念的執心給轉掉,這真的是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說淨土宗是著相,它正是著相,只是它叫妙有,從有門而入,從有生入無生,有生是什麼?往生淨土,到那裡受佛的教化,契入無生法忍。有的根器好的,現世就能入無生,現前就行不用等到來世,甚至現前他煩惱就能斷掉。所以不能說淨土宗是著相,如果著相絕不可能斷煩惱,它是用持名的方法,就是指方立向的方式在修行,不必刻意去把這個形相化空,也不必去參念佛的是誰,念佛的就是佛,還去參是誰幹什麼?現代人在參,那不叫參,那叫想。什麼叫話頭,念頭未起之時,念佛未念之時,這叫話頭;你去想念佛的是誰,這叫妄想。所以現代人在參念佛的是誰?那不叫參,叫想。想就心裡有相、有物,在念外別覓方便,那就是不老實。念佛之外還要覓方便,心外求法,或是在參究的當下,不往本處去參,向外去參,不往心性上參,他往妄想上去參。想一個道理,想一個看法,想一個說法,想一個做法,心裡有相有法,永遠都參不出你的本來面目!所以祖師教我們離心意識,什麼叫離心意識?心就是你的八識,意是第七意識,識就第六意識,包含前五識,離心意識參,既然離開了就是了,那你還參什麼?所以教你離。是不是把心意識斷掉,不是把它斷掉,很多人都認為我們修行,要把意識給滅掉,滅掉了,你佛性就沒有了,說要把意識滅掉這是大乘的通教初門,通大小乘,它不是圓教,圓教告訴你生滅就是不生滅,這是了義法,生滅的意識,當下它是不生不滅,所以為什麼念佛的方式巧妙,一樣不離你現前的意識心,直接叫你念佛,直接轉八識成四智,它用轉的,它不是用斷的,所以稱為無上甚深微妙法,你要是不深入經藏不會瞭解,所以為什麼這些人說念佛是著相,實際上不是著相,他是善用了頓超的方法,阿彌陀佛有大智大慧,不是把你的意識心給斷掉,意識心斷掉了,那你就是木頭,學佛學成木頭,佛不做這種事情。意識心活活潑潑的,時常在運轉,所以為什麼彌勒菩薩他是唯識宗的祖師,他說:我了識心圓明,他知道這個意識的當下就是佛性,本自圓明,沒有把它斷掉,他知道生死即涅槃,生滅就是不生滅,為什麼會有生滅呢?因為眾生不解無生,所以於無生中妄見生滅,這眾生不瞭解,本來是無生,他見到相上的變化有相續相,他就認為這個相續相就叫生滅,所以在這裡取著,在這裡害怕,認為有生有死。這個心其實就是你的本性,迷了叫識心,覺悟叫本心,沒有改變。自性,為什麼常講靈明覺知,靈明覺知就是覺照的功能,就是了別的功能,那意識為什麼不說它靈明覺知呢?因為它一覺就著在境界上,著在想法上,著在觀念上,轉不出來,所以不靈。念佛就是用這個意識去緣念佛號,緣念經教,實際上意識的當下就是真心。以前是緣念無明,真如受無明的熏習,所以變成意識、變成妄想境界、有心有相,現在無明再受真如的熏習、受般若的熏習,它自然會轉變成真心本性,《大乘起信論》說得很清楚,讚歎淨土法門,它說:「以理懺滅罪被初機。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念佛往生被上機。」這裡面含藏這麼深的道理,這麼難懂的境界,這麼微細的形相,所以不能輕忽,你一輕忽,看似簡單看似容易,沒想到它運作起來這麼高深,就像現在的電腦一樣,讓你用起來很簡單,它裡面的程式執行起來非常的複雜。所以你能修淨土法門,佛讚歎你有大智慧。為什麼《無量壽經》的上首是舍利弗?《彌陀經》的上首也是舍利弗?《彌陀經》是教你持名念佛,要具有大智慧才能聽,《心經》當機眾也是舍利弗,只有大智慧才能了解什麼是般若,所以《彌陀經》的地位跟《心經》完全相同,甚至在《彌陀經》菩薩眾裡面的文殊師利菩薩,他是上首菩薩,在《華嚴經》也是文殊、普賢做為上首,這是表法。上首是模範生,所以不能輕視念佛法門,它這個方法最極巧妙,這是在自分上,在佛力上有四十八願攝持你,即使你的煩惱習氣再強都不怕,真的是只貴願力強哪怕妄想多,第一個就是你自己要有決心、要有毅力,佛的願力才加得上。所以念佛看似容易講起來有一篇大道理,日本祖師大德道隱法師,他說:《華嚴》、《法華》只是《無量壽經》的序分。你要真的看過《華嚴經》、《法華經》,要是看懂了,會肯定他講這話一點都沒有錯,真正即身成佛,真正事事無礙的法界,在《無量壽經》裡面,而且這個境界,就全體授與我們眾生,我們現在就用得到,你念佛不壞凡倫,即身成佛、即心是佛,你雖然還是個凡夫,但是你念佛心就跟佛一樣,這就是頓超,不要說超十地了,超等覺都可以,所以佛讚歎,若能專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九法界的眾生想要用自己的思惟,用自己的想像去測度佛智,那不可能,蕅益大師說這是諸佛所行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在經典上,佛說假使滿世間皆如舍利弗,整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都跟舍利弗一樣聰明、一樣伶俐,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甚至《華嚴經》講,華藏世界所有的等覺菩薩,全部加起來,用盡他的神通道力,用盡他的智慧,要來知道如來的境界,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所以淨土法門,為什麼易學但是它難懂,稱為難信之法,不容易相信。這麼簡單就能成佛?確實簡單,如同印光大師講的用功少而收效速,其他的法門我們不是批評它,我們根器不夠,用盡了我們的心力,都不一定能得少分的相應,不一定能得煖法,煖法就像這個火,我們現在講瓦斯爐好了,靠近它感覺到火的溫度,這叫煖法,有一點相應了,尚且不得,所以特別提倡持名念佛。再來看4.實相念佛。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故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持名念佛也。這是講的實相念佛,實相念佛其實就是讓我們明白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契入不生不滅的本性,其實大眾現在這一念心,就是不生不滅,沒有自他、沒有對待;但是就是在了別的時候,在作用上你迷了,你顛倒了,起了念頭,有能有所,妄生對待,既然說是妄生,就不是真的生,不是真的有煩惱給你斷,不但沒有煩惱給你斷,也沒有佛法給你,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講:本無實法與人,只是讓你恢復本來而已,沒有再多送個東西給你,所以你說要來佛們學佛法,你有所得,佛法就沒有學到,念佛念到後來有所得,也沒有念到究竟。《心經》講的:無智亦無得,連智慧尚且沒有,那還要得個世間法,還得個出世間法,那都是顛倒,所以實相念佛其實你們都在念,不必向外別求,就是不知道這念心本自清淨,所以為什麼佛常形容,如同虛空能包含萬物、如同水能應緣現形、如同水它有清淨的功能,都是形容佛性,讓我們因為這些譬喻來悟入真性,所以佛的言詞善巧。這實相念佛,不是你另外有個相來念,另外有個佛來念,不是,是要你自己反觀,你現前這念生滅的心,根本就是虛妄的,根本就是假的,就在這個當下,你認取本心,認取本來,這就是實相,就是這麼個念法。如果根器不夠,達摩祖師也有方便,藉教悟宗,藉由經教來了解,但是一般人看經教,又看到這個教海裡面去了,入海算沙,著在名相上。所以為什麼襌宗它不看經教,不提倡學經教,因為你一學,你心裡就有法,就會去模擬出那個境界,那還是在所謂的攀緣心當中,襌宗有它修行的巧妙,祖師有他的教化的方式,都有它善巧之處。所以一般人剛開始沒有辦法直接契入,一下子你要知道遠離生滅,有無、能所,言說、名字、心緣等相,沒有辦法頓悟,現在看看經典,知道我有一個常住真心,是遠離這些東西的,這樣就很不錯啦,就有概念,這樣修行,就有一點點基本的信心,可是你要真正契入,那要真正離開。開悟有兩種,一種是解悟、解得,一種是證悟,證悟是煩惱斷掉;剛開始你悟得本心的時候,煩惱習氣還是很重,祖師教的素法身,你只得素法身,天真佛性,人人本有,但是煩惱習氣沒有斷,所以為什麼我們學淨土的,講襌宗悟後都還要輪迴,就是沒有斷煩惱習氣,他明心見性,但是他的習氣沒有斷,生死不了,他只要能夠繼續用功,煩惱習氣一斷,那他這一生,他就了生死。甚至於有的學襌的,他不一定這一生了生死,他也不管什麼生死不生死,輪迴不輪迴,他不怕,見性的人不怕。生死、輪迴、去來,本來就是空的,他見性,他知道,這是功夫啊,打開本來,所以你跟他講要了生死,他會告訴你哪有什麼生死可以了?跟他說成菩提,菩提本自現成,去哪成菩提啊?他是這樣用功。我們一般人不曉得,以為他很狂妄,很自大,不是的,他真正有功夫,真正能契入。不是我們講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沒有用,不能了生死,所以要一般人能夠直觀本性,直觀心性,不著這些有無、生滅,能所…這些,沒有辦法,他做不到,要他專念自性本具天真之佛,專念不是有個念,有個性來念,是說你的心不再攀緣,不再隨妄想顛倒,又能識得本性如如,這叫專念,這是他們講的專念的意思。不是有個能念的心,跟所念的這個本性,那就又掉到能所,就與實相不相應,就跟這裡講的生滅、能所,你又掉回去了;不但沒有煩惱可除,也沒有菩提可證,就如是安住啊。五祖在《最上乘論》說的:「守本真心。常住不滅」。不得已這麼說的。因為《楞嚴》講的:「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你到這層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說不得,心想不到,言詞形容不到,說要專念自性天真,這是五祖講的守本真心。實相念佛、圓覺之性,雖然眾生本具,每個人都有,不但大家有,六道的眾生都有,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都有,都有圓覺之性,天真之佛。那為什麼有六道呢?這裡說的,但因妄心念念生滅,而不能觀,你當面錯過,為什麼說而不能觀呢?就是你日用平常而不自知,佛在經上講的,如人有眼不能自見,你有眼睛,你看不到你的眼睛,為什麼,你的眼睛都是向外看,你的心就是向外攀,攀什麼呢?攀這個念念生滅,攀這些境界相,名字相,攀這些妄想,認妄想為心,所以你不能反觀,你不知道為什麼會有妄想,你不知道為什麼這世界是因緣所生,凡夫不明心見性,所以把生滅當作是真常,二乘人也不明心見性,把真常當作是生滅,都是顛倒,本來是真如,一心所現,他認為是生滅,所以他也不起心,也不動念,也不造作,他認為這就是涅槃,這叫偏真涅槃,佛喝斥為焦芽敗種,墮無為坑,不起作用,跟石頭無異,實際上還是起作用,他自己不知道,還是有作用,心還是在運作,他自己不能覺察,所以無論是凡夫或是二乘,他都沒有辦法知道。所以佛告父王,諸佛本德,真如實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凡夫不是著有就是著空,著有呢,起貪瞋癡;著空呢,心裡生害怕,怕沒有,這就是著空,所以為什麼不願意修行,害怕沒有,還不算著空,他認為修行什麼都沒有了,其實修行,你什麼都放下,你就什麼都有了。什麼都放下,心裡沒有罣礙了,有也好,沒有也好,你都自在,所以你什麼都有了,這是修行的好處,修行得自在,放不下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對世間放不下,他就說我們要來利益眾生;不甘寂寞,說要來幫助眾生,都是自欺欺人,心靜不下來好好修行,不能用功,他說我們念佛,我們學佛不能當自了漢,要利益社會。你能把你的煩惱斷掉就是利益社會,煩惱斷不掉,你就是社會的害蟲,要知道你為什麼會見到社會上種種亂相,就是因為你心裡不清淨,《維摩詰經》上講的:「仁者心有高下。故見此土為不淨耳。」螺髻梵王告訴舍利弗尊者,心有高下,心有煩惱,心有恐佈,有貪瞋癡,所以你就見到眾生有貪瞋癡,就有高下,眾生從你心所現。所以學佛的基礎在於大乘,在於實相,這是學佛的基礎,是最重要的,一定要了解,你不了解,你學了再多經教,再多的名相,都不能解脫,如果真要用世間法來做基礎,那世間法是生滅,佛說「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不真就是不與真如佛性相應,你依的是生滅法,依生滅法,果報必然迂曲,必然不正確,所以要「依不生滅。圓湛性成」,才能做到「中間永無。諸委曲相。」你學佛才不會繞路,一超直入,真的我們走的是「一門超出。妙莊嚴路。」這念佛法門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