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十三)
「依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這是第三小段。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也就是俗稱的「佛歡喜日」,為什麼佛歡喜?因為這一天很多眾生,在這「結夏安居」三個月當中都能成就,都能證阿羅漢果,所以佛特別歡喜。那我們自己要看看是不是有令佛歡喜?在佛陀時代,證阿羅漢果、辟支佛果,乃至菩薩這些果位的尊者,不計其數。現代我們四眾弟子,有沒有哪一位證阿羅漢?哪一位念佛得事一心不亂?真正斷除煩惱習氣成就道業?在佛門阿羅漢才是基本及格,為什麼?他不會再來世間輪迴,說老實話須陀洹都還只勉強及格,他要天上人間七次往返,才稱阿羅漢。要真正證四果羅漢,那就永遠不會再輪迴。所以,我們要檢點自己所作所為是不是令佛歡喜,是不是真正在修行。不僅出家人受四眾的供養,在家人其實也受四眾供養,你所穿的衣服,吃的食物,用的東西這些都是四眾供養你的。也許你會說這是我用錢買的,怎麼會是供養?我們學佛要懂得知眾生恩,不能以錢來衡量事情,如果事事都拿錢來衡量,那就不像學佛人,所以出家、在家二眾都是受四眾的供養,眾生對我們有幫助。那麼這個供養,我們用什麼來回報?要用「成道」來回報,不能用貪瞋癡、煩惱習氣來回報,人家對我們好,我們心太粗不能覺察,以為東西得來都是應該的,都是正常的,理所當然的受用。上一次講的「食存五觀」,不但食要存五觀,衣、住、行都要存五觀。第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第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第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第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第五是「為成道故,方受此食」。食、衣、住、行都要存這五觀,這叫修行,不光大人要食存五觀,還要教小孩也要食存五觀,這是根本,要想到眾生恩,所以要用修行的功德來迴向、回報,不是為恭敬供養自身心故。依方便門,你能憐愍一切眾生心,所以為什麼佛會歡喜,就是因為眾生能成道,大家遇到這一部《無量壽經》,這是佛的本懷,這部經第三品說:「爾時世尊。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明鏡。影暢表裡。現大光明。數千百變。」這是世尊歡喜的樣子,尊者阿難即自思惟,他就想,今日世尊色身諸根,悅豫清淨,光顏巍巍,寶剎莊嚴,從昔以來所未曾見。從來沒有看過他這麼高興,喜得瞻仰,非常歡喜,生希有心,生難遭想,起來請法,所以佛就讚歎他,阿難你今天一問,勝於供養一天下阿羅漢……,功德百千萬倍,乃至於我們現在能聽到《無量壽經》,都是因為阿難這麼一問,這是淨土法門,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化最厲害的方式,祖師大德講頓超,最圓、最頓,而且這個圓頓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無論你的根器是上根、中根、下根,是利根、還是鈍根,它全部都包括,所以佛非常的歡喜!看到眾生因緣成熟,可以講授《無量壽經》,你要是能夠受持《無量壽經》,天天都是七月十五佛歡喜日,為什麼?經典講「末世眾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脫」,這在《無量壽經》第三品裡面講到「皆因汝問而得度脫」,這部經比優曇華還難得,優曇華三千年開一次,這部經多有菩薩不能相信,這些菩薩還不是小菩薩,確實是大菩薩沒有聽過佛有如是的威神。佛在經上講,假使娑婆世界的眾生,都成就等覺菩薩,盡其能力竭其智力,要來思量佛的智慧都達不到,所以《無量壽經》的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只有真正成佛了,才知道它有多麼的不可思議!你要是去問觀音、勢至、彌勒,他們也許能跟你講,但是講得不圓滿、不夠透徹。所以能夠受持《無量壽經》,能夠老實念一句佛號,那真的是:天天都是佛歡喜日,你就是依方便門。沒有其他方法比這個持名方式更方便,你就能夠斷除煩惱,不以有心念,不以無心念,不以亦有亦無心念,不以非有非無心念。你就這麼老實的念去,心裡不要存個「有我在念佛」,也不要「無我在念佛」,有我在念佛有我相,無我在念佛那誰在念呢?那麼亦有亦無就有無矯亂,有跟無是對待,非有非無,那是斷滅,這是理一心不亂,這麼深的境界,你用什麼方式可以達到?持名念佛就可以達得到,這是佛憐愍一切眾生。所以依方便門,我們要順菩提,就要能夠哀愍一切眾生,不要天天只想著我的利益,我的理念,我的夢想,要多想眾生,不要只想自己,想自己就是與菩提真如相違背,就是貪著自身,希望人家來恭敬你供養你。像我們學佛依止經典,絕對不是要拿來當話柄,跟人家炫耀自己多有修,希望人家來恭敬供養。在《學佛行儀》裡面講,詐現禪相,故作威儀,這樣不可以。有些學佛的同修會詐現禪相,假裝很定的樣子,希望人家來恭敬、讚歎,或是到處炫耀,我看過幾部大藏經,或是跟人家炫耀,我每天都拜幾千拜,希望聽到人家讚歎他很精進。或說我念了幾萬聲佛號,十幾萬聲佛號,這些都是希望人家來恭敬供養,這要注意。所以這方便門,方是方法,便是便宜,我們修行佛法就是依方便門,那要怎麼依?憐愍一切眾生,我要為一切眾生修行、成道,所以受學佛法,不要為自己;為自己心裡面會越來越苦,天天都轉不出你的妄想,統統都是在自己的業力裡面打轉;學了佛要超出自己的業力,這學佛才能得到一點法喜,不能用世間的方式來解決煩惱,這樣煩惱會越來越多,世間的方法就像打麻醉藥一樣,暫時給你止個痛,麻醉藥也有副作用,暫時不痛了,後面問題更多、更執著,在這當中又造其他的業,所以將來會更苦。學佛要「隨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碰到不如意、不順心的事要逆來順受,在這裡面要知道因果,要放下自己的我執、我見,放下煩惱,那麼你的業這樣就消了。現在大多數人不是這樣,碰到問題就開始用世間意,思量算計想辦法來解決,這就已經墮在苦中了,他不知道、不曉得,沒有正方便。正方便是我們講的方便門,你要依正方便,現在有很多人會開方便,你開的方便要正,正是要能夠消除你的貪瞋癡,貪瞋癡是苦的根(苦因);除掉了貪瞋癡,那苦就沒有了,現前的苦沒有,來世的苦也沒有,永遠都不苦了,所以這個方便門叫正方便,有正方便才有正思惟,你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才會正確,如果你的思想不正、觀念不正,修學即使碰到淨土法門,一樣不能成就,一樣沒有辦法了生脫死。所以要知道,碰到這個無上甚深微妙法,還是要如理如法的修,不可以自欺!自欺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對自己不老實,有過失不肯承認、不肯改進,遇到再好的老師、再好的方法,那都沒有用。這一段確實義趣廣博,只能這樣簡單的略說,實際上要講起來,這三個門重重交攝,缺一不可。這是三種與菩提相違法,你只要貪著自身,令眾生不安,或是求自身的恭敬供養,這都是與菩提相違法,所以要依智慧門、依慈悲門、依方便門來對治,上面是對治的方法,下面是對治的問題。再來看這三種順菩提門,「次須知三種順菩提門:一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二安清淨心。為拔一切眾生苦故。三樂清淨心。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生彼國土故。」這三個是與菩提相應,前面三個是相違背的,那麼簡單的來看,跟前面三個相反,就是這裡三個相應。你們可以看一下,心要是染著,那就沒有智慧,就會為自身求安樂。心要是沒有慈悲,心要是不安,就不能拔一切眾生苦,也不能令眾生心安。心要是不清淨,那樂清淨心就沒有能力為眾生開方便門,令眾生得大菩提。為什麼叫樂清淨心?這樂是願意以清淨心說法,來幫助眾生,幫助一切眾生不求回報,這是樂清淨心。誰做得最圓滿?是釋迦牟尼佛做得最圓滿,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三百餘會,沒有版權。孔子因材施教,不擇微賤,已經很不簡單;釋迦牟尼佛為三界導師,一音說法眾生能隨類得解,更是超過孔子之上。釋迦牟尼佛說法,動物、昆蟲都聽得懂,不用透過機器、不用透過人,作現場翻譯,而且這些昆蟲、動物,牠會覺得釋迦牟尼佛跟牠是同類,用我們現在講的地方話在跟牠講。譬如說小狗好了,北方的狗有北方的方言,牠聽釋迦牟尼佛講經,就像北方的動物。當然人也是這樣,你是北方人,你聽起來就是北方話,南方人聽起來就像南方的口音,皆謂世尊同其語,都覺得釋迦牟尼佛在跟他講話,而且很熟悉,真正是沒有分別。他從來不會想,我這樣說法,看看眾生會不會來讚歎、恭敬、供養,或是從眾生那裡得到什麼回報、什麼利益,只有一個心念要幫助眾生,這個我們要學。一心一意流布正法,不向眾生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暗示要給錢,更不會變相收費,這是跟釋迦牟尼佛學的,所以要能夠發這樣的樂清淨心,就與菩提相應。在流通正法當中,流通淨土法門的功德還是最大,這不是修淨土的人自己讚歎自己,確實是這樣。因為這個法門不管你會不會觀機、會不會看眾生的根器,你告訴他就沒錯;你要是不會講經,教他念佛不會指錯路,不會有任何的過失。那麼眾生一心一意念佛,必定會有成就,這是其他法門比不上的,真正是不能為比。所以流通正法要屬流通《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因為佛在《無量壽經》講:「當來諸天人民。一切含靈。皆因汝問而得度脫。」因為阿難這一問而能度脫,也因為我們這樣一流通能夠得度,所以流通正法要盡心盡力,要想辦法讓眾生接觸到正法,接受正知正見。或是透過你的關係、透過你的財勢,讓眾生來接觸正法,這樣人生才有意義,人生才是光明的,業障就會消掉。你想要福報現前,做法布施則三種布施都具足,要聰明智慧那就要法布施,想要健康長壽要無畏布施,人家因為看了經典身心得大自在,解脫煩惱,不光只是人道、天道看經典,連鬼神道也看得到,乃至有一些畜生是有神通的,牠也看得到。像畜生類裡面福報最大的大鵬金翅鳥,牠回家休息的時候,不是現鳥形,是現人形,牠的身變成一座宮殿,自己進去住,福報這麼大。牠的身形我們也沒辦法想像,翅膀一振九萬公里,所以叫鵬程萬里。你要流通正法這些鬼神都看得到,解脫煩惱得大自在,你的身心不生病。你親自去流通、為人演說,這是財布施,又分內財與外財兩種,內財就是你身體勞力的付出,所以要是流通法寶,三種布施圓圓滿滿的具足。你要是印經是財布施,經典是法布施,眾生看了得無畏是無畏布施,一樣三種具足,所以功德非常的大。令眾生得聞正法,你在菩提道上智慧會增長,修行的障礙會減少,這是對外流通;那對內流通是要流到你心裡面去,這是最實在的,受持正法是真正的流通,所以經開三分,最後一個流通分為總結,每一部經都一樣,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聽聞經典歡喜願意流通,更重要的是願意奉行,這是真正的流通正法,這是轉法輪,所以要讓正法流通到你的心裡,流通到你的言語行為當中,流通到你的觀念當中,就變成你生活的言行舉止,這是究竟的流通,這才得清淨,三種清淨你都得的到,你的心是無染的,心是安的,願意令眾生成佛的心是樂的。讓眾生成佛,第一個要修自己。我知道有一些同修,很發心流通正法,這是相當好,但是他自己不看,都叫人家學,叫人家吃素自己不吃,他也知道吃素的好處,勸人吃素,還會引經據典,就是勸不了自己,沒有辦法轉,所以不要只是在經架上請個幾本書去送;要送到自己心裡面去,這很重要。我說的這些人很多都是老同修,學了幾十年到後來放棄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麼消耗命光,他也認為自己在做善事,也認為在流通正法,也認為在勸人家學佛;可是自己不學、不肯轉,那就沒有用,還是與菩提相違背。所以不能只做事相上,我們剛講的都是事相,心裡面要轉,經典上怎麼說,我們要能放下自己的看法、想法、說法、做法,來隨順、相應,這是經典的流通分。不要只看事相上,哪一位菩薩承佛的囑咐來流通,那是菩薩的事情,你要是能夠流通能夠受持,你就是這位菩薩。像這部《無量壽經》,佛是囑咐彌勒菩薩流通,你要是能夠受持、能夠流通,你就是彌勒菩薩。這彌勒不是指別人,心裡面真正具有慈悲心,你就是彌勒。彌勒翻作中文叫慈氏,名字叫阿逸多,翻作中文叫無能勝,慈悲到了極處,願意修行為眾生來成就菩提道。明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就是「識心圓明,入圓成實」,完全一樣,名相上有一點不同。你要肯為眾生,你就是遠離依他起及遍計執,眾生怎麼來?妄想生出來的。怎麼為眾生?遠離依他起及遍計執。「依他起」就是你心性上妄生的能所對待,在妄生能所對待裡面再加以執著叫「遍計所執」,愛憎取捨,遍計所執,是這樣來的,所以你要有大慈悲,知道一切眾生皆是我妄想所生,本來與我無二無別,這就入圓成實性。依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彌勒菩薩唯識宗修學就修這個。要是會相歸性,從性體上來看,心本自清淨,本自無染,是無染清淨心;心本自不動,本自不搖是安清淨心;心與眾生同一體性,無我無他是樂清淨心,所以才能拔一切眾生苦。前面講的那是簡單說,這裡講的才是正理,你的心本自清淨,沒有自與他,身本來是法身,永嘉大師講:「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所以你的心本來就是清淨無染,何必為自身求安樂。《華嚴經》講:「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你這迴向才究竟,你的心本來不動不搖,哪有一切眾生?哪有世界山河大地呢?這是真正的安心!哪有三界六道輪迴?都是妄有,妄有就不是真的有。那麼與眾生同一體性、無自無他,當然樂意幫助眾生不求回報,就像自己的左手幫助右手一樣,左手受傷了右手幫他擦藥,右手會不會希望等左手傷好了來幫他按摩?不會嘛,這是真正的一心,這就是佛門講的孝道。世間人的孝道是對待,這是我的父母,我的師長,有我、有人。大乘佛法講的孝道,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華嚴宗在大乘上面再加個一乘,那就沒有自他,雖然有眾生相,但是沒有自他二相,眾生相歷然。父還是父,母還是母,沒有自他。真正的樂清淨心,叫做「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圓融沒有次第,行布是次第宛然,沒有次第跟次第可以同時並行。所以這部經講的是華嚴的境界,甚至日本的淨土宗大德讚歎《無量壽經》,是十五的月亮,華嚴是十四的月亮。今天是十五,十四的月亮看起來很圓,還是有那麼一點缺陷。他看到《無量壽經》圓滿了!這才能順菩提。菩提就是我們的本性,我們本來的樣子,就是我們的家門,順菩提門。這是略說一下,真的廣說起來,義理不可窮盡。「元曉師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又云發心有二:一隨事發心,如四弘願;二順理發心,信解諸法實相而發心者。」在講隨事跟順理以前,要知道理事不二的道理,不能把理事拆開。什麼叫理?什麼叫事?事就是事相上的表現,理就是你的存心。你存什麼心,表現出來就什麼樣子,表裏一如。這個理是實相理體,一切法最根本的道理叫「理」,能生一切法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我們眾生本來就具有的佛性,它沒有名字沒有相貌,但是它確實存在,不可名狀,所以強名叫做「理」。那麼事相上,都是依理而起行,乃至眾生起妄,輪迴墮地獄,都是依這個理。那跟諸佛菩薩差在哪裡?一個是明白這個理,一個是迷失這個理,明白了叫「佛」,迷失了叫「眾生」。迷失不是失去了,是一時腦筋昏鈍沒搞清楚。所以你要了解隨事跟順理發心以前,要先曉得理事是不二的。韓國高僧元曉大師,他說發菩提心是正因,歷代祖師大德都講求發菩提心,「菩提」翻做中文叫做「覺悟」,心要覺悟,所以為什麼要受三皈?三皈就是從迷、邪、染-迷是迷惑,邪是知見不正,染是心不淨;從迷邪染回頭,歸依覺、正、淨。那麼禪宗走的是覺門,教下走的是正門,淨宗走的是淨門。那這三個又互相具足,你說學禪的,難道只有覺,心不正?知見不正?心不清淨?都具足。學淨土的也是正知正見,心也是覺。所以這三個如鼎三足,皈依三寶就是從迷惑開始回頭,依覺;從邪知邪見裡面回頭,依正知正見;從染污裡面包括心靈的染污,行為的染污這裡回頭,依靠自性的清淨。這是簡單講怎麼發菩提心,是最基礎的,所以為什麼佛弟子,都要受三皈才算是正式入門註冊報名。在註冊這一天,一般的學校會給你校規、或是宿舍的生活須知;我們佛門也有規矩,給你三皈。讓你知道學佛以後要做什麼,學佛之後能得到什麼,能得到清淨,能得到正知正見,心不會再起煩惱,這是學佛的好處。可是有人學佛還是迷信,想說我皈依的法師比較多,得到的保佑比較多,這還是依迷邪染,沒有覺正淨,還是迷信。迷是不清楚,不明瞭事實真相,不明瞭事實真相的相信就叫迷信,所以到處皈依。那你要懂得這三個綱領,到處都是你的依歸,時時刻刻都要覺,時時刻刻觀念都要正,時時刻刻你的心、你的行為都要清淨,都是皈依處。所以現在受三皈,也有一些人是沒有搞清楚的,有這種迷信,或是以為我受了三皈,佛菩薩會保佑我事業飛黃騰達,什麼事情都能令我順心如意;這是可以的,但要如法才行,還是得皈依三寶,還是得皈依覺正淨,你求的才得的到。剛開始你可能是因為這樣來皈依的,但是了解以後,才知道真正讓你安心的不是財富,不是名利,而是佛法。受持佛法可以讓你的攀緣心、不知足的心、尖銳的心、剛硬的心軟化,不知足的心得到知足。世間人有再多的名利、財勢,他都不知足,心在妄動,有了這個還要那個,都有了還嫌不夠好。沒飯吃的時候希望有飯吃,吃飽了希望有房子住,有了房子希望討個老婆,有老婆以後希望有錢,有錢不夠還要有權,有權還要做大官,做到皇帝了,還想要長生不老。世間人有貪欲心不知足,以為這樣社會才會進步,這是錯誤的觀念,你要是有貪欲,心不滿足,只會傷害眾生。所以總的來說,還是不要處處為「我」做打算,有我就是業障,一切苦都是從這個「我」來的,「我」要把它放下,心才能清淨,才能夠發起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