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三十五)


《觀經》云:「若有眾生,願生彼國,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一至誠心,二深心,三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徹悟大師開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是祖師懇切的告誡學人,要真正為了了生死而學佛,他說這個真為生死的心如果不發,那你所學的一切都是空的,都是戲論。印光大師也非常讚歎徹悟大師語氣真誠,非常的懇切,印光大師勉勵我們,一定要好好受持徹悟大師的教誨。所以我們學佛是為了了生死,這是最重要的。我們在推廣佛法,也是希望大眾能夠脫離生死輪迴,要知道無常一旦現前,你所擁有的一切東西,都會被它吞噬。這世間不是恆常不變的,現在大家在這裡念佛、聽經聞法,就要好好把握這個難得殊勝的因緣。我們這一生遇到淨土法門,如果不認真努力的修行,來生就不一定能夠遇到。甚至我聽過很多同修都講,他們在二、三十年前就有學佛的因緣,但是沒有好好的學,沒有好好的把握住,現在才想到要覺悟,就這樣二、三十年過去了,人生也不過百年,現在平均壽命是七十歲,照經典上講,每一百年人壽再減一歲,我們的命光越來越少。一定要真為生死,在這裡要能覺悟,不要等到生病了、要臨終了,才來臨時抱佛腳,到了那個時候一點心力都沒有,你的道力如果不從現在開始訓練,到生病、臨終的時候,你會怕死,這怕死的心一旦現前,念佛就沒有辦法念,心就亂了。所以要發菩提心、要能覺悟、要能至誠。這裡講的至誠心簡單的說,就是一心一意,沒有其他的念想。二六時中就為了修行這件事情,有些同修聽我這樣講,會想我還有家庭怎麼辦呢?總不能不照顧家庭?還有事業怎麼辦?此時你就要迴光返照了,這個念頭一起來,就是世間意,這就是障礙你了生死的業障。佛在《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世間事情儘管造作,心裡面沒有任何的罣礙,這句話說來容易,但是做起來不簡單,眾生就是因為著相,所以碰到事情馬上就罣礙、就在意了。怎麼訓練做事情不在意呢?要慢慢的訓練,剛開始你世間的事情要少,能不做的就別做了,讓人家做讓人家去發揮,我們自己省心力,把心力多多用在佛法的熏習上,把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生處是現在對於佛法很生疏,透過熏習來熟悉它、了解它,對佛號很生疏,透過念佛、共修甚至有念佛機大家都可以請回去,二六時中佛號不要間斷,連睡覺都可以熏習,這是把生處轉熟。熟處呢?你的貪瞋癡,一接觸到事情馬上就在意,這是熟處,跟你的習氣很熟,跟妄想很熟,要把它轉過來,對它開始陌生、遠離、放棄,它才不會起現行,它有次第的,沒有辦法馬上全部放下,這是對鈍根人說的。有些人放不下,聽到我這樣講,很高興可以慢慢放,這是鈍根,講得不好聽一點業障比較重,《弟子規》講的:「寬為限,緊用功」,知道修行的過程,在這當中認真努力去斷除煩惱習氣,這就是所謂的寬為限,緊用功。《無量壽經》講的:「外若遲緩。內獨駛急。」表面上看起來跟大家都一樣,裡面是真真實實的功夫,就像冬瓜和尚一樣,他是念佛的,他每天逛市場念佛,他做了一首偈告誡學人:「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識,別有一天堂。」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心裡面要有佛號,佛號就是你的正念,離開了佛號都是邪念,這樣念佛才能說是一心一意,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想要覺悟就要表現出覺悟的樣子,每一個人學佛都想要覺悟,可是叫他做出覺悟的樣子,他就不願意,開始嫌戒律約束人,在念佛堂念得口乾舌燥,禪堂打坐腳痠腿麻,找很多的理由,說修行不一定要到道場,處處都是道場。還有些居士非常誇張,說修行不一定要出家,當在家居士可以學維摩詰,那是心裡放不下,維摩詰是處處放得下,維摩詰雖然示現在家,不戀三界,示有眷屬,常樂遠離,你要學維摩詰,也要這樣表現,要這樣做出來,這種人還反過來看不起出家人,說你們出家沒有修好就會下地獄,在家不會,我跟他講地獄門前僧道多,地獄門裡面的在家人更多,出家人就到地獄門前而已,一看到我怎麼到這兒來?一念懺悔就出離、解脫了。在家人整天搞世間事,想的就是世間,哪有一念覺悟?直接就進門去了,地獄門前僧道多,裡面不修行的在家人更多,這是祖師警惕學人的話,所以要會聽,祖師講地獄門前僧道多,暗示地獄裡面的在家人更多,所以一定要好好用功,好好修行,這是最重要的,這才叫菩提心,才叫至誠心。深心,簡單的講就是好善好德的心,對於善法願意修行,願意認真努力去做。善法有世間善跟出世間善,在於用心不同,表面上、事相上看起來都一樣,但是學佛人,對於所做的事情沒有一絲毫的執著,沒有罣礙,這才叫深心,在功夫還沒成就以前,也就是還沒有基本定力以前,要像祖師大德講的:「好事不如無事」,做再多的好事,不如心裡面無事,真正心清淨了,這是最好的事情。做再多的好事情,都換不回一念的清淨。現代很多人誤以為,發菩提心要建立在世間的基礎上。菩提翻作中文叫覺悟,發覺悟的心,要覺悟什麼?覺悟生死苦、輪迴苦,生死苦是念頭控制不住、習氣把持不住,一起來馬上就現於言表,心才動個念,行為就表現出來,這就是苦。有人還跟我說:「法師,為什麼要改習氣,不是被戒律給束縛住了嗎?,那多苦啊。」我說:「你反過來想一想,你是不是被習氣束縛住了。」被習氣束縛住不覺得苦,卻覺得學佛法是苦。你看這眾生顛不顛倒?不能覺察自己有毛病習氣,還認為佛制戒說法來約束他,認煩惱習氣為我,這就是眾生。所以發菩提心你要能覺悟,覺悟生死輪迴的苦,不是說我發菩提心行個十善,先學個儒,不是的,釋迦牟尼佛的菩提心不是這麼說的,菩提是覺悟,也就是第一要發心覺悟,第二要把你本覺的心開發出來。發菩提心要是建立在世間法的基礎上,那這菩提心是生滅心,生滅心不能圓成佛道,不能出離三界。所以為什麼佛講深心,深心與菩提相應,與你的真如本性相應,菩提心就是真如本性。要是用生滅心做你的本修因,就是我剛講的,世間人認為成佛要先學世間法。佛在《楞嚴經》講,你以生滅心為本修因,欲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生滅心是世間心,縱然像阿難這樣的修行人,佛都還喝斥他,說你用生滅心在聽法。阿難是想求道,他沒有心想學世間,再來學出世間,連想求道這個心,佛都還跟他講,你這心用得不純,何況你要先學世間,再學出世間,那根本是不了義法。所以《楞嚴經》在末世相當的重要,是照妖鏡,所有的邪說到《楞嚴》面前馬上化為烏有,這是菩提。我們要瞭解深心、至誠心是菩提的作用,菩提是本性,本性裡面有妙用,妙用對一切人、一切事至誠,在修行上好善好德,所謂勤修一切善法,無善不修,這是深心。再來是迴向發願心,迴向發願就是幫助眾生,自己迴向菩提,迴向真如,迴向眾生,希望眾生能夠跟我同成佛道,同生淨土。我們將至誠心的功德、深心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你這一生絕對往生。至誠心也可以說是一心一意的念佛;深心就是講的淨業三福;迴向發願心流通大乘佛法,流通淨土法門,你發這三心必生彼土。相反的你要是障礙正法流通,人家想要請法寶你障礙他,你就是沒有發迴向發願心,不想要幫助眾生,那你必然不能往生淨土,這個要會看,經要解得深,你不願意流通佛法,或是障礙人家流通正法,這個罪報不輕,非但不能往生,還有惡報,來世不得遇佛法,而且還會先下三惡道,做再多的善事都彌補不了,因為你把人家無量劫來,稀有難逢的因緣障礙住了。眾生想要一心念佛,勤修三福,勤修菩薩道,想要發至誠心、發深心,想要求生淨土,想要瞭解佛法,你把他給障礙了,不但沒有至誠心,沒有深心,也沒有迴向發願心,沒有想幫助眾生聽聞正法的心,所以障礙正法流通,必然不能往生。你跟阿彌陀佛的願相違背,無論你是有意或是無意的,如果你是有意的那罪報更重;無意的還要加一個愚癡的果報,因為自己在做什麼都不知道,以非為是,把錯的當作對的,這就是愚癡,就是業障。相反的你要真正肯利益眾生,不管有沒有財力,只要有這份心隨分隨力去做,那就是具備迴向發願心。遇到人勸他念佛,乃至動物給牠授三皈依,希望牠能夠永離惡道。以至於在網路上跟朋友推廣佛法,跟客戶善巧方便的講說正法,令他學佛,這都是迴向發願心。所以流通正法要有智慧,不能用世間那一套,很多人在印送經典,流通佛法,考慮到成本問題,這個心態不對,流通正法不是世間的營利事業,重點是要把佛法流通出去,讓眾生可以接受。做法寶要符合現代化,要讓眾生看了歡喜會想學,會想讓法寶留在家裡,不能貪小便宜。有人把講經的光碟,他為了節省成本,在一片光碟裡面放了一、二十部片子,把畫質都搞差了,世間人做營利的事業,畫質都比我們講經的好,所以不能這樣做。我們送法寶給人家,真的要學李炳南老居士的精神,他說:「佛法是我跪著去求來的,現在我流通正法,要跪著把佛法送出去,拜託你們來學,拜託你們接受。」他是用這種心在弘揚正法,這是至誠心、這是深心、這是迴向發願心,所以他在兩年前就預知時至往生淨土,當代居士的好榜樣,近代難得一見的高士(高士就是有成就的大居士),他是這樣在弘揚正法。當時在台中,他講《華嚴經》,年紀大了有頻尿,為了讓講經不中斷,一天都不喝水,學生勸他喝,他說:「不行呀,我喝了晚上講經就要中斷大眾的慧命。」所以要想到這些祖師大德做的好的榜樣,我們要學起來。我們今天用世間意來做佛法的事情,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大家要知道《楞嚴經》是怎麼來中國的?《楞嚴經》在佛門稱為血經,藏在手腕裡面帶過來的。印度視為國寶,嚴格禁止《楞嚴經》外傳,但是般剌密諦大師把它偷渡到中國,偷渡了三次才成功,前兩次都被發現,第三次他把手腕剖開來,把經典寫在密絹上面,放到手腕裡再把它縫起來,等肉長好之後,就到中國來,來了再把手剖開。所以我們今天在弘揚佛法,無論是在家人或是出家人,要想到這些經典、這些祖師大德是怎麼樣把佛法傳過來。不能用世間的意念,你用世間的意念,那就不相應了。再看第七個,《菩提心義》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此」。《菩提心義》這本書裡面說到,你有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這一生要成佛,大事因緣莫過於此,這一件事情最大、最重要,所以稱為大事。其他的都是小事,去辦事情就要想到這件事情大不大?有什麼事比了生死還重要?要是有一件事情超過它,非做不可的,那你沒有菩提心,你的菩提心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成佛的根本在於有沒有覺悟,不在於世間法學得好不好。以前有同修常來告訴我:「某某人學得很好,在世間很會應對。」我說:「在世間很會應對,那不是菩提,好人看他是好人,壞人看他也是好人。所以不是世間法圓融了,你就覺悟了。」要知道一切法是無生的,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我們自己決定能夠成佛,再重的習氣都改得過來,要能相信。我發現很多同修對自己沒有信心,要是對自己信不過,說實話那也沒有菩提心,也是不覺。為什麼信願行三個,第一要信自,祖師大德講的六信,第一要相信自己能夠做佛。平常可以覺察到煩惱習氣在妄動,這是開始覺悟,有所覺悟了。但是不要把煩惱習氣當作是自己,認為我就是這麼差,那就搞錯了,那是煩惱不是你啊,所以把煩惱習氣當作是自己,就沒有辦法了。祖師叫我們要信自,自就是自性是佛,從來不迷。自己本來跟佛完全一樣,你要相信這個,菩提心才有根本。本立則道生,你要是對自己能成佛這件事情,都信不過的話,把煩惱習氣認作是我,那念再多的佛也沒有基礎,做再多的事情,就如《華嚴經》講的,「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業不正,是魔業。所以菩提的根本,在於能夠相信自己本來成佛,大事因緣莫過於此。不要在世間事上太在意,做太多的算計,一切放下隨緣就好。你所貪著的、所在意的只不過是妄想而已,並不是實法,要肯覺悟,這才有成就的希望。《菩提心論》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這是在《菩提心論》裡面說到,菩提心論顧名思義,就是告訴我們什麼叫菩提心,論菩提心,裡面說:「此菩提心能夠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這菩提心就是我們剛講的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涵蓋著無量的功德、無量的智慧、無量的道力、無量的慈悲,包藏一切諸佛功德法故。你要是開發出來了,要是證得了,若修證出現,也就是說「明心見性」了,你就為一切導師就能夠引導眾生、教化眾生,不光是人道的眾生,十法界的眾生都能教化。若歸本則是密嚴土,密嚴土就是極樂世界的另外一個名稱,這是黃老居士講的,這是密宗的講法,實際上就是《華嚴經》的華藏世界,裡面的大日如來,也就是《華嚴經》講的毘盧遮那佛,講的內容是相同的,所以黃老居士講的密嚴土,就是極樂世界的另外一個名稱。歸本則是密嚴土,如果證得菩提心,實際上菩提心就是極樂世界,所以,極樂者真心本性的另外一個名稱。為什麼普賢菩薩求生淨土?為了證得圓滿的本性。自性本自清淨,不用造作,所有的煩惱本來空寂,本自虛妄,自性清淨不容一塵,這是我們本來的樣子。那麼眾生著相,所以佛就方便說極樂世界,實際上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真性、本性完全的顯現,顯現的是他的淨用不是染用,雖然有人說染淨不二,染淨一如,體上這麼說是可以的,相用上差別不同,就像海水波浪是動的、水是濕潤的,動跟濕不一樣,那離開波浪要找水,找不到,祖師講的「離波求水了不可得」,雖然說染淨一如,但動跟濕不相同,清淨跟雜染不相同,眾生不明本性墮在雜染當中,自然遭受輪迴的果報,諸佛如來識得本性,開發本性清淨的作用,知道染淨不二,顯示自性本具的清淨之德超脫輪迴。用不相同,你不能說一樣,雖然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但法身是法身、眾生還是眾生,眾生雖本具法身,但是自己從來不覺悟,所以有些人學經教或是參禪,到這裡搞錯了,認為都一樣不用修了,本來圓成,不是啊,講的是你的本性本來圓成,現在迷了要開發出來,要把它顯示出來,這個要弄清楚。底下說「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佛事。」你沒有離開娑婆,但是你的心已經到了極樂世界,證得圓滿的菩提心,那麼我們現在沒有證得,發心求生可不可以?可以,你現在發心,在極樂世界蓮池裡面就有一朵蓮花,上面寫著你的名字,這是《淨土聖賢錄》裡面所說的,這裡的眾生發了求生的心,極樂世界的蓮花池裡面,就有你發心的蓮花會打開,上面有你的名字,隨著你的用功,它的顏色,經典講的是光色,就是它的光明跟顏色會愈來愈漂亮,愈來愈不一樣,但你要是退心了它就沒有了、就凋謝了,所以大家都有往生的希望,你發一念心,在那裡就已經註冊了,那要看你怎麼灌溉?你要是三天才澆一次水,三天才念一次佛,它會營養不良,你要是天天念,花朵越念越大、越念越漂亮,你的心越大、花就越大,你要是懈怠或是懶散,它也會失色。所以這是講的極樂世界,我們現在發心就有了,眾生絕對能夠往生淨土,不要懷疑,很多人真的沒有信心,還對極樂世界懷疑,認為這麼多惡業的人能往生嗎?其實你要是肯念佛,臨終一心一意的念佛,已經是大善之人,以前所做惡業,你會念佛來懺悔,所以憑著這一念懺悔的心,你的惡業自然就消除,那有不往生的道理。阿彌陀佛可不是像我們惡業的凡夫,心量狹窄分別你是好人、你是壞人。專接好人,壞人有懺悔心,我也不原諒他,佛菩薩不是這樣,
要相信佛的慈悲、佛的願力。祖師在三時繫念講:「一念回光而易往,究竟不居心外,分明祇在目前」。一念回頭就能往生淨土,因為極樂世界不在心性之外,就在回光之處,就在一念懺悔之處它就現前了。再者,《無量壽經》四十八願有一願,叫悔過得生願,就是造了惡業的眾生,臨終只要肯懺悔,知道自己以前做錯了,我現在懺悔後不再造,真正後不再造是發願求生淨土,求生淨土才是真的後不再造,到極樂世界都是大菩薩。臨終的時候,佛一樣來接你,悔過得生。所以有人毀謗淨土,認為哪有造作惡業臨終還能往生,那世間沒有因果了,正是有因果,以你懺悔的心,懺悔是因,得生是果,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的願力,要能相信、要能夠接受。底下講的,讚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達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證大覺位」。所以要把你的本性、自性的光明開發出來,就是通達菩提心,你要知道什麼是菩提,什麼是你的佛性。佛性本來清淨,沒有絲毫的染著,就在六根門頭,就在見聞覺知,這就是你的本性,從來沒有離開你。那為什麼說迷失了?動了念頭,這是方便說,看東西的時候是第一念,看了之後起了一念分別,這個是什麼?要拿來做什麼?誰跟我比較好,這樣做下去我會得到什麼好處?會有什麼壞處?這就是分別,這就迷失本性。所以祖師大德講:「了了見,無一物」。了了見就是第一念,沒有二念,也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我們就是因為有了這些分別,所以才有六道輪迴。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怎麼來的?就是動念。要是不動念了,剎那就是無生,生滅就是無生,這個法不可思議。生滅法怎麼會是無生?龍樹菩薩在《中觀論》裡面講:「正在生時沒有滅相。正在滅時沒有生相。」這生滅是虛妄的,當體無生。是生那就不是滅,既然相一滅,那怎麼又生呢?誰令它生?沒有令它生。生從何來?滅又從何去?無有來處,無有去處,一切法都是如此,有人把無生說成水蒸發變成空氣,這是循環、是輪迴,不是無生,從這裡改了這個形,換到別的地方,現另外一個形,我們眾生就是這樣,造作善業、惡業,就像放一杯水在這裡,把它加熱,加熱就是造業,造業以後它就蒸發到空氣中,換成另外一個形狀,它還是叫水。我們眾生造業輪轉五道,心性雖然不滅,但是變成畜生、變成地獄、變成餓鬼,那是輪迴相不是無生。無生是告訴我們,這當下一切法就是心性,法是虛妄的,不用去論它的來處或是滅處,所以說,法是無生的。這是心性本具的,不是在法上、不是在事相上那邊找無生。所以有人舉這個水變成蒸氣,再變成雨水,降到大海裡面,這是輪迴相,這不是無生,你們想一想應該就很清楚,這是生滅,這個相沒有了,換成另外一個相。就像我們眾生,沒有辦法出輪迴,這相滅掉了,隨著自己的業又變成另外一個身形,他舉的那個比喻是輪迴相。無生是告訴我們這個身不可得,四大沒有來處沒有去處,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本來清淨,本來不染,乃至於現前的念頭,也沒有生起之處,也沒有滅去之處,當下虛妄,但向塵中了自心,就是這個意思。不是說這個東西滅掉了就到哪裡去,那是輪迴相。所以你要能通達菩提心,現前父母所生身,不用再換另外一個身,不用再輪迴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速證大覺位,你就成佛了,生死就了了。所以現代常常錯用這些比喻,不解無生的道理,誤以為無生就是這個東西還存在。換個方法講,一樣用這個水的比喻,我們也能顯示無生,無論到哪裡水性都不失,你的真如本性都不滅,這就是無生。不是講水沒有滅去,那還在法上,他還是轉形,我們無論輪迴在地獄道、畜生道,法身仍舊是不生不滅。就像水無論它是變成了冰塊、雨水,或是海水,濕性是同一個。所以你要真正了解了,那比喻就會用了;不了解就錯會了。祖師大德講:「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帶大家去輪迴。所以同樣的比喻,指錯路大眾就誤會了。講經真的是不好講,就在這個地方,明明是無生的,比喻做我們的真如佛性,在一切時一切處當中,都不生不滅,卻講成水不生不滅,相上不生不滅,沒有辦法會相歸性,當然你要歸性後,相上還是不生不滅,但是它的不生不滅不是轉變成哪一個形狀,是這個形狀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不用轉變,你要是轉變,佛斥為外道,斥為不了義談,不是一乘了義。那是神力所變化的,五通所變現的,那是不了義,所以要能夠體會什麼是無生,這就是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