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二十八)
『本經云:「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此即本經之所開示者,彌陀世尊,宣此妙法,欲惠予眾生以真實之利也。此三真實,即一即三,方便究竟,不可思議。依正法門,舉體皆是真實之際。』這是本經體性的最後總結,會入正文的三種真實。釋迦如來一代時教所說的,不外乎就是實相而已。在古代每次要講經之前,都會講這部經的玄義,以現代話來說,這個玄義就是概要、概論,《無量壽經》玄義,就是《無量壽經》的概論,裡面涵蓋這部經的緣起,緣起就是講這部經典它是什麼因緣宣說的,還有它是依什麼理論而說的,我們講到第二部份本經的體性,它是依如來藏不生滅性而說,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每一個人都有,它不是一種思想,不是一種見解,而是事實真相。所以祖師告訴我們這叫諸法實相,不是思想,思想可以每個人都不同,每個人的緣不同,所遇的狀況就不一樣,生出來的見解看法也不同。這個實相從古到今沒有改變,如同日月、虛空一樣。人間、天上,無論它是怎麼樣的變動,實相它都不變,所以才叫諸法實相。那事實真相是什麼呢?不是指的一件事情,也不是指的一個人,它指的就是我們的心。這個現前生滅的心不是我們的心,這叫妄想,這是顛倒,不是真心。佛在經上告訴我們真心是不變的,它的不變不是死的不動,就像我們看到世間有山,這山它可以幾十年不動不搖,但終究還是會改變,像最近發生的地震,大家就知道會走山,所以它的不動只是暫時的不動。那真性它是常動而不動,什麼叫常動而不動呢?如同水一樣,在圓則圓,在方則方,我們的真心本性就是如此,無論把它倒入方型或是圓型的杯子裡,它的濕性都不改變。我們真如本性也是這樣,入於眾生妄想顛倒之中,真性還是如如,還是不起煩惱,入於如來大寂滅海之中,還是一樣本自如如。真妄仍舊是妄,凡夫與諸佛如來,仍舊是對待法,跟真性了不相干。所以學佛只是為了要明白這個真性而已,真性托顯出一切法,托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為什麼是托顯,因為我們剛講的,在圓則圓,在方則方,什麼原因呢?你以無明妄想熏習它,它就現顛倒相給你看;你若以般若正智熏習它,它就現正覺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給你看。所以看我們眾生怎麼去修行怎麼去做,這個就很重要,我們要修行要念佛,這樣我們的真性就會顯現出佛相來、顯現出我們的本覺來。我們的妄想習氣沒有根本、沒有體,它是一直在變異,那麼真性的清淨作用它有體,為什麼有體呢?它從自性而生,那染難道不從自性而生嗎?染是自性之本無,本來就沒有,雖說是依心性而現,但是真性不屬於染,真性沒有這些染相,沒有這些妄想,虛妄相、顛倒相,殺盜淫妄、貪瞋癡慢,自性中沒有。那為什麼會有呢?就是你迷失了本性才有的,所以《圓覺經》講:「譬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這虛空花就比喻做你的無明顛倒,變現出國土山河大地,虛空到底有沒有花呢?沒有花,虛空不是花。這個比喻大家去體會一下就知道,真性能現染相,但是從來不被相所染。那麼虛空的作用是包容、通達、圓融的,沒有障礙。所以為什麼說真性周徧法界,真性的作用有體,真性是清淨的,沒有染著,所以就像虛空的作用一樣包容,沒有染著,從來不被花所染。我們佛性的淨用是有體的,有根本的,不是虛妄的,所以才要修行,只要肯修、肯接觸、肯學,那修行一定會有成就。你做世間的事情,每一個人有他的業因果報,前世今生所種的因不同,不是每個人用相同的方式都能得到同樣的果報,但是修行可以,大家一心念佛萬緣放下,就可以證得如來不生不滅的果位,只有這一件事情在世間可以說是絕對的,其他的事情說不了絕對,只有佛法可以說絕對,可以說這是真的,不虛假的,不會騙人的,而且不會改變的,這就是我們的真性、我們本來的樣子、本來的面目。所以為什麼經典要依這個心而說,這就是本經的體性,這就是實相、就是真實,你依真實、依不生不滅而說,才能夠達到不生不滅。你要是依生滅、依會變化的而說,那就會改變,就像現在的科學很發達日新月異,從前研究出來的理論,又被現代推翻掉,這表示從前認知的真理它是虛假的、是顛倒的會被推翻,這就不實在,它是從妄心妄識推斷出來的,所以會改變。你要解釋佛經,要先修定、開慧,依古德所說的,現代人講求的創作,在佛經裡面是不適用的,創作是你自己想的,掉到妄想顛倒裡面去,你用妄想顛倒來解釋佛經,這是佛所不允許;認為說這是我的著作,我想的,我覺得它是什麼意思,這不對。要知道「經」這個字有四種意思,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義理,貫穿一切;攝就是總攝諸法;常就是亙古至今而不變;法就是軌生物解。這個涵蓋世間、出世間,一切眾生依此經典都能夠成就,都能夠出輪迴,具貫攝常法這四個意思。那麼經典所說的就是從古至今不變的真理,沒有再創新的,沒有再標新立異的,標新立異那是心外求法,為什麼古德述而不作,這樣才如法,為什麼呢?從古到今,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是佛佛相傳的,禪宗祖師講:「佛佛唯傳本心,師師密付本意」,就是這個如來藏不生滅性,你要再創新那就是心外求法,心上再求心,那還是顛倒。《楞嚴》講的:「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自己的心本自清淨,現在起了一個念頭:我要來創作,要來搞個我的註解,這就是又生心,那麼在這裡起種種的我相,取著自心相,自心取自心,所以本來不屬於幻,不屬於顛倒的,不屬妄想的,那就變成了顛倒,變成了染著,這就是眾生。所以為什麼祖師大德述而不作,因為證得此心時沒有新得,不是我悟了之後、見性以後,另外冒個佛性出來,所以為什麼祖師述而不作,不做什麼創新的,沒有自己的說法想法看法,不從外來,這個要知道。古人所說的話真的是很有意思,很有味道在裡面,我們乍聽之下不會懂,要細細的去回味、去體會,不能隨便看過、隨口而出,這樣會貽誤眾生。所以祖師寫註解,沒有自己的意思,也沒有定義,什麼叫定義?把意思給固定住,就像歷代祖師的金剛經註解,就有一千多種,要是道理都一樣,一種就好,為什麼一千多種?經典是從心性流露出來,「循業發現。寧有方所。」沒有固定的意思,但是它「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個地方的眾生適合這樣的方式,就這樣教化他們,讓他們能成就,就像觀世音菩薩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經典的註解也是一樣,應該怎麼令這一方眾生得利益,祖師大德就這樣施為教化,有沒有違背經典的本義?沒有,所以幾千種的註解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如同室內的燈光,若有一千多個電燈泡,每一個都有它照的方位,但是互照之處又沒有妨礙。經典有無量義,如同帝網珠光光互攝,所以任何一部經典都一樣,任何一個註解它所說的義趣都相同,你要是把意思給定住了,心就落知解、落在知見當中。所以學經、聽經要學的是心性而已,心性是一為什麼有這麼多解釋呢?剛才講的在圓則圓,在方則方,在身叫法身、在眼叫做見、在耳叫做聞、在義趣上叫第一義、在意識裡面叫如來藏,或叫阿陀那、在菩薩修證的位次叫法位、在世間叫做法住,常住在世,從來不變,所以隨方而現,「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才是心性、才是本心,所以所有的經典都與自性相應。心性是一,但是現於各個處,它有不同的名稱、不同的名字,就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才有這麼多的註解,其實註解裡面講的還是一點點而已。要是你真正能契入,信手拈來無不是道無不是法,這是為什麼說學佛從年輕學到老,到老的時候你會覺得學不完了,為什麼阿彌陀佛叫無量?就是這個道理。無量就是心性,有量即有所得、有所取,所以我們眾生壽命有量,因為有執著、有分別,你要是把分別執著放下,那你就是無量壽了。所以證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你在想的,你的思惟,那就不叫思惟,就叫無量光,光代表的是智慧,你要是真正的契入,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所以為什麼經典不用白話解釋,沒有定義,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經是無量義,每一個義趣、每一個解釋都與真如佛性相契合,那麼剛剛講的,沒有定義,那是不是可以亂解?不是,你亂解經那又不對,你說沒有定義、沒有定法嗎?很多人拿經典來亂說,胡說八道,他就會送給你一句話:法無定法。我說:法無定法,照著你這個方法修也不會有成就,因為沒有定,對不對?你說的法無定法,那你認為你解的有道理,這樣做會不會達到你要講的結果,不會,為什麼?法無定法,不定,那因果是不定的,所以這個法無定法,不是這樣說的。不能說解不通自己改一下,隨著自己的妄想顛倒去巧解經典,再來說法無定法,這就不對了。經典有它的義趣,如同鏡子一樣,胡來胡現漢來漢現,它在照鏡現物的時候,你把它畫起來了,那鏡子就失照了。經典也是一樣,凡夫解得的,凡夫的意思;聖人解得的,聖人的意思,可是經典是不是屬於凡夫?不屬於,是不是屬於聖人?不屬於,佛法是佛心性的流露,所以為什麼叫般若,經典就是佛的文字般若,依著它可以契入觀照般若,再證入實相般若,可以達到,所有經典它的宗旨就是實相而已。不管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怎樣的修持方式,怎樣的一個解釋,都不能與實相相違背,這個是定義,這是決定的。那運用上就包羅萬象,所以不是說對於實相不了解,就說法無定法,那要是真的法無定法,照你那個方式修,也不會得到圓滿的果報,因為法無定法,你是根據這個理論而說的解釋。佛法講的不可說定,不可說不定,那定就不能活用;不定,修因就不會證果,沒有辦法說這個經是定義、不定義,當然這樣講起來比較深,眾生有執著,到底是要如何,怎麼辦?法師你這樣講怎麼學,看經典到底是什麼意思才對?給大家一個原則,就是要能消除、對治你的煩惱習氣,什麼叫對治煩惱習氣?看到這些都是我最不愛看的,都是我最不愛聽的,這就正確了,經是拿來修行、拿來修道用的,從這裡下手,依著心性依著實相去修,那意思就對了,不是解經花言巧語,廣引註解,自己不受用。所以講經要怎麼講、怎麼解?把煩惱習氣放下就會講了,把煩惱習氣放下就解通了,把你的分別執著放下,你就了解了。不用學內典講座,那都是儀式,儀式好學,煩惱習氣要放下,這樣子你就能通。經典是拿來修行的,講到你煩惱習氣的地方,自己要反省,就對了,你有貪瞋癡,看到經典講貪瞋癡不可以取,就要放下、要這樣學,不是只在名相枝葉上,即使你都是依止祖師大德的,你也會講錯,為什麼?沒有契入,沒有真正的放下,沒有修行,所學的都是文字;人家一讚歎你,心裡就高傲起來,這樣就完了,增長煩惱、增長我見、增長過失。就像二祖慧可大師,經講得真好,講到天人散花供養,真的是天花亂墜,為什麼他心不安?因為沒有契入,慧可大師講經這麼厲害,對經教這麼通透,但是沒有契入,求達摩大師給他安心,他在這裡得到真實受用,真正的契入,他一生沒有空過。那神秀大師,五百人上座,講得幾十部經論,為什麼沒有得法?沒有契入。阿難聽得多、記得多,多聞第一,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的經,他統統記得,四十九年對他的記憶力來說算短,他記憶體很大,可以記幾劫,即使佛不停的講幾劫,他都記得住,他的記憶力這麼好,就跟錄音機、錄影機一樣如實記錄,不會有錯。結果佛在經上喝斥他:「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什麼是「欲漏不先除」?你煩惱習氣不斷,聽得越多、看得越多,增長的是我見、傲慢;「畜聞成過誤」,畜就是積蓄,聽得再多,只是聽錯而已,看得再多,只是看錯而已,這就是阿難為我們示現,告訴我們末法眾生就是這樣。《楞嚴經》就是傳世給末法眾生,末法眾生就喜歡聽得多、看很多,但是煩惱習氣不想改,叫他念佛不想念,想來聽經,聽經他也喜歡舒服的聽,在家裡翹著二郎腿聽、躺著聽,不要躺著聽經,來生會墮畜生道。所以現代的人習氣重難修,來道場他受不了,說實話到道場聽經修學功德較大,因為沒有隨順習氣,在家裡自己的地方,我見、我相、我執很容易就生起來,愛怎麼樣就怎麼樣。現在末法,所以佛為什麼囑咐這些天龍善神、諸大菩薩,把《楞嚴經》傳諸後世,此經為什麼是魔王第一部要滅的經,就是因為這部經典講的都是我們的問題、都是我們的過失,所以相反的,毀謗這部經典的人就是妖魔鬼怪,為什麼?《楞嚴經》叫照妖鏡,他把這個照妖神鏡給砸碎了,你就看不到他,他就可以混跡在佛門,拿著經典跟你胡說八道,所以他們很害怕,趕快就說《楞嚴》是偽經不能依,為什麼不能依?因為裡面講的都是他的過失,他不希望你看到,那他的利養全部都沒有了,這是妖魔鬼怪。所以剛才講到「欲漏不先除。畜聞成過誤。」是不是多聞的過失呢?不是,你雖多聞沒有抓到修行的重點,那是過失,佛又喝斥阿難:「汝等尚以緣心聽法。此法亦緣。非得法性。」用攀緣心聽法,現代的眾生就是這樣,剛才講的用意識心,我見、我執、我慢、我覺得這是什麼道理,意識心、緣心、攀緣心,其實說意識還太抬舉,六塵緣影,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什麼叫六塵緣影呢?六根攀緣六塵謝落下來的影子、影像,你認為這是你的心,這叫緣慮心,攀緣、思想、思慮,你用這個心來解佛法,佛說你不得其味、不得法味、不得法性,所以我們要會聽、要能懂,要知道聽經、研教是拿來修行的,拿來求解脫的,不是增長我慢、我見,你要是真正會用心,就會得到《無量壽經》裡講的三種利益,就能「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什麼叫「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開是開悟,化是轉化,把你的染心給轉變過來,開化-真實本性現前,真實之際-真相現前,你可以得到這個利益了,這就是成佛。所以為什麼《無量壽經》講三種真實,「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是體,後面的「欲拯群萌。惠予真實之利。」從體起用幫助眾生,修這個叫菩薩行,很多人到道場做義工修菩薩行,這個發心不錯,但是你要「開化顯示真實之際」,這才是真正的菩薩,到道場來能夠對於心性瞭解、對於佛法能夠修學,這是得到真實的利益,那麼你依著佛法、依著經典、依著心性,欲拯群萌的發大悲心,眾生心性未明,尚未發明出來、沒有萌芽,我們發大悲心惠以真實之利,你就能幫助他,這是真正的利益,你有了大悲心,還要再更為增上,見性以後不但要幫助眾生,發大悲心與眾生同體,你就會住真實慧勇猛精進,斷除煩惱,這句話用《華嚴經》解釋最好,所謂「照了諸法空。名曰度眾生。」我們現前對人、事、物,心裡有法不空,有物、有執著、有罣礙不空,我們依實相理不再取著、不再顛倒了,這是「照了諸法空」,這叫度眾生,眾生眾緣和合而生,緣是攀緣,迷失本性以後攀緣境界,在裡面生顛倒想、生執著想這是攀緣,本來無生你認為有生,無論因緣生或自然生都是顛倒。因緣生就和合生,自然生就像有一些外道講的,它本來就是這樣,或是由誰來造它的、成就它的,所以佛用因緣破自然,用自然破因緣,破妄為了顯真,真性不屬因緣、不屬自然,這是真如本性,所以眾生為什麼能度,就是因為他照破諸法皆空,就像《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是指色法,受想行識是心法,世間、出世間法不出這五蘊;照見五蘊皆空,無論你認為五蘊是自然而有的,還是因緣所生的,你都看得破它,你就能度一切苦厄,這就見性,這是諸法實相所以叫《心經》,照破五蘊那真如法性就顯現出來了,為什麼這一部經叫《心經》,就是告訴我們一切諸法皆是本性。本來無生你認為有生,那就是眾生,就是顛倒,就是妄想。我們現在迷得重怎麼辦呢?依《無量壽經》的三種真實而修,這是阿彌陀佛發心,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給我們「真實之利」,而且他自己「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為了欲拯群萌,這三個是一個心。在修學上好像有先後,有先說後說,實際上它是一個發心,這三種真實到後面的經文會再說,所以修學淨土,修學《無量壽經》,你就會得到阿彌陀佛發的這三種心。眾生迷得重,著相著得深,所以轉不出來,一遇緣就被煩惱轉,就顛倒了,所以在裡面很苦,現代人認為的苦無外乎生活不好過、物價上漲、賺不到錢、老闆沒有調薪,幾乎都是這樣,還有家庭不和、事業不順、先生搞外遇…等等,這些世間的苦,你用世間法能解決嗎?所以我覺得世間最聰明的釋迦牟尼佛,他就是看到生老病死,這只是一種現象,人生下來以後要過生活,現在人講的要討生活,討生活你就有苦吃了。縱然生活很順,還是有不如意的地方,還是有苦惱,剛才講的這些賺不到錢、家庭不和睦、事業不順…等,以及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都涵蓋在生、老、病、死裡,這八苦是交摻的,不是說生是生的苦,死是死的苦,而是在每一種苦裡面,都還摻著其他的苦。所以這個世間眾苦交煎,釋迦牟尼佛很聰明,他不用世間法解決,以他太子的身分,不但文學好,武藝也很好,他跟提婆達多比武術,提婆達多一劍,樹就倒下來了,釋迦牟尼佛一劍,樹也被他砍斷了,但是立著的,這有功夫。所以他知道世間文學不能解決,政治不能解決,武力更不能解決,名聞利養經濟不能解決,只有出家修行才能解決,你為什麼會感覺苦?因為你有心,有心就有苦受,有什麼心?有執著的心,執著這個是我的,這是我要的,有我、有執,苦就現前了,就顛倒了,這就是眾生,所以才有八苦。八苦要怎麼捨呢?不是一個一個捨,是把那個執心給捨掉,苦就沒有了,能覺苦的心沒有了、空了,那什麼環境都順了,為什麼?沒有攀緣心。釋迦牟尼佛很聰明,這是智慧,古人有一句話,「小騃,小聰明」,用世間法來解決,結果不能解決。現在佛門裡面,很多人辦一些幸福人生講座,那不會幸福,只有學佛才會幸福,釋迦牟尼佛真的幸福,他不但自己幸福,還帶給了眾生無比的幸福。佛教傳到今天三千多年,多少人解脫了,多少的眾生離苦得樂了,這是惠予眾生真實之利。你用世間法要去解決世間的問題,那是做不到的。所以學《無量壽經》、聽《無量壽經》,是真正的幸福人生講座。如果先生搞外遇,你要用世間法拿出女性最大的溫柔,來解決問題,那是沒有用的,緣盡了,在道場教同修用這種方法,是要下地獄的。來道場是教你解脫的,不是讓你愈加的貪著,這個要清楚、要明白,我不是在指誰,而是對事不對人。無論是在家還是出家,教你的是解脫,這是佛陀的教育,不是讓你再執著、再貪,這是永不停息的苦。剛才講的,八苦交摻在一起,事相上講的生苦,從母胎出生的時候過夾山地獄,嬰兒出生時會哭,這個苦我們忘記了,我們沒有神通,但是佛知道。佛說人出生的時候,身體接觸到空氣,好像針在扎所以會哭。聖人出世的時候,沒有這種業報他不哭,菩薩再來也不哭,這個佛才知道,我們沒有神通、智慧,不會曉得。所以這個生苦一般我們不知道,那現前呢,生就是生心動念,起心動念就開始苦,老病死,老就開始變異,生住異滅。死就是滅,念頭生生滅滅不停,這是因,感得的相狀就是生老病死。這裡面有心,生下來長大了,你看這個小孩小時候,他要的東西你不給他,他就哭,苦了,開始苦了,他也許不覺得,那就是我相現前,就是我執,再長大一點,到了國中就開始騙你了,到高中跟本不理你了,騙都懶得騙,大學就說不上話了。世間的現象就是這樣,等他長大成家了,他有自己的主權,不能干預。所以生、老、病、死裡面有求不得苦,想要的得不到,得到了怕失去;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每一個年齡都有,不喜歡跟這個同學,不喜歡這個老師,可是他非得是你的指導教授,討厭老師是不對,用佛法、用念佛的方式,把你的苦給解決掉,這個就巧妙了。所以這八苦,在各個年紀、各個生活的層面裡,無論你是做什麼行業都有,這是舉粗的、明顯的生老病死,微細的裡面有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五陰熾盛」是什麼?妄心不停,來道場叫他坐著好好念佛,他不要,他就想看看有什麼事情可以做,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很發心,但實際上他是在攀緣,所以我一直勸同修不要攀緣,不要找關係,同修不要互相講是非,緣要斷掉。剛開始問佛法,問到後來就問你的家事,問起世間法,再來就告訴你我在哪裡碰到哪個道場如法、哪個道場不如法,都是他的看法,在污染你的清淨心,讓你不能修行,講不好聽一點是妖魔鬼怪,你要是在道場碰到這種人,要有警覺知道是魔來了,冤親債主來了!他來壞我的道業,他要讓我顛倒,要讓我造口業,有些人或是有意,或是無意挑撥是非,拿你的話去傳,男眾女眾都有。為什麼不要攀緣?諸苦都是從攀緣而來,在中峯國師的三時繫念,有一首偈子講:「諸苦盡從貪欲起」,貪欲就是攀緣,攀取、貪取,想要抓一樣東西,是諸苦的根。眾生愚昧「不知貪欲起於何」?不知為什麼想貪,祖師在後面跟我們開示:「因忘自性彌陀佛」,忘失了本性,忘失本來,所以現在是什麼樣?說我們大家都是妖魔鬼怪,「異念紛馳總是魔」,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帶著習氣的小惡魔,不過這個小惡魔還不錯,現在想要修行,你有一念這個心,你就是小佛,小沙彌,沙彌翻作中文叫「息慈」,息滅貪、瞋、癡,息滅你的煩惱習氣,慈悲對待一切眾生,「息慈」,所以要能夠覺察自己的攀緣心。人家要來跟你攀緣,趕快避開,不要跟他多說閒話,有的人想盡方法先跟你講佛法,有問題要問你,你學這麼久,接觸過這麼多法師大德,或是長年跟隨在某某法師座下,學長一定有所體會,你就要知道這是恭維之詞,請問佛法還好,一旦講到世間法,就要迴避。從前有神通的人,他看一群學佛人在那裡講話、聊天,龍天善神出現了,一下子龍天善神不見了,青面獠牙的妖魔鬼怪來了,後來他走近一聽,哦!講是非了,你要講是非,妖魔鬼怪就靠近你,所以一定要注意,不要攀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