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二十七)



「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前面講的自性離言說,非是思量分別所能知,我們的心、我們的本性,不是用妄想、分別、執著所能測度的,言語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它從妄想裡面透露出來,所以無論怎麼說都達不到真如法性,南嶽懷讓大師才說:「說似一物即不中」。相反的,你要是對佛性能夠明瞭,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真如本性的大機大用,當下就轉了,有沒有離開妄想呢?沒有;有沒有離開分別呢?也沒有;有沒有離開我相、我執?也沒有,所以叫做「當相即道」。這個道理非常的難懂、難以體會。佛在經上給我們舉了個比喻,如同水起了波浪,這個波浪正在波動的時候,當體就是水,所以妄想、分別、執著在動的時候就是你的真心。眾生為什麼叫妄想、分別呢?為什麼又叫無明?因為不明瞭這是真心,以為有相可得,有心可覺受,所以就稱為眾生,因此稱這個法性的妙用叫作妄想、分別、執著。這心性沒有那麼難懂,對自己要有信心。現代很多的法師,不論是在家的、出家的都少談心性,我仔細觀察,出家的反而更少講真如實相,真的是像佛在《阿難七夢經》裡說的,末法的時候白衣說法,問題出在哪裡?虛雲老和尚講的話一點都不錯,他說孔子的罪人是秀才,佛門的罪人是和尚,所以學佛出家要是不明白真如實相,那罪過無邊,做得再好都是罪過,祖師大德講的這是實話,達摩大師的語氣就非常的重,他說殺亦無過,就算把這種人殺掉也沒有過失。可見祖師大德非常的重視心性,因為這是跟外道不一樣的地方,為什麼佛在經典一開始要講六種成就,安「如是我聞」,裡面有一個原因就是揀異外道,跟外道不同。「如是」就是我們的真如佛性,「如」是講的本體,「是」是講的作用,從體起用,全用是體,叫如是。所以每一部經都依如是而說,如也就是真如的意思,真如是怎麼樣,我們就怎麼說。所以安「如是我聞」,每一部經都依實相作為本體,哪一部經都一樣,再講得更廣一點,這世間、地獄、餓鬼、畜生乃至外道,都依真如本性所現。所以學佛要是不能學大乘法,學了大乘要是不明心性,那真是太可惜了,這一輩子就空過了,這是佛教跟其他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尤其是真心本性,唯佛才能說,其他的宗教說得很像,但終究不是。佛在《無量義經》上講,名同而義別,名字上相同,義趣上不同,外道也講空也講有,總是有個空,總是要除個有;佛法講「有即是空,空即是有」,無論是「空有雙泯」或「空有俱存」都沒有障礙,這才是「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但是我們離開了語言能不能知?也不能知,那要怎麼知呢?話語當中不加分別,就是隨文入觀,怎麼樣不加,這個問題要搞清楚,剛剛不是說「話語」是從分別出來的嗎?那要怎樣在言語當中不分別?其實我們之前的講座就多次說到,你著在名字上就是分別,因名而去執這就不分別,因為聽聞佛法而去除你的分別執著,這就是不落言語、不落文字,現在把它合會起來看,所以真心不在別處,就在大家日用平常當中,就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這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大家都做過三時繫念,但向塵中了自心,塵是不是自心?塵中有自心嗎?你把微塵剖析看看,又掉到話裡面去了,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塵中,塵中有自心是告訴我們這塵中,全體的塵都是你心所現的,因為沒有心就沒有塵,大乘佛法講的萬法唯心,若沒有心,塵誰來感知?心跟塵是一體的,雖是一體,但是塵不是心,心無塵。就如同一切世界依虛空而住,虛空就比喻做我們的佛性,虛空是不是一切世界?不即不離,不可說它是,也不可說它不是,如果說它不是一切世界,那就不能說虛空遍滿世界,如果說它是,世界是有相,空是無相,所以真如本性亦復如是。這裡講的不即不離,說到體就離一切相-不即;說到相用即一切法-不離。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離開一切虛妄相,每一樣都是如此。我們在這裡能會得嗎?這是道理,這是大家本來的樣子,真如本性是這樣,祖師常講,赤裸裸的,就在日用平常眼見色、耳聞聲都是佛性,都是真如,但是眾生就是見相生心,起了一個妄念,《起信論》講,這世間的一切法皆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離開了這個妄想、妄念,還有沒有境界?什麼境界?妄心就是妄念,所對的叫妄境,離開了妄心,這境界當下就變成常寂光淨土、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是解脫煩惱以後顯現的,你要是說離開妄念,就沒有境界了,那麼我們就不用到極樂世界去了,因為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也建不成,斷滅呀。極樂世界就是境界,用四個字好懂-真善妙色,這就是淨土、就是唯心。什麼叫唯心淨土?就是心淨佛土淨,我們現前心不清淨,國土就不淨,你掃得再乾淨還是不淨。常常有人比喻,你住的環境就是你心所現,沒錯,那愚人就去把環境打掃乾淨,就以為心清淨了,有一點清淨,還是著在相上,這是要告訴我們境從心生,要我們淨心,不是把地擦乾淨、掃乾淨,你心就淨了,那還是有染淨二相。真性不屬染,不屬淨,在染不染,在淨不淨,這是真實純一清淨,所以叫純淨純善,這是心性是佛性。大家學佛,無論你是學哪一部經,聽哪一位法師大德講經,都要往這裡去作理解,無論是什麼宗派,淨宗也好,禪宗也好,學戒也好,學密也好,都要消歸自性,這很重要,不然就叫心外求法,什麼叫心外?沒有一法離心外,但是為什麼有外呢?有外就有內,那就有妄心、有妄境。實際上沒有一法離心之外,可是我們現在就誤認為有境與心相對,這就是心外求法。大家不要想說,講這麼深的道理幹什麼?我只要五戒十善持好,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這樣就好了,大家到了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是教這一門課。在這裡上先修班,免得去那裡聽不懂,一直問佛,到時候被罵,為什麼在娑婆不好好學,來這裡打擾?所以先學這個有好處。那五戒十善做好了,念佛信願持名確實可以往生,但是佛法講得更實際、貼切,我們常講的修學淨土,不是只有專求臨終要往生的這件事情,現前你的煩惱就要解決,你要解決煩惱,五戒十善可以做得到,如果要解決你的根本煩惱,要懂得大乘實相才知道煩惱的起處,五戒十善,那叫打拳架,有那個招數,這個心性叫內功、內學,心轉了,境界就轉,知道一切法本自空寂,本自離相,心性是這樣,那還要不要造作罪業?都離相了,非但惡不造、善也不造,這就離煩惱了,碰到事情你就能迴光返照,為什麼會起煩惱,一碰到事情心就有所對,有事可對就生煩惱,自性無所對,現在我違背佛性趕快回頭,就這麼一念覺悟就回頭了。所以講心性絕對不是高談闊論,很多人無論是在家或是出家,都以為談說心性是不切實際,要是有這個錯誤的觀念,要趕快懺悔,為什麼?唯除五逆毀謗正法,你要到極樂世界,你謗了大乘法,而且還不知道自己謗,那要小心可能不會往生,為什麼?阿彌陀佛不會接一個不想明心見性的人,因為去那邊就是上這一門課,接一個根本就不想成佛的人,那他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成佛就是明心見性,你去看《觀經》,對於心性雖然不明也不謗大乘,不懂那也就算了,還要出來講實相不切實際,那就不對了,念佛最多讓你得個事一心不亂,其實也不會得,因為心裡有分別,阿羅漢沒有這些分別想:什麼是不切實際?什麼是實際?切於實際?阿羅漢沒有這些想法,無妄想。要清楚心性非常的重要,這是人格,佛格。所以一切衆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是需要透過因緣來顯發,《法華經》講的:「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講一乘法這是勾起衆生本具的佛種,給這個佛種施肥、澆水,它才會發芽,所以我們要流通正法,流通大乘佛法,讓眾生能夠有機會聽聞大乘、聽聞一乘了義、聽聞淨土法門,這很重要,不要障礙人家聽經聞法,不要障礙法寶流通,罪過無量。人家來請法寶你到處給他設限,到處障礙,怕他請回去不看而不給他,他不看那是他的事情,請回去也許家人有緣,看了之後學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把他這個緣給斷掉,那是斷眾生法身慧命,罪過無邊,五戒十善做得再好,罪消不掉,而且還要加一條愚癡,因為你不自覺,沒有覺察力。現在法律規定小孩都有受教權,在佛門裡,佛教誡我們一切眾生都有成佛的權利,都能成佛,他現在要來聽經聞法、要請法寶,卻被你的邪知邪見給障礙住了,那你違背佛陀的教誡,我們稱佛為法王,你跟法王抗旨,諸天善神都不會擁護你,不同流啊,你看《無量壽經》及其他大乘經典,無論是善神、惡鬼、惡神都發願流佈正法,你障礙正法流通,就跟天地鬼神結無量的惡緣,你說業怎麼能消,超度有用嗎?不超還好,這一超,你原來障礙佛法流通,正好找你麻煩,所以不要給人家請法寶設限,人家要請,要多少給多少,給到沒有了,沒有了就沒有了,緣就到這樣為止了,我們就有很多同修是因為拿到親戚給他的書,一本好書轉變一生;一本佛書永脫輪迴,你要是心裡起邪見,障礙人家聽經聞法,就障礙多少人的慧命,有一些同修剛開始想請大經大論,讓他請沒有關係,只要有就給他,這是智慧,初學就想看大經大論,他有這個根機。就像我們臨濟宗的祖師,臨濟義玄禪師小時候不會講話,五歲時有一天媽媽帶他到道場,他開口說話了,手指著佛像,問媽媽那是什麼?媽媽跟他說那是佛,他說:「與人無異,我亦當作佛」。這麼小就善根深厚,我們現在講的臨濟子孫滿天下。那要是起一念惡心障礙他學法,障礙他出家,那罪過無邊。所以要知道,不能夠說有一、兩個人蹧蹋正法,蹧蹋法寶,就忽略了真正想聞法的人,忽略了眾生的法身慧命,甚至有老同修當初是怎麼接觸到正法的?買師父的《無量壽經》二次宣講錄音帶聽,在民國七十幾年一套賣將近一萬塊台幣,他買了,就一輩子念佛到現在,他是這個緣,你說當初賣錄音帶給他的人,有沒有功德?有功德。如果有人拿法寶去賣,沒關係,買得到也是他的緣,我們就是免費結緣,心量越來越大,福報就越來越大,你讓人家聞法開慧,你修行的智慧、道力都會提升,這是因果,要相信因果。相反的,要是障礙人家聞法,你的德業越來越損,講的不好聽一點,業障一天會比一天重,這要注意。就像教育,再好的教育體制下都會有壞學生,我們能因為有壞學生,就不辦教育嗎?這叫因噎廢食。佛法流通也是如此,總會有一些人在裡面想要從中牟利,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極少部分的人,而去限制大多數人學佛的利益,所以要清楚明白,這是事實真相,我們要有智慧流通正法,能把佛法弘揚三千大千世界,這是大智大慧。釋迦牟尼佛僧團底下有沒有不好的比丘?有呀,那佛還要不要收徒弟?釋迦牟尼佛要是心量像我們這麼小,他看到幾個徒弟不聽話,難道就不說法了嗎﹖,其實像舍利弗、目犍連這些大弟子,都還有煩惱習氣在,只有佛一個人沒有,佛看菩薩也是煩惱習氣,也是妄想無明,看眾生那更多了,會不會因為眾生有煩惱,他就不說法了?更要說。會不會因為眾生拿著我們法寶去賣,我們就不印呢?更要印,不要給人家設限制,造無量無邊的罪業,這種罪業,佛來都說不完。我們看第四條,離故無相,即故無不相,也不即也不離,不得已加個名字「強名」勉強叫做實相,事實真相,實際上連事實真相都道不得,因為真跟妄又相對了,實相跟假相又相對了,眾生迷在自己妄心變的假相當中,說個實相給我們聽。這個心性,我們的真如佛性如同海中的鹹味,鹹,你看不到,嚐起來就是有,用現代話的比喻那更好懂了,紫外線、紅外線充斥著,看不到,有沒有?有。還有一個比喻,現代的無線網路,電波都充滿了,就像我們心性充滿了,可是我們看不到,一旦緣成熟與它相應,電腦拿來了跟它相應,就可以上網了。所以不能說看不到就沒有,真如本性就像這個電波一樣,遍法界虛空界,這是真如,用言語說不得,用腦筋想,想得到嗎?我們再想總是有一物,它是如何如何,又是什麼樣子,想不到。南嶽禪師講的:「說似一物即不中」。所以祖師大德、佛菩薩善巧方便開示我們,它不屬於有,那我們心裡就說,不屬有那是空,也不屬於空,那好,就生出不是空也不是有的觀念,那總該是了吧,也不是,空有也不是,空有雙合雙融,同時顯現,是不是?也不是。烘雲托月,四句百非,這四句百非門做什麼?息我們的妄見用,把我們有無同異、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非有無、非亦有無、有無俱相,統統給你去掉,真性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後要起修,但是大家聽經都是從文字上解得,沒有道力,你可以從這裡有個概念,境界上要去體會、要去悟入,這就有道力,這很重要。悟了以後你來念佛、來起修,就很好修,煩惱就很容易斷,因為你知道本來沒有這一回事,現在還起什麼心,還隨妄嗎?那就不隨了,不隨妄,妄就自平,因為它本來就是虛妄的,不是把妄滅除,妄不用滅,既然說它是虛妄,如同虛空花,虛空有花,把花滅除,那又何必,空本無花,這樣瞭解就好,體會到就可以,心不隨它,不隨那個本自虛妄的,就是這樣去用功。那念佛人你要怎麼安住?心一隨妄,就提起一句佛號,就這樣念下去,不隨它,不要跟著它去,跟著它跑,這樣久而久之功夫純熟了,你的業就清淨,染業就轉成淨業,妄消真性就顯現,就看我們肯不肯念,肯不肯用功。你要是不來道場練習,那也不行,要把握時間,沒有機會來,在家裡不要放逸,說不要放逸只能勸一勸,都是放逸,一下這個事,一下那個事,一下腦筋打這個妄想,一下又打那個妄想,這就叫放逸。等到你妄想打完了,要來打坐了,坐上去又開始打妄想,怎麼那麼久,想:修行一定要在那裡打坐嗎?不用,到處隨緣就可以了。煩惱沒有去掉到處都不自在,不能到處隨緣,有人說:自然就好,我們現在就是不自然,真正自然就像佛這樣,自然天真佛性是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最自然,你要真正隨緣,要得自在,那要透過一段時間的熏修,修行不可能沒有過程,你要躐等不會有成就,以為我聽一聽經,看個幾頁書,到道場做一點義工,一天就念個幾聲佛號,然後對於自己不在意的事情都放下,對於在意的事情,都還不知道自己在意,臨終還想要到極樂世界去,那做不到。現在的學佛人,都是放下自己不在意的,在意的呢?執著的呢?罣礙的呢?放不下,不想放,聽到人家說:「學佛要孝順父母,要家庭先顧好」,就大有理由回家貪戀世間,不到道場用功修行,很多人就這樣錯會,要知道那是自己心裡面放不下。佛法講的孝順、和睦,是建立在離煩惱的基礎上,不是世間情情愛愛的,你要是煩惱真的離了,你在情愛裡面就得自在,在一切時處都自在,這是真實功夫,可是要先離煩惱,煩惱要是不離,聽到說學佛要先照顧家裡,照顧是好聽,就是要回去罣礙,要回家執著,可以光明正大的執著,光明正大的罣礙,光明正大的起煩惱,光明正大的不來道場修行。同修要是勸你來用功,你說:「師父講的,家裡要先顧好」,他明明就是這一個小時坐在那裡,腿痠腳麻他忍不過,就拿這個做理由,念佛念下去就心煩意亂,定不住就用這個做藉口。修行要講真話,但是一講真話大家都不來了,不願意學,不願意修。要想明心見性,沒有熏習佛法怎麼可能達到?雖然說自性是本具,本來清淨的,華嚴宗宗密大師講:「知冰是水,猶賴湯汁以消融,悟妄即真,尚藉佛慧而熏鍊」,悟了全妄是真,都還要再來熏習佛法,何況是我們根本沒悟,那怎麼能不熏習呢?還拿著這個世間法當藉口,那只有一個果報-永遠輪迴,永遠在生死裡面出不來了。所以我們對自己的起心動念要很清楚,我們講座略舉一、二而已,大家的妄想要能自己覺察。我們看第五段,論云:「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此論直顯事理無礙之一真法界,即事而真,當相即道,極樂世界種種依正莊嚴,一一皆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一一即是實相,故云本經以實相為體也。」這是結歸到《無量壽經》,顯示極樂世界的國土乃至佛、菩薩,我們講的依報跟正報,一一都是稱真如法界,都是從清淨心所顯現的,那麼顯現出來的清淨相,清淨的作用,收於一法句中,一法句就是阿彌陀佛萬德洪名,都收在這裡面,一法句就是清淨句,清淨句就是真實要解云:「實相無二,亦無不二。是故舉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作自作他,乃至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大家都知道《要解》就是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他寫這本書只花了九天的時間,印光大師讚歎說:「就算是古佛再出世,來幫《阿彌陀經》作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是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對《彌陀要解》給予最高的肯定。玄義裡面引用《要解》講的「實相無二,亦無不二。」實相,就是我們的心性、我們的本心無有二法。《六祖壇經》裡面講,六祖在光孝寺,印宗法師問他:「什麼是佛法?」六祖告訴他:「不二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菩提跟煩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所以實相無二,一切的能所對待,統統都與實相相違背,我們現今起心動念,只要一起念,就跟真心相違背。《華嚴經》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這個瞋心就是動念,不管動什麼念,或是一念貪心、一念愚癡心,都是百萬障門。障是業障,只要起一念,業障就馬上現前,業障不是單指的苦報,像地獄、餓鬼、畜生…等等這些,而是指法界森羅萬象種種差別,這些境界熾然現前,只要動念就迷失本性,迷失你本來的面目。所以佛教我們不起心不動念,那跟把念頭壓住不動,不一樣。什麼叫「不起心不動念」?見得本性、見到了佛性叫不起心不動念。在動念當中能見得佛性,動念就是不動念,這個動的用-作用,凡夫迷就變成了妄心、妄識,佛菩薩覺悟轉八識成四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意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意識成大圓鏡智。這個八識轉成四智,實際上是就它的作用上去做分別,仍舊是一個心,沒有分成八個,這是就作用上來看。所以我們要清楚,不是把八個意識合起來,而它本來就是一個心,沒有八個,如果分開成八的話,那麼前面感知後面不覺,前五識在感知,其他的意識分開了就沒作用。同一心體,沒有差別,只是在作用上、在「了別」上,我們叫它前五意識,在「思量」上我們叫它第六意識,這八個識,名字還互通,為什麼呢?同一心,唯識家講的叫如來藏心,八個識同一個如來藏心。有一首偈子很有趣介紹了八識:「八個兄弟一個胎,八個意識,八個兄弟同一胎;一個伶俐一個呆,一個伶俐就是第六意識,能夠緣所有的境界,所有的心所;第七意識它緣的就有限,被動的,比較呆;五個門前做買賣,前五意識,眼耳鼻舌身跟人家應對,門前做買賣;我們現在能聽經,耳識起作用,能說話、能嚐味,舌識起作用,這些都是第六意識的作用;最後一句呢?一個在家把帳開,你所有造作的不論是善事惡事,統統記下來在第八意識阿賴耶「含藏」,含藏善惡的種子。但是這八個一個胎,同一家,同一心體,眾生迷了,翻成八,一旦覺悟了,八識有沒有變呢?沒有變,仍舊一樣了別,用第一念,這比較好懂,第一念叫照見,照見不是用我們第二念妄想分別,不是呀,所以心體是有作用,不是那種壓念不起。佛教我們不起心不動念,是教我們識得本來,跟本來的面目相應,不是向外求。達摩祖師講的:「我本求心不求佛」,求心呀,最後告訴我們,這心就是佛,沒有兩樣。所以現在有人把念佛跟念心分開,那就跟祖師大德所說的相違背了,念阿彌陀佛就是念心,念心就是念佛,一樣的,所以淨土宗方式巧妙。這個實相無二,你要是在一切境界當中起一個念頭,那就二法了,就有對待了。六道十法界本來不生,現在妄生,所以我們從這裡反觀,自己現前的身心根本就是個妄想。有人說人生多有意義,說實話,沒什麼意義,只是個大妄想,從出生就是帶著妄想,就是因為妄想而出生,有生有滅、有來有去,所以眾生是很可憐的,都活在自己的妄想境界裡面。佛在《楞嚴經》上告訴我們:「自心取自心」。自己心裡面現出來的相,自己再來貪取、攀緣、取著,所以是自己讓自己迷,沒有人給我們迷,自己讓自己生煩惱,沒有心外法給我們生煩惱,我們就是因為帶著煩惱心,常常在攀緣境界,所以才會覺得哪一個人又惹火我了,哪一件事情又礙著我了,統統都是自己的妄想。就是因為有妄想,所以才感覺好像有煩惱,有這些人事在污染你,在讓你生煩惱。實際上大家去反觀,都是自己的問題,不然同一件事情跟十個人說,不是每個人都像你這樣煩惱,再講明白一點,煩惱也是假的,它會變,不實有,是你自己緊緊抓著,所以才覺得是實有,同樣一件事情講給十個不同的人聽,每一個人聽的感受不一樣,那你說你現前的感受難道是真的嗎?如果這件事情讓大家的感受都一樣,那這件事就是真的,妄想就實有,它不會是實有因同中有別,別中有同,同樣一件事情,大家的看法就有一些差異,所以這個想念是虛妄的,是自己在打妄想。我們眾生不了達這個事實真相,就在這裡生顛倒,就在這裡輪迴,所以祖師大德教我們,不要隨你的妄想,不要跟著妄念跑,這是實在話,現代有人教大家學佛,問你們的意思如何,你對這句經文的感受怎麼樣,一句話一不小心,把你踢到妄想境界裡面去了,在以前你要是跟祖師大德他們講,我覺得這個經文意思怎麼樣,他會修理你,因為我執、我見現前了,你用我見在解經,解到的是我見。那現代還有沒有這種大德?我相信有,可是不敢修理你,現在的社會講求人權,在佛門就是講求我相、我見、我慢,值得驕傲這就是我慢。所以即使有這種大德,遇到了他也不一定教你,怕跟你結惡緣,還有我們自己也不認識,為什麼我見那麼重,就是看到哪一位法師哪一位大德居士動手打人,我們一定會以為這個人大概沒有修行,沒有溫、良、恭、儉、讓,出口盡是誑語,有的大德是這樣子。真正厲害的你還看不出來,說話字字見血,每一句都對準你的煩惱習氣,我們一般的學人聽了很不痛快,所以即使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要來教導眾生,眾生也不會接受,我執我見很重,看到真正的大德你不認識,你以為這些有修行的,每一位都像孔老夫子一樣,孔老夫子也沒出三界。以前的禪師、大德都是拿棒子的,你遠道而來跟他請法,一句話還沒講就被亂棍轟出,那要是現代的人怎麼能接受,現代的人要去打個佛七,打個禪七,就先問住哪?坐什麼車?那個車坐起來怎麼樣?去那邊吃什麼?住的好不好?幾點睡覺?幾點起床?盡是想這些。那要是古大德這樣子教,人家不遠千里三步一拜,這樣拜到你山門前來,正要向你請教佛法,連話都還沒說,就把他趕出山門。現代的人就沒有辦法了,但是古人能接受,所以古代的人真有成就,真有道心,從四川走到江南,為了要去參某一位祖師,就這樣走了五千多公里路,才一見面這位祖師就跟他說,你的緣不在我這裡,你回到四川去,緣在那裡。這個學人沒有一句抱怨,又回去了,果然在那裡開悟了,要是現在的人,不要說走五千里,走五天好了,就要生大煩惱。所以真正的祖師大德、佛菩薩應化在這世間,我們不可以看他的毛病習氣,對善知識勿見過失,要這樣看,不可以看和尚的過失,乃至於你們看同參道友的過失也不行,他有可能是善知識,甚至是佛菩薩再來,我們看不懂,拿著世間人那一套去衡量諸佛如來,那是自己錯失大利,祖師大德喝斥我們的煩惱習氣,把我們的見解除掉,把我們的妄心給打掉,可是現在的人沒有辦法,不能接受,所以實相無二,無二入不了、進不去。當然不是說學佛要挨打才會成就,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這份心,我們看到善知識,懂不懂得向他學習?你不要以為善知識百分之百圓滿,你要會學,你的同參道友都是你的善知識,他有一樣地方勝過你,你就跟他學這一樣,他就是你這一方面的善知識,所以不要見人家的過失。這一個人有十樣不好,一樣好,我們就看那一樣好,要是十樣好,一樣不好,你也不要嫉妒他,去把那一樣不好,用放大鏡去看,現代的人都是這樣,所以社會、家庭很亂,為什麼?都帶著我執、我見在生活,一跟我相違背,馬上就開始宣揚他的過失,這個就要注意。眾生著相所以沒有辦法見性,孔子講,我沒有見過好德如好色者,眾生著相,好色,著在色中,要是大家這個觀念能轉得過來,好色跟好德同一心,要是不了,分成兩個,有色心二法,那好色是說,好在色上,以為沒有好色的心,就感知不了色,故而分成兩邊,所以無法入不二的境界。真實的狀況就是不二,從不二當中亦無不二,什麼叫做「亦無不二」?就是不二的觀念也無,就是說諸幻盡滅,不入斷滅,或是《圓覺經》講的:「諸幻盡滅。覺心不動。」真性就顯現了,所有一切言語、動作都是實相的妙用,前面講的是體,這裡是講相用,體是什麼?沒有二法,相用呢?差別、森羅。所以菩薩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就是這裡講的實相不二;不住涅槃亦無不二,起作用幫助眾生。二乘學人住在涅槃上,死寂一片沒有作用,沒有通達實相。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二與不二都不住,中道也不存,這是講的真心本性,我們現前一切眾生,本來就是這樣,在坐的各位都是這樣,心裡面從來沒有一絲毫的煩惱,那為什麼現在感覺有呢?因為吃了無明的迷幻藥誤以為有,所以要知道煩惱本空,真心本自清淨,現在發心修行,只是為恢復我本來面目而已,回復本性清淨光明的樣子,並沒有增加什麼,不是從心外得的。所以這個心體,十方三世諸佛都相同,阿彌陀佛是現在佛,之前有過去佛,已經滅度了,一切眾生是未來佛,《華嚴經》講:「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同一個心體,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這是如來果地上才有的功德,這些功德大家都本具,只是現在被妄想蓋住了,所以透出來的作用是錯用,你要是明心見性,把妄想、分別、執著除掉,現前的言語動作、所作所為,那就是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就是如來果地上的真實功德,完全一樣,所以佛在《楞嚴經》講:「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我們跟佛做同樣的一個動作,如來是海印三昧,海印三昧就是我們的真心本性,清淨平等如海印天,能包一切,可是眾生迷失了本性,跟佛做同樣的動作,塵勞先起,海上就有波浪,所以學佛最要緊的是相信自己本來是佛,這個最重要。我們講座從開講到現在,一直跟大家灌輸這個觀念,這是事實真相。現在很多人都不講了,以為這是好高騖遠,這是自己現前的樣子,就在你身中,你所對的也都是佛性,怎麼會好高騖遠呢?這是最切實際、最真實的。是故舉體,依這個心體,阿彌陀佛也是依這個心體,作依作正,這依是指依報,正是正報。依報就是他的境界-極樂世界,這是物質環境;正報就是人事環境,簡單講是這樣。從體起用,那麼我們現在是不是也是舉此體作依作正?也是,我們現前的世界,也是依真如佛性變現出來的。《圓覺經》講:「猶如虛空花。依空而有相。」雖然這世間是幻化的,仍舊是依著真心本性,那娑婆是幻化的,極樂世界是不是幻化的?也是幻化的,無論染淨都是幻,但是眾生迷在染裡面,在這裡妄生妄死,不能出離。所以佛跟我們講個淨,跟我們講個西方,教我們依著這個來熏習,因為眾生本來就具有佛性的關係,現在再藉由佛性本具的般若智慧,熏習這個無體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無體,所以必然能夠把它熏掉、除掉,恢復本來,就依這個原理修行。我們剛講的現前這個世界,也是舉此體作依作正,不是只有極樂世界才是,十方法界都是作依作正。所以在同樣的境界裡面,有六道四生,像在娑婆也是依心體,每個人的業不同,業重的在地獄法界,業輕的在天法界。娑婆世界也有菩薩法界、佛法界;極樂世界沒有地獄,它最底限的功夫就是我們講的人天,不會再有地獄了,他那裡的人天是什麼?是就個人的修證功夫上來說的,實際上到極樂世界皆是菩薩,這個殊勝、稀有,不一樣。舉此體作依作正,作法作報,法就是法身,報就是報身。法身也是從心所現,在於身相我們叫它法身;在解脫上我們叫它報身,除煩惱習氣以後現的身相-報身。為什麼叫法身呢?諸法的依止從這裡出生,作自作他,乃至自他,我們現在看到有自己,有別人,怎麼來呢?從心所現,用夢境的比喻,那最好懂了,在夢中的境界,無論是山河大地,無論是你接觸到的人事、物質環境,都是心變的,我們現前也是這樣,是清淨是染著,都是心現的。乃至能說所說,能說的是佛,所說的是極樂世界;能度所度,所度的是眾生,能度的是經典,佛菩薩是能度眾生的人,經是能度眾生的法,眾生是所度;能信所信,能信的是我們自己,所信的是《無量壽經》、是諸佛如來的教法。乃至能願所願,能持所持,信願行三個,都依這個心體而發,這是講本經依止的體性,就是依真心,其實大家不要覺得困難,它只是講得詳細而已。我們簡單來講,無論任何的一切,是染的、是淨的,都是從你心所現的,而且這個心不生不滅,大家都有,所以我們依不生不滅的心來修行,決定會成佛。經典依不生不滅而說,絕對是正法,這一大段要講的道理就是這麼簡單、容易,這是略說。所以不要感覺到困難,我知道在這一段裡面,是比較難理解、體會的。簡單的跟大家講,就是一切法都是從心所現,這個心不屬於一切相,但是能生一切相,能生萬法,就像虛空一樣,能包一切法,那一切法是不是虛空?不是。你在裡面無論怎麼造作,放火燒,虛空也不會缺一塊;放水淹,虛空也不會窒息;用大風吹,虛空也不會吹破一個洞。心性也是這樣,無論眾生在裡面染淨如何造作,上天下地,自性都不動不搖。所以經典依不動不搖的自性而說,修行依不生不滅的佛性而行,就是正行,就是正業,這是我們講的八正道,正思惟,正命,依這個才正,其他的都會生滅,都會變化不能依,要依佛性。底下講的能生所生,能讚所讚,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印是印可,都是依實相而生,能生所生,能生的是眾生,所生的地方是極樂世界,能讚所讚,所讚歎的是西方淨土,能讚的是十方諸佛,都依心而讚揚、依心而讚歎。《華嚴經》講:「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一法就是一心之法,就是真如,不假外求,所以佛無論講什麼經,都是為了要讓我們悟入實相而已,無論是學淨土、學禪或是學教、學相宗、學性宗,都是為了要我們證自本心,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為了這件事情。我們日用平常當中所作所為,要能消歸自性,就要看經典,尤其是學淨土,有因緣要讀經、聽經,不要認為我念佛就好,很多人都想說我念佛就好,邊念邊起煩惱,邊念邊顛倒,念糊塗佛、念顛倒佛,對一切人事物還是起心動念,放不下、看不破,所以這樣念佛不會得力,該念的時候不念,什麼叫該念?生死現前的時候要念,執著罣礙的時候就是生死,起煩惱的時候就是生死,這個時候要念,再講更明白一點,發脾氣的時候要念、難過的時候要念、傷心的時候要念,這生死現前要念;順境要念、逆境也要念;早上起來要念、晚上也要念;醒的時候念、睡的時候也念;不要睡覺的時候就顛倒了,這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晚上也要警惕,不要以為今天累了一天,回家就開始放逸威儀全失,說起話來就跟世間人一樣,這個時候反而要提起佛號,反而要用功,就是在你最累的時候心最散亂,你能不能用功?能不能修行?當然不是要找事情把自己弄得很累,很自然的,尤其是在愈忙亂的時候,這時候心愈顛倒愈要念。有人跟我講:「法師啊,等到我心情平靜的時候,再來你這裡念佛」。心已經平靜了你不用來了,就是因為不平靜所以才要利用道場來共修,愈是在散亂,愈是在顛倒的環境裡面,佛號愈要提起來,愈要用功,這就是生死現前。現代的人念佛為什麼不得力?都是在一些自己不在意、不相干的境界上拚命念佛,無論碰到什麼事自己在意的,你就開始罣礙,開始顛倒,所以就要在自己很難過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提起佛號一直念下去,這個時候就看到你有沒有信願行了。古人講:時窮節乃見,就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你的道心還有沒有?平常都在順境裡面,順自己心的時候都很有道心,我一定要往生淨土。生了一場病就開始找名醫,看看能不能活久一點,最好長命百歲,這就是眾生,有了健康就又要名利、財色了,當了宰相不夠還要做皇帝,做皇帝還想要長生不老,眾生貪心無饜足。所以念佛要會念,要懂得什麼時候該念,有沒有不該念的時候?有,什麼時候不該念?人家講你過失的時候,不要用念佛來擋,轉移注意力,這個時候不該念,要誠心聽人家說我們的過失,或是你的和尚教你,有過要聽,和尚罵你,面子掛不住,趕快念佛,不要聽來逃避,不要以為不聽都沒事,下一次會再犯,你的過失永遠改不過來,這就是不想改過,不想解脫。該念的時候就是:當自己罣礙的時候、起煩惱的時候、顛倒的時候要念,在靜中能念還不行,在動中也要能念;醒著時候能念,在夢中也要能念;睡夢當中要是能念,臨終也要能念,時時刻刻都要心不顛倒、意不散亂,有了過失就要誠心懺悔改過,不要拿念佛來逃避。菩薩是以空去執,凡夫是以空滋愛,說諸法都是空的,那是撥無因果,增長自己的愛欲心,增長自己的煩惱,這是凡夫,所以這句佛號是兩面刃,你要會用,要拿來去煩惱,不是拿來增長煩惱。不想看經的時候,你就說我念佛就好了,這時候就不該念要看經,不想拜佛的時候,就說我要行「常坐三昧」,佛力三昧四種念佛: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這四種,明明就是自己的身放逸、偷懶,就跟自己講念佛就好,所以要會念,很重要。要能面對自己的煩惱習氣,知道自己現在處在什麼樣的一個狀態,是煩惱?還是正念?我這樣是放逸?還是精進?難道拜佛的時候不能念佛嗎?一樣可以念,所以念佛的技巧很多,用心的方式要會。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念,什麼時候不該念。你跟有些人講他的過失,他會跟你講:「法師啊,我很慚愧,都不精進,要懺悔」,那這個懺悔是假的,他的意思就是拜託你不要再講了,他不想改,我就常碰到,因為這些人他知道我會勸他修行、要精進要用功,他就會說我很不精進,我很沒有辦法,先自己找台階下,那我怎麼回應呢?不精進還敢講,還有臉說,所以要知道不精進不要講,趕緊精進、趕緊用功。有人去跟廣欽老和尚說,他說:「師父啊,今天念佛,一口氣念了兩個小時」。老和尚問他:「你另外二十二個小時在幹什麼?」他說修行人要看的是,自己沒有做到的那一邊,不是一直掛著我做了什麼?我用功了多少?要看看自己哪邊還沒有做到,就跟世間人今年賺了錢,明年希望比今年賺得更多,一樣道理。他們那是好色,好著這世間的色相,我們要轉過來好德,希望明年的德行比今年更增長,這個重要。佛教這麼好要廣傳給大眾知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這就是眾生有成佛的權利,有作佛的權利,有聽經聞法的權利,所以佛法要廣為流傳。你不能看他是個初學,要請這些大經大論就去障礙他,在你看來他是個初學,萬一他是第二個六祖,一言之下大徹大悟,又是人間的善知識,我們罪過不就大了。所以流通正法很重要,真性徧滿十方,正法所說的是真性,所說的是佛性,你障礙正法流通就跟心性相違背。所以為什麼會造業受報?也是依此心體,心體本自豎窮橫遍,沒有障礙,那你現在於自心當中妄作障礙,就要受果報,你這樣造作,佛性就有它的業用,業用就是盲、聾、瘖、啞、地獄、餓鬼、畜生。你障礙人家的慧眼,障礙人家見性,自性本來無障,在你的分上卻變現出有障礙,都是眾生自己造業,自己受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