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經云:「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
「值斯經者」:值是遇到的意思,斯經是指《無量壽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想要求什麼都能得到,世間最難求的是成佛,連成佛都求得到還有什麼東西求不到?所以,世間自在王如來跟法藏比丘講:「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求無上佛道都可以求得到,當然求世間的、求人天的、求聲聞的這些小果更可以求得到,但是我們不要去求這些會變化、會變滅,終不常住的東西。求這些會生滅、會變化的等於是拿黃金去換一些沒有價值的東西,這是不值得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當求,什麼是不當求。我們念佛、學佛最重要是了生死、出三界,對這個要勤求;對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會變化的要放下,對家親眷屬、情愛要放下,講到家親眷屬也是一般人最放不下的、最罣礙的,因為有業力牽纏的關係,所以你會感覺不這樣做不行,沒有這樣的妄想不行,這就是罣礙。那麼你要求這些幸福美滿、名利財富,用《無量壽經》的功德來迴向,能不能得到?能得到,但是不究竟,我們學佛要依四依法,四依法裡面:「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我們講的心性之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不了義就是世間會變化的。譬如說樂是壞苦,不曉得大家能不能體會到,你今天覺得一樣事情很快樂,出不了幾天,你的苦就來了。世間有一句話講:樂極生悲。《禮記》講:「傲不可長,樂不可極,欲不可縱,志不可滿」。所以世間的樂,佛說是壞苦,會變壞的,這是佛方便說,再講究竟一點,那個樂的覺受是妄念、是妄想,就像吃了迷幻藥產生出的幻覺,或是被魔術給騙了,所以感覺有這個樂受。那苦受是不是真的呢?它也是壞苦。是誰給自己下的藥呢?是自己給自己下藥,所以有這個幻妄的苦受、樂受,在你的生活當中、見聞當中,自己魔惱自己,所以這個應該要放下。很多人是因為世間很苦才學佛,看看這佛門能不能得樂?是可以得到。但是我們講,凡事要先耕耘再問收穫,佛教的先耕耘是:你要先放下煩惱習氣,要先消業障,那怎麼消呢?拜佛、念佛能消嗎?要會拜、要會念,不要隨順貪瞋癡,也就是說貪瞋癡慢起來的時候,佛號要提起來,慢心起來的時候要禮佛,怎麼禮呢?趕快把慢心放下就是禮佛,貪心放下就是禮佛、就是見佛,因為貪心、瞋心都會障礙我們見佛。《華嚴經》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一念可以感召百萬的障門,障是業障,百萬的障門都打開了,業障全部都出現了。所以修行念佛能消業障,但是要會念、會拜,不光只在我們禮懺的時候,而是日用平常中我們的起心動念都要勤於覺察、反省。拜懺時全部身心身投覺地,拜下去是投於覺地。地代表的是覺悟,訓練我們的覺性-覺觀能力,這樣來拜懺非常好,天天拜都可以,這都是訓練幫助我們道業增長。相反的,如果只是磕大頭,心裡沒有恭敬心、沒有懺悔心,那拜懺會得一點小福報,但是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因為你的業障沒有消掉,就會被業障所轉,這就是會用功跟不會用功的差別。所以修行是從這個上面去著眼,不是計較拜了多少佛、念了多少佛。念佛拜佛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千萬不要以此作為增長自己傲慢的一個工具,你拜佛拜得多是應該的,念佛念得多是正常的。有人問廣欽老和尚,他說:「師父,我今天念佛念了兩個小時!」老和尚問他:「那你二十二個小時在幹什麼?其他的時間在做什麼?」所以修行人是看你其餘的時間在做什麼?不是我今天有念就好了,你要是用功兩個小時,其他十幾個小時都能保持覺照,那你是在用功。睡覺時你要能覺察到是否在作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像我作惡夢時夢見被追殺,突然知道自己是在作夢,這夢中境界就任我遨遊,子彈來也不怕,壞人也不怕,知道是夢,你在裡面可以做夢中佛事,有這樣的覺察力。當然最好不要作夢,一覺到天亮就好。晚上睡覺以前不要動腦筋,靜坐一下,念佛、繞佛之後再去休息,睡覺的時候全身放鬆,念佛安眠,久而久之業障消了就一覺到天亮。晚上作夢都是白天胡思亂想,接觸境緣心隨境轉,晚上才作夢。現代的人覺睡不好就要找個睡眠專家,不用去找,我來教你們好好念佛,阿彌陀佛就是睡眠專家,是無上醫王。三時繫念唱的讚佛偈:「阿彌陀佛,無上醫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慈航,九品蓮邦,同願往西方。」阿彌陀佛是無上醫王,你找他萬病癒於阿伽,阿伽陀藥是什麼?阿伽翻作中文叫做「善見」,這帖藥你不用吃,只要看到了你的病就好了,所以不要找睡眠專家,少打妄想好好念佛自然睡得好,即使睡眠專家自己可能也睡不著,他要是聽到我們講經會睡得好,因為他是專家不能再問別人,要問佛菩薩。平常睡夢若妄想多,就是雜念過重,罣礙的事多,心隨境轉,所以很難把心平靜下來,很難有功夫。這就要懺悔、要用功,業障消了就很好睡。《無量義經》講:「永斷夢妄思想念」。釋迦牟尼佛的夢妄思想念永斷。作夢、妄想、分別、執著這一些就叫「夢妄思想念」。你可以問問自己,到底苦惱什麼?擔心什麼?這些苦惱、擔心就是「夢妄思想念」,這就是「諸大陰界入」。無復諸大陰界入這是佛,所以佛不會作夢,我們修行要向佛學習,要好好念佛萬緣放下,能少事就少事,不要多事。有的人事情少心裡寂寞起來了,就開始散亂打妄想,好不容易心定下來用功,定下來要保持下去繼續用功。講到這裡,我要補充上一次講的,你們念佛的時候,訓練自己一個小時不打妄想,好像滿多人皺眉頭,還有那天有一位居士告訴我:「法師,我學佛學很久了,你講的那個我們做不到。」學很久的老同修知道檢點自己,聽了我們講經,覺得自己這幾年沒有好好用功,連一個小時都靜不下來。我要大家靜下來,不是要大家壓念不起,不是把念頭刻意伏住,用「以念止念」這不是淨土宗的方式。淨土宗的方式是:要你知道這個念頭是虛妄的,它不屬有念、不屬無念;真心本性,也不屬有念、不屬無念,這種道理很深。我們就先看妄念,既然說為妄,那就不屬於有念,但它就是確實存在(是因你一念有心讓它有)。無念呢?有念尚且不屬,哪有無念可得?若都無念那就沒有妄念了,不用刻意去止,所以妄念分析下來不屬有、不屬無。不光只是你的雜想、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思想、見解,都是不屬有念、不屬無念,都是無生,無生你認為有生,就叫做眾生。諸佛在有生當中唯見無生,那就叫做諸佛,又叫大道心成就眾生,也是眾生,那叫菩薩大道心成就眾生。所以,不是叫大家壓念不起,是要先知道妄念是空的。你只要念佛念下去,妄想就招架不住,妄念為什麼有呢?就是你一念有心讓它有,然後以心除心,以法除法,用阿彌陀佛來除妄念,這就是對待-相待法。六祖惠能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念佛高妙之處就在祖師大德講的三個字:老實念。這三個字懂的人很少,什麼叫老實?他以為我就這樣念佛,也不知冷、也不知熱這叫老實,那是呆子沒有作用,不是真正功夫透徹的人,壓念不起修到後來會變成木頭、石頭。修行很重要,為什麼大家學佛,學淨土很難成就,很少聽過淨土宗有明心見性的,就是以念止念,以心除心。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是黃念祖老居士的和尚,是他的金剛阿闍黎,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就是見性的功夫,他教大家老實念,不要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妄想才斷得掉,你不要認為妄想是真的、是實的,既然說為妄那就是虛,妄念不屬有、不屬無,不是真的。所以念佛要能成就,這一生要能了斷煩惱,你就不能認為煩惱是實的;你認為煩惱是實有的,要用法來除,這是小乘,學大乘也變成小乘。認為妄想是實的,佛門有一句話叫認妄為真,你要想除它,就是迷己逐物,己就是本性,逐物就是隨妄想去,你的佛號都隨妄想起滅,這佛號不能成就。所以學淨土學到後來不能成就,就是認為這個妄想是實的,為什麼會認為妄想是實的呢?梅光羲老居士講:「是不讀大經之過」。沒有讀大乘經、沒有讀無量壽經,不明瞭實相,所以你才會認為妄念是實的,作實了它就給它力量,從心想生。所以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就是你心在做主,那你迷自本心,認妄為真,本來不真的,它就變成好像真的來干擾你,那是自己的錯覺,錯覺又把它當成實有,所以這是自己糟踐自己的慧命、毀壞自己的法身,眾生是自迷自墮-墮落,要是覺了,也是自覺自悟-悟本自心,所以念佛的時候,為什麼能夠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不打妄想,不是刻意把時間加長,那是自然而然的,你知道妄念本空,就不隨它轉了,就沒有人隨妄念了。所以要確實的知道,就要讀大乘經典,讀了之後要觀察,要能夠覺破它、勘破它,知道它不實,這叫值斯經者,這才值遇無量壽經,不然遇到了等於沒遇到,不得受用。隨意所願、皆可得度,你要是這樣修,真的是世間、出世間隨意所願、皆可得度,當然,你要知道這一層道理,不會再求世間,世間是虛妄的,我們常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幻在那裡?夢在那裡?都毫不覺知,在這裡聽講或是聽到我們的影音播放,也許當時你知道,但是等一下出去就又迷了,所以要常常的聽,常常的熏習,我們迷太久了。《大般若經》講:「於戒不急,不得名為緩」,緩是緩慢「於乘不急,乃名為緩」,你戒律、事相上沒有做好,這可以再精進,再用功,但是你對於教乘、教理要是搞不懂,那這是一個大問題,修行真的是盲修瞎練,你走路要有眼睛,學佛的人以般若為先導,六度以般若為最主要的,其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這是《大般若經》上講的戒,這些沒有做好那還情有可原,這還可以再精進,因為你不明心。但是不明心終歸是不行的,不明瞭實相就不對,尤其是現代的學佛人想要簡單,佛法沒有那麼簡單,佛法之所以稱為佛法,有它高深的程度,不是我們隨隨便便就能夠入得了,縱然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能帶業往生,但是如果不好好用功,散漫、懈怠,就是祖師講的自欺,自己欺騙自己,想要好高騖遠,那不能成就,所以夏蓮居老居士講:「莫討便宜莫自欺」,因為念佛看起來很平常,看起來很簡單,學人總是輕視它,連蕅益大師都還輕視過淨土,他說他早年宗乘自負,妄謂持名,曲為中下,他覺得淨土法門是中下根人修的,他是上根,他要做宗匠,宗門的法匠。當他生了一場病之後,才知道自己所學皆非,從來使不上力。什麼叫輕視淨土,你放逸、懈怠就是輕視;自欺,認為我這樣可以了,我聽懂了,不想學了,這就是自欺。所以很嚴格,佛法不簡單,我們說一些簡單的佛法是為了接引初學,進來以後,要把真實相告訴你,《維摩詰經》講:「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以欲鉤牽,讓他進來佛門,不用再給他世間法,很多人又再給他世間法,叫他在有無對待裡面修,這是不正確的,真正圓教的修法是先明心,再除習氣,其他通途的修法,是先除習氣,先把你的煩惱、貪、瞋、癡去掉,然後再一層層由初襌、二襌這樣上來,斷見思、破塵沙、最後破無明,才見性,天台四教藏通別圓是這樣。但是到別教初地還不算是見性,他塵沙煩惱是斷了,但無明沒破,圓教初住,他算見性。圓教初住他的斷證可以算是別教初地,那麼要到圓教他才算見性,所以圓教的修行先開佛眼、先開智眼,天台家講的六即佛:理即佛,理即佛就是大家都具有佛性,不但人有,小貓小狗都有,理上說如是。名字即佛,你有沒有始覺?你知不知道你本來是佛?你有沒有開圓解?開圓解這叫做名字即。再來才觀行即佛,觀行是照著做、照著修,最後才把習氣除掉,所以圓教名字位,他的知見跟佛知佛見完全一樣,甚至佛在經上講,他也許會講經,你供養他等於供養如來,跟供佛的功德完全一樣,但是他不一定有修行,所以還是要修。為什麼禪宗會有悟後迷?就是他打開本來後不起修。從古到今悟後迷的很多,為什麼說學禪不能成就?就是悟後又生迷,沒有保任的功夫,沒有繼續下去,所以在境界裡面迷惑。學淨土也是一樣,你知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開了這個本來的智慧,我們講的見性,見性不難,見性就是識得自己本來面目,體會到還要用功,還要修行,所以大乘圓教是這樣的修行方法,先開你的智眼、慧眼,然後叫你除習氣,這叫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為根本、佛性為根本。所以我常講,學大乘不是建立在小乘之上,小乘是所謂漸教的修法,先怎麼樣再怎麼樣-漸教,那裡面所說的義理諸多相違,這是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宗密圭峰大師講的,他說小乘的義理多相違背,因為畢竟是漸次,不明心,若明心的話都沒有問題,法法融通,法法圓融。所以為什麼講學佛不要學儒?這從根本修,佛教的根本是《華嚴經》講的那一句話:「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一切眾生本來成佛,要是識得,佛教的根本就抓到了,抓到這個根本來修行即是《楞嚴經》講的「日劫相倍」,一日等於人家好幾百劫,菩薩要百劫修相好,這菩薩是小菩薩,大菩薩一念圓具,所謂眾生身相相亦然,就跟佛三十二相完全一樣,無二無別,我們本來就是這樣子,但是現在是迷,迷而不覺,你要悟本自心常住不滅,或是守本真心常住不滅,才能夠有這樣的受用,這樣才叫真修行人,真正在用功。因為通途的法門、通途的經教就是教你要先修五戒十善,大乘不是說五戒十善不要,五戒十善若不要,連人身都不保,要修,但是你要明心,更要往這個重點上面去發展,這叫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叫萬修萬人去,淨土宗是這樣的。因為有一些人認為只要我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就能夠往生,就很穩當,是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非常穩當,可是你自己不穩,你有偷心-偷心未死,投機取巧,認為沒有關係我可以懈怠一點,佛會來救我,佛是會來救你,可是你執著得太嚴重,就像眾生對一件事情執著太嚴重,放不下、捨不掉,我們對這個色身,對這些人事物執得太深,迷得太深,捨不掉所以無法自在,不是佛不來接,不是祖師攝受力不夠,是我們拿傘把佛光擋起來,不願意被佛攝受。什麼傘呢?障礙、五蓋、財色名食睡,著得太深了,就像傘蓋一樣把佛光遮蓋住了,雖然佛平等放光,普照一切眾生,可是你不受照,就沒有辦法,所以學淨土明心最重要,念佛的時候不要壓念不起,不是說我把打妄想的時間減少,不打妄想時間刻意把它加長。南台守安大師講的:「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緣無事可思量。」不是教你息心,以心除心,以法除法,這不究竟,是讓你知道,只緣無事可以想,都是虛妄的,是無事可思量,你這樣才算有一點點基礎,有一點入門,修行有一個底子。縱然你能幾天不打妄想,你得我們講的最上流的社會,什麼上流社會呢?不是有錢人,不是有名氣,還有比這個更上流的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定功八萬大劫,八萬大劫都不打妄想。一劫多長?我們人壽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減到十歲,再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這樣一增一減是一個小劫,二十個小劫一個中劫,四個中劫一個大劫,他可以入定八萬大劫,小劫就好,我們在這裡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那算什麼,你可以像他一樣八萬大劫都不打妄想,定功失掉了仍舊頂墮,爬得高摔得重,他以為他證無餘涅槃,實際上連三界都未出,毀謗三寶墮阿鼻地獄,那個世間禪定,不了義!學佛不是叫你壓念不起,這個就不對。
「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若無如是微妙法門,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這是末法的眾生福報很薄,什麼叫福報很薄?就是「善言難入」。跟他講好的事情他不相信要懷疑,捐錢,要懷疑人家有沒有做到,放生,還要懷疑人家破壞生態,聽到壞的事認為有可能,每件壞事都覺得有可能,跟他說好事他不相信,他說是作假的,看到人家捐錢,大概是為了要節稅,這是福薄,他要是一念生起隨喜的心,很好,利益眾生,隨喜功德,你的功德跟他一樣,所以就有福,所以不要去懷疑人家,存好心,你是好人,你碰到的都是好人,你也會把壞人都當成好人,你要是壞人,你就天天想著,誰要來害我,我要怎麼提防他,我要怎樣小心不要被害到,所以末法眾生,福薄障深,就是這個道理,跟他講好的他不相信,捐款出去還懷疑人家沒有做,要人家拿出證明來,不然我的血汗錢如何如何。早期老一輩的人不會這樣,你做了好事情功不唐捐,人家沒有做好是人家造業,他的事情,我們修自己的功德,在修功德的時候,不要夾雜染業在裡面,不要把好不容易修到的功德,把它損掉了,就像積蓄一樣,好不容易存起來的錢,一念錯誤全部花光,我們好不容易積了一點功德,積了一點福報,一個念頭,一句壞話,全部報銷,這就錯了。像早年師父在善導寺,跟道安法師去放生,他們在上游放生,有居士就從下游上來問法師:「我們上游放生,下游海口那裡有人在撈魚,還放不放?」道安法師說:「照放,人家造業,關你什麼事?」我們放生修自己的功德,做好事,那些魚就有牠的因緣果報,也不一定每一隻都被抓到,所以不能因噎廢食。講到放生要注意生態,因為有一些物種是台灣所沒有的,在放的時候要了解,不能說不了解亂放,那也不叫放生,放下去會死,還會破壞生態,這就不對了,這不是放生的本意,放生的本意是放下去要會活,放下去會死,那不叫放生叫放死。對放生的知識如果不了解,人家看佛教徒破壞生態,就會禁止我們放生,那是我們的過失、我們的問題,自己要檢點,了解生態了解環境這就很重要。所以末世眾生,福薄障深,唯此一門,但信願持名,便能功超累劫。現代的人福報淺,心也定不下來,教他參禪學教,如果現在發一套《華嚴經疏鈔》,叫他請回去看,不用大部的《華嚴經疏鈔》,就《彌陀疏鈔》好了,馬上煩惱心就上來了,這麼多怎麼看?所以學經教聽經,沒有耐心不行,聽個經幾十分鐘,就開始心猿意馬,剛開始的時候,前十幾分鐘靜不下來,到中間靜下來,到快要結束的時候又開始想,我回去還有什麼事,其實中間那一段靜的時間也不久,為什麼會靜下來?因為聽到台上的人講了一些故事,講一些是非可以聽,精神又來了,講那個教理沒有辦法、聽不懂,聽不懂沒有關係,要發心學,要求佛力加持。所以唯此一門,信願持名,跟你們講信願持名,你們想我只要信願持名就好,真信切願,那倒不錯,只有持名,若無信願,這個不能往生,所以正常的信願持名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才能夠功超累劫-功德超越累劫的修行,《楞嚴經》上講,日劫相倍,一日等於多劫,《無量壽經》講的,娑婆世界修行一天,等於極樂世界為善百歲,極樂世界沒有四時寒暑,雨冥之異,沒有這些,那為什麼有時間呢?是隨這裡的時間換算過去,所以你在這裡好好用功,念阿彌陀佛,功超累劫,當然這累劫是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但是只要肯念佛,一念相應,我們剛剛講的,悟本自心,然後來念佛,知道妄想是虛妄的,你要超脫就快了,是不是功超累劫?是啊,你要是不悟,那就要很久,你要悟了,在這裡先學,到那裡的品位會增高,很快就證無生法忍,最慢也是《觀經》講的,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這蓮花是比喻做心,不是說把你鎖在蓮苞裡面,有人誤以為是鎖在蓮苞裡,你看四十八願裡面,沒有一願說你信心不具,到極樂世界是被關起來,所以我們依四十八願,只要到極樂世界,教化隨意,聽法自在都得到,但是自己心不開所以叫蓮花,因為古人認為這個心長得像蓮花的形狀,所以說蓮花方開,比喻做心開意解,滿十二大劫你才明心見性,得百法明門,百法明門不要學成名相,師父以前看到有一位法師,講百法明門論,他去聽了,下了講台師父跟他講,你不是講百法明門,你是講百法暗門,百法暗門論,越聽越糊塗,所以什麼叫「明百法」就是通達一切法「即心自性」,這叫百法明門,就是講妄想是虛的,是識的作用,緣生如幻,這是「明百法」,你的心不可得,相不可得,這些不可得的都除掉了,真心本性就顯現,破妄就顯真,顯真自然妄就破了,所以這叫功超累劫。往生極樂,徑登不退,《彌陀經》有的同修天天讀,應該很清楚,皆是阿鞞跋致,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皆是一生補處,徑登不退,凡夫橫超三界,徑登四土,全是依著這個教理、這個心性的道理。後面講本經體性,所以蕅益大師讚歎,這就是心性的極致,才有辦法令多障的眾生功超累劫,確實是妙,若無如是微妙法,凡夫何能度此生死業海,沒有辦法超脫,沒有佛力加持。現在很多人做超度,要拿什麼超?以前師父在新加坡,常教他的弟子,你們發心領眾,以為拿引磬就可以領眾,師父就講,你滿身煩惱習氣,你要把大眾領到那裡去,這個話很震撼,師父丟大炸彈。所以你要做超度,祖師大德講要有功夫,念念經就能超度嗎?不行,真正有功夫的不用念經。念經是什麼呢?開個玩笑,有句話講,「和尚不搞怪,居士不來拜,要居士來拜,那就要搞點怪」,當然不是說這些法師在搞怪,是說希望要真正的用功,真正的修行,你的迴向就有功德,我們超度眾生,不要說超度了,自己都欠人家超,自己都超脫不了煩惱習氣,還要超度誰,貪瞋癡慢都超脫不了,這些眾生也是被貪瞋癡慢所繫縛住,沒有人繫縛他,被自業所繫縛,那你要能超度這些眾生,你也要脫離這些繫縛,至少你要無貪,至少你要無瞋,你說我以至誠心,至少你要以懺悔心來超度,有的超度場所到那裡就像菜市場一樣,你把你的冤親債主請來,我勸你不要寫牌位了,因為你的冤親債主看到你如此輕慢,你請我來是為了跟我懺悔的,怎麼在會場嘻嘻哈哈呢,一點懺悔心都沒有,會結更大的怨。所以辦這個超度佛事,要求大眾禁語、端肅身心,至少要做到這樣,你要跟人家道歉要有悔意,要有懺悔的樣子,不是到那邊攀緣,講是非,東家長西家短,那個牌位就是邀請函,或是一個席位,有人問我大牌位是什麼,我說那是貴賓席,實際上都是參加同一場法會,牌位沒有大小,只是後人的一個分別,那麼重點是,你請了你的冤親債主來,你要發懺悔心跟他和解,這是超度,解冤釋結,即使不能令他超升鬼道,至少也能跟他解冤釋結,不要讓他看到你在那邊散漫,結更大的怨那就不好,所以為什麼到道場要端肅身心,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底下講的,你如果沒有修習這個法門,超不了生死業海,而登彼岸。
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這位元曉大師,大家應該耳熟能詳,海東元曉大師,他是高麗人,就是現在的韓國,他是相當有成就的一位大師,在淨土宗也是頗具名氣,他講的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是為了先度凡夫,兼為三乘聖人,三乘就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所以可見淨土之妙是首為凡夫得度,最重要就是要幫助我們成就,所以這一段叫做三根普被,利鈍全收,這三根普被,凡聖齊收,你能度得了凡夫,就度得了這些三乘聖人,因為凡夫的業障確實比較重,自顧尚且不暇,像《觀經》就是為了凡夫,為了末法多障的眾生說的,你看韋提希遭遇家庭變故-宮變,就是兒子篡位,把她關在七重室內,韋提希就像我們一樣,被這個七重煩惱給遮蔽住了,我們自己心中妄生這些煩惱,幽閉在七重室內,不見天日,所以佛遣多聞第一的阿難及神通第一的目犍連,這兩位尊者來慰問她,佛又為她宣說《觀無量壽佛經》,讓她心開意解,發願求生淨土,所以很明顯的,它是幫助這些末法的一切眾生,上至天人下至這些三惡道的眾生。這是引元曉大師給我們增長信心。唐朝善導大師以前,有些祖師講:「觀經的上品是登地的菩薩才能夠往生」,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面駁斥這個說法不對,他是真正為了凡夫而說,因為韋提希是具縛凡夫,她請的法,佛怎麼會是為了登地菩薩說的,她是濁惡眾生,五苦所逼,她自己講的,這世間多諸惱患,自己是一個博地凡夫,請佛為她開示,佛才跟她講極樂世界,讓她求願往生,所以很明顯的,我們看過善導大師的《觀經四帖疏》,我們就知道淨土的四土三輩九品,是開給我們這些多障眾生去往生的,不是開給菩薩,在早期有一些法師會認為是開給菩薩,善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所說的就是佛說的,所以很明確,不用再懷疑,甚至他講的念佛就念佛,不要再加其他的觀門,再加什麼唯識觀、華嚴觀、天台觀,他說這些統統都不對,害人之甚,為害非淺。他說我此淨土法門,指方立向,就是直指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告訴我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叫做極樂,彼土有佛號阿彌陀,這個話是真真確確,你們大家儘管的依止,一心的念去,其他的一切不管,不用再夾雜觀想,不用再夾雜止觀、唯識觀、華嚴的法界觀,不用再夾雜,乃至妄盡還源觀,一律不用夾雜,他說這些多增知解、多增知見,他說這個法門直接就是觀佛,想佛,就是這麼明確而已,不要再穿鑿進來,善導大師臨終是自在往生,聽說是示現上吊,上吊也能往生,沒聽過吧,凡夫看他是自殺,他三十年不睡覺,念佛念到口出光明,人稱光明和尚,他駐錫的終南山悟真寺,後來改為光明寺,就是因為念佛念到口中放光,甚至連他的師父很有名的道綽禪師,八十幾歲才幫他剃度,還來請教他,當時他才二十三歲,說我這一生念佛有沒有希望,他說,且待我觀來,他就入定到極樂世界,去查看他有沒有註冊,他說,有啦,沒有問題,可以往生了,他有這層的功夫,這證明他不是那種一般世俗人看到的自殺,他是自在往生,這告訴我們,這樣都能夠到極樂世界去,還有什麼不行的。即使是自殺,只要信願行具足皆可往生,不是叫你們自殺,你們信願不行,那一定要他那一種可以入定到極樂世界去,不要聽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