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二十)
「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
這一段的意思感覺還沒有講盡,要再跟大家提一提:講了無念、無生,每一個人都能夠覺察到自己的念頭,但是知不知道這個念頭的當下是無念;每一個人也都能夠覺察人有生死、有生滅,但是能不能知道生死的當下是無生?所以由此可知,這「無念」、「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你要契入這樣的一個境界,契入不是解悟,不是拿著佛經看一看以為了解了,寫一篇文章、發表一篇論文這就叫悟無生,那差的太遠了,有時候連文字學人都還不是,連知解宗徒都還不如,人家的文字學人是圓教名字位,知解宗徒至少是正知正見,還沒有悟心,知見是正的。有些人不了解,用自己的意思解經,以為祖師大德不如他,他現在的意思叫新的意思,他現在的道理叫符合現代,十門開啟到第九門才叫「總釋名題」,解釋什麼叫「經題」,「經」具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義理,攝就是它的攝受力,你看了會很想再看,常就是真常不變,亙古至今而不變,法就是一切人、事、物的規則,這是簡單講。那麼從古到今,經典所說的是一個意思,不會有所謂新意跟舊意,講的是實相,實相是真如,不會因為時間的久遠,道理就會改變。如果是的話,那就不稱為「經」。所以有些人看了一點書,自己去了解就寫一本書出來,以為自己懂,打坐打個幾天,閉關閉個幾次,也不講求功效,就以為自己開悟了、證悟了,現在這種人很多。講起來也能言善道,但是能不能入無生法忍?先不談無生法忍,能不能讓大家出離三界,無生法忍遠非凡夫之所能,我們就來當個凡夫吧。三界內這個外凡,能不能做得到?三界以內叫內凡,出三界叫外凡,能不能證阿羅漢?證阿羅漢要破身見,也要除四相,只是他的四相比菩薩來得粗重,比起佛菩薩他還是凡夫,能不能得到?先不要說圓教八地菩薩,圓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圓融的,觀事即理是圓教,事相上就是全體的佛性,八地是我們講的斷證,也就是他修學的位次,把煩惱除滅掉,而且不用意識心,這麼高的境界,他有這麼強的定力,對於一切時一切處,利益眾生能不起念,不是只有娑婆,華藏世界他都沒有問題,他也能一身復現剎塵身,這是圓教八地菩薩,又叫做不動地。所以「無生」與「無念」,遠非凡夫之所能,現在的人你要看他是不是講的正法,除了講實相,實相初學不好懂,至少他教你萬緣放下,不要再貪戀,不要再執著,人生苦短,趁早修行,《無量壽經》講:「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趁身體健康的時候,為什麼不趕快修行?為什麼不趕快用功?我們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常常碰到一些老菩薩,勸他學佛,勸他修行,七十歲說八十歲來學,八十歲說九十歲再來學,這一般人覺性不高,不夠警覺,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不能覺察,所以他才會一拖再拖。像有些世間人有錢有勢,為什麼不用來利益眾生,為什麼不幫助眾生聽經聞法,不幫助眾生解脫苦難,也是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你有財富的時候,不拿來積無量的功德,太可惜了。我碰過一位居士,做生意賺很多的錢,他告訴我說:「法師,《金剛經》講: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說對,他告訴我一個企業家他如何落實經上這一句話,他說:「這世間人,錢財帶不走,是虛妄的,一切有為法,有為有所作,賺的錢是虛妄的,夠用就好,如夢幻泡影,我們把虛妄的錢拿來做無量的功德,拿來護持正法」。我說你的理解就對了,這叫真空妙有,錢是虛妄的-真空,拿來利益眾生,就是起用-妙有。我說你還缺一點,他說缺哪一點?自性具有真常的作用,你這一生做完就沒有了,但是你可以把這一生的努力留下來,用信託保住它,這一筆錢讓你虛幻的一生,能夠成就無量的功德,永遠護持正法,他聽了非常歡喜,這就是落實佛法,這就是懂得如何善用錢財的人。所以大家要把虛幻的、不實的,把它轉變過來,成就無量功德,這是大智慧,這是佛門講的「大機大用」,這叫對錢財放下,放下不是叫你錢不要了,而是把它轉過來流通、弘揚正法,讓大家都能夠聽聞到解脫的佛法,這就是放下,這就是具有正知正見。就像天親菩薩早年學小乘,譭謗大乘,後來知道有過失,就跟他哥哥無著菩薩懺悔,他說我譭謗大乘,要割舌頭謝罪。他哥哥告訴他,大乘佛法不如是,你的舌根之前因為無知,所以譭謗大乘,現在轉過來讚歎大乘不就好了,業就消了,一樣是弘揚正法,所以要是小乘人他就割舌頭,那大乘就轉過來讚歎佛法,所以人稱千部論師--天親菩薩,也是求生淨土。往生論就是他寫的,天親菩薩造,叫做「優婆提舍願生偈」,所以如何成就無量功德,就是這樣轉過來就好了。那斷滅呢?滅身療病,屠國安民。身體有病痛,把它切掉,把這個身消滅掉,身體滅了,說病好了。就像天親菩薩割舌頭,舌頭割掉了,他以為業就消了,這個觀念是錯誤的。所以大乘佛法是活的,是實際的、實在的,不是斷滅。剛講的無念與無生,非但凡夫所不能,就連一般菩薩不能解也做不到。那麼再來聖者之所難也,真正的無生法忍,八地得中品無生法忍,中品的無念與無生,七地得的是下品,九地得的是上品;九地得下品寂滅忍,十地得中品寂滅忍,等覺得上品,那不一樣。通途講八地以前有進有退,登了八地不動地,才叫不退轉。《彌陀經》裡讀到,阿惟越致菩薩不退轉,這是真正的不退。那圓教初住不會退到二乘,更不會退到凡夫,權乘他還是明心見性,無明破了一品,不退於二乘、凡夫,所以他叫「念不退」。但如來懸知末代罪濁眾生,就是叫我們現在立相住心,專心都做不到,我們想想,一天到晚動多少的念頭?升沉有多少?算都算不出來,有沒有人從早到晚沒有動過念頭,一個念頭都沒有,先不要說不動念頭,念頭起來不隨著它去,有沒有這個功夫,少之又少,不動念不是壓著念頭不起,那不是,那還在動,石頭壓草沒有斷根,我說不動念的念頭就除盡了,不隨想念,念頭還除盡,何況是八地?你要離相而求事,離開一切相要來證果,跟你講空,空不了,講空了以為有一個空相,離於事相有個空,契入不了,執事執得太嚴重了,不知道事上即空,所以《心經》講:色即是空,色不異空。色跟空不相妨礙,有它很深的道理,所以我們連專心都做不到,一支香念下來,一下想這一下想那,等一下腳痠了腿麻了,就不耐煩了,下次不要來了,來這裡坐一個小時受罪,不知道這是修無量的功德,成就無上的菩提道,種善根、累積你的資糧,菩提道上成佛要有資糧,就像你去旅行,要帶乾糧,資是資材,要帶錢。所以來道場念佛,腿會痠心會煩,不是因為來才煩,是因為你平常在煩,自己都不曉得,不要怕受苦,因為你不這樣用功將來更苦。無常病現前的時候,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怨憎會、愛別離病現前的時候,無明煩惱現前的時候,一樣顛倒啊,我們現在是打了麻醉藥的病人,我們以為打了麻醉藥不痛就好了,以為病好了,我也沒做什麼壞事,也沒有害人,也沒犯法,這些還不夠,連持五戒十善都還在輪迴,五戒十善是一定要的、必須的,但是沒有出離心,學得再好,三世怨還是輪迴,還是顛倒。所以我們現在打了麻藥,是暫時不受苦,等到無常病一現前,隨業流轉的時候,強者先牽,你平常造什麼業最重,就投生到那一道,貪心重的墮餓鬼,瞋心重的墮地獄,愚癡心重的墮畜生。能夠忍耐一時的小苦則免於受大苦,小苦不算什麼,只是有一點不習慣,是還沒嚐到甜頭,所以很多人在這裡都退心了,不念了,以為看經教,聽法師講經,就能大徹大悟。以前祖師開悟不知道要挨多少板子,不曉得消多少業障,有的祖師三十年打坐都沒開悟,三十年日夜這樣用功,蒲團都坐破了,沒開悟就是沒開悟。那我們連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覺得煩,怎麼修行呢?怎麼成就呢?想想人家祖師是怎麼用功,一天打坐八個小時,讀經八個小時,睡覺有的只睡四個小時,中夜睡眠,這樣用功,這樣精進,時時刻刻都如此,三十年不間斷,才有一點點小小的定力。那要講到要明心見性,很多人到這裡都還不一定有成就,這麼用功還不一定有成就,不一定除斷煩惱習氣,所以就知道通途修行有多難。念佛雖然是易行,雖然說是簡單的,道場這裡也沒要求你一定要打坐,一定要繞多久佛才能下來,很自由,但是下來不要散亂,要保持清淨心,保持正念,要這樣的修行。念佛雖是易行道,但也不是散漫所能成就,我們要是散漫,要是懈怠,想要得定、除煩惱,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來懸知末法,立相住心尚不能得,教我們專心一意的用功,都做不到。你要真肯做,不要說三個月,一個月就有成效了。臨濟祖師講:「若有人真正發心,努力猛參七日七夜不開悟者,老僧甘墮拔舌地獄」。臨濟宗的禪師,現在臨濟子孫滿天下,我們也是臨濟宗的法脈,那麼只要肯用功,連禪宗都能夠打開本來,能夠見性,能夠除斷煩惱,就是我們不肯用心,那在用功的時候要小心用力過猛,求證求取的心過強會發病,很多精神錯亂,以平常心就好。《弟子規》講得好,寬為限,緊用功,期限拉長,用功綿密不斷,就會功夫到,滯塞通。功夫純熟、功夫到家了,心地不明之處自然打開,業障消了,你煩惱習氣除掉了、轉了,滯塞就是心地不明。現在的門都是用鐵做的,以前的門茅草編的,開得了叫茅塞頓開,現在的門撞都撞不開,人的心門撞不開、打不開,還好幾道,樓下一道,樓上又兩道,不夠還要加指紋加密碼,好多道門,心不開,古人容易心開,心清淨,善緣少,惡緣也少,為什麼善緣少好?有一句話講,好事不如無事,李炳南老居士講:好人好事,多事不如無事。一心念佛最自在、最解脫了,大家心就是定不下來,所以聽經,給你們調劑,講一點淨土道理,好讓你們不要懈怠,生起一點道心,這符合現代人的根器,要是真正發心,經就不用聽,他就會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淨土,若是還沒懂要聽,聽經有他的好處,我剛說的不用聽經是什麼程度呢?你都懂,有能力閉關,對於經典能夠融會貫通,大小乘經都通達,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橫豎都能了解,橫的就是頓超,豎的就是次第,頓跟漸都能融通,沒有障礙,那也可以不用聽經,不要自以為通,不要以為通了這一部經我不用聽,什麼叫通呢?萬緣能夠放下,心不再攀緣這才通,煩惱習氣還沒除掉,萬緣沒放下,你明瞭事實真相,這樣可以算通,願意放下,不再執著,不再執有,所以立相住心都做不到,要透過念佛來契入無生。
「此方便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
這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立相住心做不到,何況離相而求事者,告訴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做不到,看到色就隨色去,聽到聲就隨聲去,香味觸法,亦復如是,一現前就顛倒,所以用什麼方法?有方便門,《觀經》讚歎念佛法門是勝異方便,它說凡夫心想羸劣,不能遠觀,眾生心粗,常常攀緣色相,粗濁的色相,沒有辦法觀見無量壽佛,沒有辦法見到如來,契入無生,無法見性,如來是自性另外一個名號,然彼如來有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幫助我們,你只要肯想,必然能得成就,如同《大勢至念佛圓通章》講,如母憶子,如子憶母,子若憶時,母子相憶之時,相去不遠,所以如來有勝異方便,令汝得見,就是靠著念佛的方式,念佛分四種,實相,一般實相就是講的直契無念跟無生,念佛也是,再來就觀想,想極樂世界,把極樂世界觀出來。再來觀像,想阿彌陀佛的形相,看著佛像,觀像,再來持名,持名念佛,我們下午放了一部影片,解脫的貓,那隻小貓真的解脫,每天除了吃飯上廁所以外,拍出來看牠都趴在佛堂念佛,不吃葷,現代的眾生連貓都念佛,我們要是不好好學,不好好念,講的不好聽一點,連畜生都不如,貓都知道要修行,住持告訴牠,守三條戒,不可以在大殿亂叫,不可以吃葷的,不可以殺生,牠都遵守,四年來沒有亂叫只有看佛像,觀像念佛,我們不知道牠心裡面是不是在持名,至少我們看到牠在看佛像,是觀像念佛,貓都能成就,法名叫解脫,真正解脫,真正用功,人都不如牠,這是在韓國真實的事。所以如來勝異方便,讓六道眾生都能夠契入無念與無生,只要做到攝心專注,若不得理一心不亂,也得事一心,即使事一心得不到,見思除不了,也得功夫成片,伏住煩惱,功夫成片還沒達到以前,必須專心念佛,不打妄想,不隨妄想,妄想起來不要管它,注意力在佛號上,特別的方便,勝異方便,就用這個妄心,不用別求,就你現在打妄想那個心,不要打啦,專心在佛號上,一心一意這樣念下去,所以念佛堂的堂主常常會勉勵大眾,萬緣放下,佛號提起,至誠懇切,一直念下去,不要打妄想,不要想家裡的事,來到道場就萬緣放下,長時期的熏修,長時期的用功,這樣會有功夫。黃念祖老居士每天走將近四個小時的路去聽經,以前沒有路燈,交通不發達,這麼發心的學法,人家古人是這麼學的,他有成就。不要嫌遠,現在交通發達,能夠來聽最好,現場聽真的不一樣,不得已才用攝影機紀錄音聲跟影像,能夠真正用功那最好。所以這裡講的,「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就用你現前的妄心,一心念佛,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就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有人問:「念觀世音菩薩可不可以?」可以,《無量壽經》講的:「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專念觀音也可以,很少人念大勢至吧。大勢至菩薩緣還不成熟,但是他力量也不小,「令離三塗,得無上力。」稱他名號,一樣能夠讓你速脫三界,得無上力。般若的智慧打開了,本性的力用顯現了,無上力,無過此上,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在《觀經》裡有詳細介紹大勢至菩薩,這菩薩不簡單,他頂上的帽冠,是一個寶瓶,裡面放的是他父母的骨灰,代表孝親尊師,孝順一切眾生。孝名為敬,他用孝順父母的心把它擴大,對待一切眾生,我們只孝順自己的父母,叫愛緣慈悲,大勢至菩薩轉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化小愛為大愛,化小孝為大孝-稱性,無我、人、眾生、壽者,離開四相,有大智慧。孝道也要有大智慧,不要想說,父母教我怎麼做,叫我不要學佛,我就不學;叫我求名聞利養,我就去搞名利,這叫孝順嗎?還有一種叫愚孝,佛法是智慧,你不學即是愚,那又讓你父母造罪業了。佛在世的時候,阿難跟佛走在路上托缽,有一位老太太看到佛即刻就抱住他,阿難上前拉開她:「妳怎麼可以抱佛呢?」不得了,佛就說:「沒關係,讓她抱,這個女人過去五百世是我的母親。」阿難就覺得奇怪,佛的母親?能夠跟佛結緣的,怎麼會這麼貧窮下賤?以前印度有四姓,她屬於低賤的種姓,釋迦牟尼佛講,「就是因為這五百世以來,累生累劫我要出家,她都障礙我。所以才得貧窮、下賤的果報。」釋迦牟尼佛沒有隨順她,照樣出家,照樣修行。所以要是你的父母親、家親眷屬叫你不要學佛,叫你不要用功,你不能隨順,隨順,你就害到他了。他這個母親是果報快要受盡了,凡是障礙人出家,你們去看看,來生都是三惡道,三惡道受完投生的就是貧窮下賤。障礙人出家修行的果報都不好,看到人出家修行要歡喜、讚歎,有能力還要護持、供養,這個成就無量功德。阿難要把那個女人拉開,佛慈悲說「讓她抱,她還沒講完」不讓她抱,她會七孔流血而死,太執著了。所以佛就替她化緣,替她贖身,以前奴隸是可以交易的,買回來跟她說法,證阿羅漢,我們才知道,這個果報不可思議。幸好她有一個兒子成佛,要是你兒子沒有成佛,幫不了你,你又障礙他、又干擾他,那這是萬死與千生,沒一個人依怙,沒有人可以救拔你。如果以前曾經障礙過人修行,趕緊懺悔,趕緊改過來,不然無常迅速,馬上就要跟你算帳。那今天講的,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憶妄想雜念,把你的雜念,把你的妄想,用一句佛號替換掉,不起其他的想念。一起念,就換成這句佛號,念得純熟,念得成片,就沒有能所,要念到很熟、非常熟。剛開始念,你會覺得我在念佛,佛在被我念,還有一個佛。念到後來,佛號提起而至,好像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那還是有心、佛的感覺。念到沒有能所,我就是佛,佛就是我,打成一片,那叫「乃忘能所」。這時你對境界就有定力,佛念就現前,這就是「正念」。心無所住,不住於世間;佛號分明,這就不住於出世間。佛號分明是正念,正念是不住有、不住空。不住有一般就住空,不住世間就住出世間,二法,相對待,念佛是一乘了義,當然它不住出世間。《金剛經》所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契無住生心之妙諦,無住,不住有為,生心,不住無為,不落於有為無為,念佛念到純熟就是如此,這是功夫。這功夫從哪兒來?從前面講的-專心,要專心才能有後面的成就。你一心念,什麼都不要想,萬緣放下,念到純熟就無住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何應無所住呢?對於一切人事物,應緣接物,心都不住;應緣接物的時候,我們現在碰一樣,著一樣,碰佛法,著佛法,碰世間法,著得更離譜,幾乎是處在完全顛倒的狀態。怎麼樣能應緣不起心?一般人一下契合不了無念無生,就是從境界當中回過頭來,念這句佛號。念佛的時候,心就不住世間,佛號分明就不落空,空是二乘。所以,佛念就是真如,就是一心,我們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真如,就是我們的本性,是這個道理。但這不好懂,大家現在聽,好像懂了、了解了,祖師大德慈悲講的容易,一般人不相信,所以才說淨土是難信之法,很難相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無念無生,那我念一二三四可不可以?有人就要問了,我念五六七八可不可以?你要是明心見性可以,沒有見性,照規矩來,為什麼?你有計名字相。馬鳴菩薩講離開這個妄想心要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名字相。眾生就是沒有離,看到世間的名字就想到世間,所以你說你念一二三四,得的是什麼果報?心中變現世間的果報,你念阿彌陀佛,你心裡面知道這是如來,這四十八願,有極樂世界,想到的是出世間,所以念佛是妥當的,不要搞怪。很多人很喜歡搞怪,他想說既然都是一樣的,念佛跟念數字不都一樣嗎?數息不也是得定嗎?有人問我說,數息一樣能定得下來,念佛感覺好像很多妄想。數息不是不好,是自力,自己的力量,念佛是二力法門,自力跟他力,他不是別人,他就是自。阿彌陀佛即是我心,即是我本佛,現在迷了,以為有他,實際上還是自性的力量,那麼有佛力加持,又有自力肯念,妄想除得徹底。所以有人才會覺得說,我念佛怎麼妄想那麼多,我數息妄想還沒那麼多,我跟他講,你在一間暗室,一進門,你是拿了一把小支的手電筒,這間房子很久沒人住了,又昏暗,看到的汙垢有限,你的數息就像那支小的手電筒,看到的煩惱,看到的髒東西有限。這念佛就如同在暗室裡,把燈全部打開,透亮,哪邊黑,哪邊髒,哪邊有蜘蛛網,統統看得一清二楚,所以你才知道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力量這麼強大,凡夫念下去,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全部都照到了,全部都清楚了,才知道自己業障有多重,煩惱有多深。數息靠自力,要定得下來,定下來之後,數息只能得定,要從此反觀,悟入你才能見性,見性才能夠有佛號這樣的光明,而且你見性是圓教初住,我們講的稍微簡單一點,圓教初信位,斷證等於小乘初果須陀洹,他的智慧、道力、見解超過他,比他有智慧,比起如來又如何?我們念的是果佛,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佛直接加持你,照得徹底,照得透亮,除得深,除得究竟,不但除掉了眼睛看得到的污垢,連牆壁裡面的細菌全都可以除乾淨,念佛可以做到這樣徹底。所以,不要想說念佛妄想那麼多,我還是數息沒妄想,不是沒妄想,是你的燈不夠亮,你用的是手電筒,佛號是把室內燈全打開了,不但打開了,還能清掃,所以念佛穩當。襌宗祖師-百丈大師制訂叢林二十要:其中有一條「修行以念佛為穩當」。佛門的必備課誦本-襌門日誦,晚課一定念《彌陀經》、念阿彌陀佛導歸淨土,穩當啊,符合祖師大德的教誡。百丈大師功夫真的是相當好,二十年不動念,有一次不小心動了一個念頭,失念了,怎麼失念呢?道場吃飯過堂,行堂打粥,舀粥不小心滴到地上去了,動一個念頭,哎呀!浪費了,就這個念頭而已,土地公就出來了,看到他說:我待在這裡二十年,竟然不知道有一位高僧。沒有動念,一般鬼神拿他不得,找不到他。不小心動念了,有一位高僧在我的土地上,趕快來頂禮,趕快來供養,所以,有人說我可以跟誰通,他能見到什麼,誰來跟他講,大概他的功夫沒有百丈大師這麼厲害,他厲害到連鬼神都捉不到他,不簡單。所以,百丈禪師的功夫有名了,「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他都告訴我們要念佛,襌宗的祖師都這樣講,百丈大師見性了,有大功德都還這樣說,所以不要好高騖遠,但是也不要沒有信心,不要下劣心,下劣心是什麼?我大概不行,我大概做不到,不要這樣想,發菩提心,一定可以,發決定意,一定可以做得到,每個人都可以成佛,只要你肯「但辦肯心」,要真正認真,真正的用功,一定可以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