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稱其本性,和盤托出,毫無保留,故名稱性,一切含靈因此而得度,乃稱性中登峰造極之談,故為稱性極談。」
這一句主要是解釋,什麼叫做「稱性極談」。稱性極談就是說世尊毫無保留的,為我們說出來。那麼,在一大藏教裡面,宣說淨土、帶說淨土的經論有兩百多種。可見淨土法門是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中,相當重要的一個課題。如果不重要,他不會多次的宣講,必然是重點,而且是重點中的重點。如來出世本為救度所有的一切眾生,眾生根器不同,哪個方法才能夠讓所有的眾生一時得度?所謂一切皆成佛。釋迦牟尼佛以他的大智慧觀,知道唯有此一法門,能夠度脫一切眾生。所以毫無保留的,為我們說出來,這叫稱性。「性」除了是稱本性。還有一個是指「如來的心願」。佛希望眾生能夠速脫輪迴,「速」,是「趕快」脫離惡道,這是佛的本懷。因為所有的方法,都算是稱性。是稱性當中,登峰造極之談。所謂,六度萬行不能離開般若度。歷代祖師大德說要是離開般若,那都是盲修瞎練。造善、造惡俱是輪迴。所以般若智慧就很重要,要沒有般若智慧,你修行是墮在有為法。就像梵網經菩薩戒,最重要的部分,不是它的戒相,是經文前面宣說盧舍那佛重重無盡的境界。你若對於心性能明瞭,才叫做解法師語,從體起修。不然你看戒相,菩薩戒跟一般的世俗的五戒十善有什麼差異?就是在前面不一樣。佛說菩薩戒的戒行是一切眾生心地本具的,是本具的行為,本具的功德,是自性戒。所以般若智慧是佛法當中最主要的,所有法門都不能離開般若,我們講「空慧」,空慧裡登峰造極之談是什麼?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也就是入不思議境界普賢行願品。這一品有四十卷,稱為四十華嚴。一開始,善財童子去參學,參吉祥雲比丘。吉祥雲比丘在別峰念佛。別峰,峰是山峰。須彌山稱為妙高山,「須彌」翻作中文叫妙高。它高八萬四千由旬,由旬是印度的軍隊,一天所行軍的距離,一由旬大約是三十里,它一座山有這麼高。常把須彌山比喻做如來的教法,既妙且高,高妙的意思。這個“淨土法門”為什麼在別峰?別於妙高,不是不妙,是妙中之妙!所以叫登峰造極!但一般人會輕視,因為登峰造極之法,看似簡單,但用起功來,心行很深。上次有位居士來,說有人介紹他看法華經,他說法華經比較簡單,金剛經比較難,我說法華經是佛門裡面最困難的一部經。看起來像故事,可是要能契入,那必須要是大根器。因為它從事相講上的。至於淨土宗,看起來好像在形容一個世界,實際上你要能契入,說實話那比法華經更困難。你能解法華,不一定能解淨土,真的是這樣。我舉了一個比喻跟他說,我說:像現代的電腦,它的介面越來越趨向人性化。幾乎所有的人,不分年紀,只要肯學,你都會用這電腦。可是介面人性化,後面的背景運轉程式,非常的複雜,用這個來比喻“淨土法門”最適合。看似簡單的一句佛號,只要一心念,不必問如何,這樣就能夠出三界!不要說大家不相信,有菩薩也都不相信,羅漢也不相信。這是很難去體會的,所以才叫不思議。羅漢的境界還可思可議,如來的境界不可思議!所以經上有首偈子讚歎說:「大海中水可飲盡,剎塵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無人能讚佛功德。」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不是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所以我們就這麼使用就好,暫時不解沒有關係,慢慢的會了解。又有人說:「你們念佛,是執相,是隨妄相去轉。」不是的。淨土宗所現的相,是自性真如法性的全現,是全體的大用。不是凡夫業力所變現,若是業力絕不會不生不滅,更不會讓你成就!去看無量壽經,說到極樂世界出微妙音,出廣長舌相,這是稱性之說!所說之法無外乎就是眾生的本覺。如果還是不了解,再引觀無量壽佛經一句話。念佛見佛的時候,觀經講的:「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觀佛身故,就見佛心。所以你見佛,就是見心。那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如來身、心是一如的,心、境是一如的,是不二的。眾生迷失本性,尋逐色聲香味觸法流轉,所以教你悟自本心。但是,越到末法,眾生執著心越重,越難去體會。所以,觀經說:「汝等心想羸劣,不能遠觀。」就是眾生的垢濁很重,沒有辦法去觀見無量壽佛。然彼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這是佛大慈大悲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見性的第一妙法。所以,觀佛身,就見佛心,這真不可思議!你念阿彌陀佛就能見性。所謂,你看連「山色無非清淨身,溪聲盡是廣長舌」。連從有為的生滅法中都能悟得,何況是如來的不生滅果德名號。所以,有些人誤認為說,你臨終見佛是著相,因為金剛經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那是你用生滅心,緣色相、攀緣音聲相,那是行邪道。但只要你一心稱念,求願往生,不是生滅心,這行的是正道!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特別是現代末法,五欲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垢染很重,大家離不開。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開這個勝異方便,你喜歡執相,沒有關係,你轉來執佛的身相。就這樣子潛移默化,你所緣的是不生不滅的境界。佛號是清水珠,就像現在講的明礬。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就不得不佛。佛號在心地上去運轉,就老實的念,這樣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你的妄習就從心洗!之後你就會漸覺佛聲逐念圓!就越來越與真如法性相應!淨土法門就是這麼巧妙,「入有得空」,此乃登峰造極之談。所以,善財童子第一個參訪的就是吉祥雲比丘,教他念佛。教他二十一種念佛門,二十一是密宗代表大圓滿的一個數字,並不是光只有二十一種。四十華嚴裡面確實講了二十一種。是含攝一切的人、事、時、地、物。住一切時念佛門,住一切處念佛門,住一切剎念佛門。一切時、處,皆是念佛法門。這是五十三參一開始是念佛。末後是普賢菩薩。念了這麼多、學了這麼多,導歸淨土,求生淨土,首尾圓照。這確實是別峰!別於一般的法門,讓眾生能夠方便的受持,又能夠達到最究竟。小乘雖然方便但不究竟。你會認為有一法可修,先修什麼法,再修什麼,最後再修什麼,好像真有一法可以讓你修、讓你得到,但是這不究竟,只是化城而已!
那佛為什麼要說小乘?這裡要特別說明一下,現在有人引「佛藏經」說:「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我們要有正確觀念,小乘不是儒家,儒家不是小乘,儒家是人天乘。小乘人要離開身見,儒家沒離開身見。儒家人還希望自己往生後能夠名留後世。這是我相身見沒有離,所以不是小乘。小乘最基礎要破身見,這也很不簡單,要能不執著這個身是我,像初果須陀洹就已經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儒家不是小乘,所以不要誤會,現在有人誤會儒家是小乘,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儒家絕不會是小乘,境界完全不一樣!即使是中國的小乘佛法,也是離四句絕百非!也是離開---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從這四句裡面,再產生出百非,也都是離過絕非,只不過它住在「空」境界而已。但是,它這「空」仍舊比儒家或是道家來得更為殊勝。而大乘佛法更是超越小乘。有人說:「大乘如同空中樓閣。」沒錯!大乘本來就如同空中樓閣,就像華嚴經中彌勒菩薩的樓閣一樣,是於一切法不著的人所居住的。這是佛性中起用現樓閣,裡面百寶莊嚴,具足無量功德。所以大乘是空中樓閣,你講的沒錯。我們不著於凡地,不著於聖地,凡聖兩邊都不著。是一乘。然後又圓融普收凡聖,這是一乘佛法。跟小乘完全不一樣,小乘不能為比,小乘是有法可修,有果可證。只不過它的「有」非常淡,可是比大乘來說它算粗重。北本的大涅槃經中,世尊將要滅度,佛有告訴迦葉菩薩,「為什麼佛要說小乘法?」因為當時候,印度有九十六種外道,認為「冥諦」「神我」,就好像有一物,能造一切,它不屬於有相不屬於無相。所以世尊說小乘因緣觀,破外道「神我」的邪計,為了對治外道邪見。或有的外道撥無因果,落在「斷見」或「常見」裡面,斷常見,認為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沒有;或是認為這個肉身真常,這樣子叫斷常見,所以佛才說小乘破斥它,以防將來跟佛所說大乘法來混濫。所以釋迦牟尼佛他臨終前就講清楚。說小乘佛法的因緣就是為了要破斥外道。雖在佛藏經裡面有講這話,但涅槃經是最後最高指導原則,世尊要滅度,要說真話。為什麼要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因為聽眾中有外道,有的雖要學佛但邪見未破,所以叫他先學小乘後學大乘。可是最後到要涅槃的時候,也就是法華涅槃時,釋迦牟尼佛把實話說出來,和盤托出,真真實實的告訴你,他說小乘只為了要破斥外道。所以不能說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小乘上,大乘凡聖不著,沒有立處,如有一法可立,那心就有一物,就有二法。六祖大師講,「二法不是佛法」解脫跟煩惱是二法,煩惱與菩提是二法,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門。所以不能說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小乘之上,大乘一物都不著。那念佛是不是大乘?是!念佛是大乘中的大乘。正在念的時候,心裡面「離一切相」,這是超越世間。稱佛的名號時,具佛的功德,「即一切法」。彌陀要解云,「離故無相,即故無所不相,不得已強名實相。」念佛就是實相。念佛時好像有念,看起來好像就是一個凡夫在「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那裡念佛。實際上,它內在的功夫,運轉的是如來的果德,是如來不生滅的真實性。所以念佛的時候,法爾就離開世間相。圓覺經講,「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這句話用在淨宗,是再適合也不過。念佛的當下,馬上就離開世出世間一切相,你念的是佛心!「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念的是佛心,佛心者,即是真如本性,就是眾生本具。所以不要懷疑!看起來很容易,但這卻是登峰造極。祖師大德講:有大福德始念佛,真正有福報你才能念,福報要像普賢那麼大!普賢菩薩勸導華藏海會求生淨土,所以華嚴經末後會歸淨土行願才圓滿。文殊菩薩發願求生淨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一個在前一個在後,首尾圓照,這是淨土法門,是世尊和盤托出。而且這法門真的是平等,華嚴海會是連舍利弗、目犍連都沒有能力去參加的,現在話說的:沒有辦法拿到華嚴海會的門票,他進不去!維摩詰經中他要登須彌燈王如來高八萬四千由旬的師子座,用盡舍利弗的神通道力都上不了這個師子座。世尊說,你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然後才能登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
要發心勤求無上正覺,也就是真如本性,你才能入華嚴海會,原本就連舍利弗都不能入。可是華嚴經卻是導歸到淨土,這是淨土法門的殊勝,更是華嚴的菁華。現在全體就授予我們。但是一般人偏就不相信,心裡對世間放不下,很執著、很罣礙,常常就隨著業力去轉、去輪迴。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講,「信行者少,惡道不絕」。真正相信,肯去做的人很少很少,希望大家都是那個肯做的。「了生死」是學佛最重要的事,你要能遇到這個了生死的法門,那就一生成辦。我們常講的「所作皆辦,具諸佛法」,念佛就是具諸佛法。我們道場用餐的時候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之後再念十句佛號。像「精要十念法」,大家可以去做。最好是時時刻刻念,在在處處念,盡未來際,不相捨離。念得牢、念得緊,道業才會增進。
很多人喜歡聽經,很愛解義,但是解了之後你要去做,要去轉變,要去表現出來,這個才是解經的目的。解經要解得深,深要深達實相,深入義趣,這才能夠透脫一切法。才能不被境界轉,不被業力牽引。有人說解心性幹什麼?只是談玄說妙。所謂「談玄說妙」是只談而不做,而不是說不能去解。若是不能解,那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要叫我們學?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之前就講過,佛出世是「欲令眾生,入佛知見」。使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要讓我們明白佛知佛見。所以永明大師在「唯心訣」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也就是唯心五種。他說,「非談玄無以顯妙」你不談玄,妙性就顯不出來。學淨土的人應該知道永明大師是誰,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示現做永明大師,他說的話就等於阿彌陀佛親口告訴我們,佛都來告訴我們了,我們還不相信,還認為大乘實相不用理解,是談玄說妙,這有謗佛的嫌疑,能不能往生呢?經云: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是不能往生的。往生論講:極樂世界,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二乘的觀念到不了極樂世界,因為二乘不解實相,所以通達實相是學佛、學淨土第一要務,「實相」超出世間、出世間一切法,它圓超,就是圓滿的超出來,所以不要認為,解大乘要先學小乘,並不是每個人都是這樣的次第,前面說過那是佛陀時代有外道,你們現在沒有學外道,也不是外道,那你就直接學大乘就可以了,學大乘要從學空觀、學假觀、學中觀下手,「空觀」就是了一切法本體自空,如同夢境,這是空觀。假觀是滅除一切煩惱,出生一切功德,這是假觀,你貪欲滅了、不貪的功德就顯現了,這是出假;你不瞋,瞋的念頭滅掉了,不瞋的功德就顯現,這是出假觀,所以空假中是「一如」都稱性,中觀是空觀、假觀是一如的,假中具空,空假具中,圓融是一心,三觀是一體,沒有差別,所以有的人會誤以為要先空觀,再來出假,實際上,空除一切煩惱時,德用自然就顯現了,你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佛性就顯現,所以說一句彌陀空假中,還要去哪裡別求呢?有人說「念佛的是誰」?夏蓮居老居士說:不必參是誰,念佛者便是,此即主人翁。念佛的時候還有誰在你心外,這道理比較深一點,但是也不能不了解,所謂「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眾生在迷大乘不能不學」,越是不學越是愚鈍,越是迷悶,這惡業會越來越深,所以淨土法門是登峰造極之談。
這麼深的一個理,你就持佛名號這樣「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些聽不懂的道理,就全部融攝在這句佛號裡面。我們盡量把它簡化,但有時候過於簡化法會變質,就像加太多水,原味就跑掉,就不是正法,變跑到世間法去了,永嘉大師講,「差之毫釐失千里」,差一點就千里之隔,你要真懂得,「是則龍女頓成佛」,沒搞懂,「非則善星生陷墜」,善星比丘得四禪天的定功,妄說一切法空,以為什麼都沒有,沒有因果也沒有報應,所以無惡不為、無所不做,身陷阿鼻地獄,因為沒搞懂,造業生陷墜,所以為了防止有這樣的問題,念佛即可防範,因為念佛有佛力加持,再來消業障,再來看經教,很容易就能契入,真是這樣子,這也是和盤托出告訴你們,學佛的秘訣在老實念佛,就真真實實的念,踏踏實實的念,不要空過,不要隨口叫喊,就跟著佛號機、跟著你心裡的佛號,心不外緣,不要想別的事。每個人都說:我要在家用功。為什麼希望你們來道場念佛,因為你的家就是你的業力所變現的,在家裡雜事特多。在家裡你要用功,一下妄想就來,什麼事非做不可,什麼事非怎麼樣不可,業就會障礙你修道,障礙你心清淨,眾生的家就是業力所變現的,而極樂世界是願力變現的,不一樣。娑婆是眾生共業別業所感,「共業」就是大家同感,「別業」是各自又有不同的生活環境,是「同分妄見」跟「別業妄見」所感召的,同分就是共業,別業妄見就是個人各別不同的家庭、種族,乃至早晚感受都不一樣,別業是自己妄想業所招感的。
所以呢為什麼要有道場?那你們在家裡講一講,在家裡用功要定個時間出來,這段時間我一切不管,把手機關掉、把電話拔掉不要接了,這個時間我就是要修行,一心一意精進,這個時候什麼都不想,什麼事來了也不管它,家裡的狗綁起來,不要讓牠亂叫吵到你,把小孩子送到托兒所去給保姆帶,或是把小孩送給那些不想修行的人帶,送給那些不想修的親戚朋友稍微帶一下,請他們代個班,你就是用功,這個時候請人幫忙帶一下,讓他也修點福護持你。那夫妻的話就互相護持,有時候你用功,他幫你弄一些雜事,這是互相成就、互相精進、互相提醒,要是睡得太晚起啊,先生睡太晚或太太睡太晚,提醒對方一下,不是要共修嗎?怎麼睡那麼晚?趕快起床!沒有結婚的,手機是你最好的朋友,用手機提醒自己,用這些方式幫助自己用功修行,真的一切不管,全部都放下,或是半個小時或是一個小時或是一天或是一個禮拜,那福報就很大,一個禮拜什麼事都別做,就是這樣用功,念佛、拜佛、看經,這樣精進,把自己所有心力安住在道業上,這就有一點像閉關。所以不要認為很難,做一點是一點,沒有辦法一下子全分的精進,也要少分的精進,五分鐘十分鐘也好,在生活當中、在家裡可以這樣做,不要懈怠,不要攀緣,還有,要少看電視,少看報紙,不要上網,上網盡量多瀏覽祖師大德的著作,善知識的開示,網路可以這樣用或是聽講經、聽正法,不要東看看西看看,現在網路很厲害,不用出門就可以逛大街,去網路購物、在購物中心增長自己的欲望。以前較不方便,還要出門才能逛百貨公司,你還要坐車去坐捷運。現在很方便,賣場的商品就在網頁上,想要什麼就手指頭按一按,他就幫你送到家裡來,也不用轉帳直接刷卡就可以,要是不會修行,這些都讓你欲望熾盛:要先學遠離,都市叢林誘惑特別多,想要住阿蘭若,就是不接觸這些亂源,心還沒定,說要在紅塵中修這只是自欺欺人。我發現很多人上網都會心隨境轉,愛看政治新聞、社會新聞來染污自心,總在起對待、分這個顏色或那個顏色,心要平等不要分,但不是說分不出來。這要講清楚,是先讓心平等,沒有二念,「二」是對待的念頭,要先訓練讓心清淨,再來「分別」,那就叫從體起用,那大用就現前。先把你的心洗乾淨,這也是和盤托出都告訴你們,看你們要不要做、能做幾分?有人說:念佛念好幾年都沒有功夫。以前師父說:你們連三個月好好用功都沒有過,還想要什麼功夫,還想要什麼解脫。
有位居士問我:別的道場法師告訴他:「所有境緣都可以用功,做事情也可以,在動中用功就可以了」。許多人都聽過這種說法,道理是這樣講沒有錯,可是他自己在用功的時候,心就是靜不下來,又怎麼能在動中用功呢?我回答他:「因為你心從來沒靜下來過,你又怎麼會知道你在動亂?何況又處在動亂的境緣,那你就更亂,亂到連你自己都不曉得。你心要先靜下來,從沒有靜下來過就不知道「動」是什麼感覺,還想在動中可以修行,那怎麼可能」!有人說工作也可以修行,是可以修,沒有錯,但你基本功要先練,要有基礎,不要好高騖遠。還有,如果你是當老闆的,你的員工要是有在學佛,希望你們不要跟你的員工講:來工作或加班沒有關係,來公司就是修行。不要講這違心之言,因為你心裡是希望員工來公司幫你賺錢,不是來修行的,這不要混淆。初學功夫不夠,一定要住阿蘭若,我小時候初學佛,十幾歲的時候去請問師父,那時候我用古代請法的方式,是有比較簡化一點,也有古代的「頂禮三拜、長跪請問」師父問題。在古代,請法的方式很隆重,要穿袍搭衣,持香案,入室,上香頂禮三拜,長跪請教問題。現在的人要你這樣請法,看來很難,慢心放不下,總想:我是什麼學歷、你是什麼學歷。有人看師父只有小學學歷而看不起師父,這樣慢心增長,是學不到法。那時我就請問師父,修行初學,要怎麼修行?給我一句話:「住阿蘭若」。我是用這儀式請問師父。因為師父很注重請法,會看你對法恭不恭敬,他常說:一分恭敬給你一分利益。我至少用十分恭敬,應該有得到十分利益,所以他講這句真話,平常講座的時候他都說:到處都可以念佛。有沒有,你們都聽過「到處都可以念佛」,這裡也可以念,那裡也可以念,但你真的恭敬去問,他告訴你要住阿蘭若,跟他平時講經不一樣。「阿蘭若」是寂靜處,在古代,是聽不到牛叫聲的地方,現在是聽不到車聲的地方,住都市就裝隔音窗,裝隔音窗就聽不到車聲,但是真正義趣不是說沒有聲音,而是說你不要有那麼多雜事,更不要去攀緣,心要清淨,這就是住阿蘭若。有些人沒住過阿蘭若,馬上就說動中也可以修行,那看他修什麼行,行到哪裡去?我們根器應該沒有舍利弗、目犍連這麼好,他們都住阿蘭若,我們還能不要住嗎?要跟著住啊,道場就是阿蘭若,要來這裡用功,你們可以去問問我們的義工,絕對不會叫他們做很多事,當我們精舍義工大概是佛門裡面最輕鬆的,都沒事,要是他們太多事,我還會說:事怎麼那麼多,為什麼不好好用功?每個人自己的事情做完了,趕快用功。我在道場就只管這事而已,當然義工所做所為要如法,不用功,來當義工功德就少,只是福報而已,還是輪迴,還是出不了三界。
阿蘭若是寂靜處,所以人家找我外出,我就說:謝謝,不用了。即使找我去道場做什麼事或又去哪裡,這種是發心去散亂的,我會說:謝謝,不用了!這是我師父教的。從小我就有問他。真的,這話是實話,所以今天能在修學佛法上,心能夠定得下來,這真正是住阿蘭若的功德。剛剛教你們什麼是「阿蘭若」了,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電視,要看佛法,嘴巴說,要說佛法,不要說世間法,世間的東西就是「業」,你的妄想,越說越多,越說越嚴重,越說越止不了。你碰到一件事情,你想要解決,你越去打世間的妄想,想世間的事情,我要這樣做我要那樣做,越想問題越多,越想煩惱越重,雜念越重,你不如直接念佛,萬緣放下,一切不管,不慮其前不謀其後,隨緣,你這個修行有一點點進步,有一點點往菩提道邁進,所以和盤托出,登峰造極之談,始於初步。初步從這個老實念佛,住阿蘭若下手。我知道大家平常工作,很亂,事多,尤其是現代的工作,要動腦筋,幾個不動腦筋的,福報大,一般工作都要動腦筋,應對人事,但是你逮到機會,師父說:真正修行人,逮到機會佛號就提起來,正念就提起來,他就怕有一刻他就失了正念,他去做這些事情,不得已,混口飯吃,不求這些名利,不求這些財富,他只是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修行人是這樣的,但現在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也要很努力,那也沒辦法,眾生業就是這樣,但是你的心還是不能離道。李炳南老居士講:白衣學佛,不離世法,要敦倫盡分。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敦倫盡分。但是學佛的人要怎麼孝養父母?要不帶情見,要照顧你的家庭但不帶執着,這是佛弟子的敦倫盡分,不要忘記這一點。有的人學了佛,心想:我要敦倫盡分。滿心世間意,就在佛法上敷衍,來道場修行就像沾醬油一樣,沾一點碰一點就算有修。不是這樣做,來道場修行要勇猛精進,世間事情要少,要看得淡看得破,這才是敦倫盡分,一切時處要能放得下,要處世不忘菩提,這真的很重要。一般人只想:我敦倫盡分就好,常忘記佛弟子是什麼樣子,所以我們精舍才提倡「學佛行儀」。學佛行儀裡面告訴你,一個佛弟子在工作裡,該怎麼存心,怎麼用心,怎麼修行,這是很重要的。無論你是什麼樣的職位,或是什麼樣的工作,書裡面都有教導原理原則,也都是佛在經上講的,它只是把它彙編起來,是很好的一本書。所謂「處世不忘菩提」,要在行解相應,解行:「解」就是對於經教的理解,還有「心開意解」,「解」就是看得破。要你對經教理解,目的就是要幫助你看得破,這才叫解,你沒有解,還是會被煩惱給纏住,還是不願意修行。像信願行的「信」,你要信入、要深信。也是要在行解相應,「行」就是去轉變,因為你解得了,你雖看得破,但是你習染還在,你的妄想、執著還沒有除滅,所以要在日用平常當中,提得起你的修行。前面講的,住阿蘭若,要給自己一點空間,給自己一點時間,不要把一生都賣給了公司,賣給了你的名利,名利到頭是一場空,生不帶來,死也帶不走,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是善導大師講的,要「當勤精進,但念彌陀佛」。你貪著世間的名利,帶的都是一身業,你難道希望活了一生,最後帶的是染業嗎?要帶也要帶淨業,淨業會幫助我們來生會更好。現在的人很會想,總想退休以後生活要怎麼安排,你有沒有想過我來生要到極樂世界,來生要到阿彌陀佛那裡去?怎麼沒做這個規劃呢!這才應該要列入生涯規劃課程,很重要,不要忘記。什麼都帶不走,連身都帶不走,眾生輪迴是自己意識心在輪迴,意識就其作用來分有八個,就是俗稱的「八識」,實際上是一個,第八意識:去後來先作主公,第八識是最後走。道場新成立,很多同修不知道淨宗怎麼助念,有機會再教你們怎麼助念,你們念佛要能超過兩個小時,兩個小時都念不住,沒辦法去助念,一般助念是兩小時一班。講到意識心,輪迴是你的意識心在輪迴,為什麼不把神識帶往極樂世界?命終強者先牽,所以要把求生淨土列入你的生涯規劃。但是如果你要加這條,你的生涯規劃就要改一改,但不要想時間沒到可以先貪一些名聞利養,能賺多些錢享受,等退休以後臨終再去到極樂世界。跟你說實話,到時你會放不下的,越有錢越貪,越有錢越執著,你要到極樂世界你就要改規劃,要淡泊於名利,淡泊於財富,過世間人最低的水平生活,有多餘的就來幫助眾生,印經弘法修功德,積功累德變成往生資糧,用你的全力將資糧集中到極樂世界去,十萬億程並不遠,只看你現在願不願意準備。所謂:「十萬億程不隔塵」、「樂邦那肯禁人行。」極樂世界從來不違拒一切眾生,只是眾生不肯去,迷惑眾生就只想要貪,貪這個世間,一貪了放不下。所以你的生涯規劃不要加入名聞利養,不要加五欲六塵,這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只是附帶的,是可有可無的,生活過得去就好,能夠吃得飽就好,不要沒得吃、沒地方住就好。有些人真的會沒吃沒住的,在現代各方面的物價、房價確實比早年來得高,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雖然沒有,我們也不要強求,心才會自在。沒有時你一直想要有,還以為法師講經說,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而你看我連屋子都沒有,到現在跟人家租房,我一定要再努力多賺一點。不能這樣想,你要是會錯意了,臨終不能往生,你不要說那是聽
悟顯法師講,他教我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我只不過為了要買房而已,為了要三餐溫飽。你會錯意了,因為每個人所造的業不同,所受的福報自然不同。學佛最重要就是要在這差別相、差別受用裡面不要起煩惱,你才能得自在,絕對不要去強求、去造作,這樣會很苦。天天從眼睛一睜開,心裡面就想著這些事情,世間人卻不覺得苦,覺得是應該的,因為
悟顯法師講的,說要過最低水平的生活,你不要誤會意思,本意是教你不要去貪,不要去強求。如果沒有,我們心裡也不要起煩惱,乃至有些人負債,被逼債,除要懺悔自己業障,還要要多修福,更要老實修行。我們講的:過最低水平的生活,這是說「如果可以的話」。還有一些人福報沒有這麼大的,也不要難過,這一生學佛業障消了,來生到極樂世界去,一脫永脫,永遠脫離輪迴。我們剛拜懺,裡面就有講到,現前的不如意,當做佛菩薩給我們考試,磨練我的道心,讓我們精進,要是一開始學佛,就給你順境,這個也順那個也順,這個可能不是什麼好狀況,要什麼有什麼,那眾生心又要執著貪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