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性極談,如來正說」。裡面主要說的就是指《無量壽經》,它是從佛的本性、本懷,也可以說是從眾生本具的真如佛性而說的,從這裡起用。再來是講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凡聖齊收」。這三根就是上根、中根還有下根。上根一聞能千悟,也就是說他的學習能力很好,對事情的執著沒有那麼深,甚至辟支佛的根器,都算是相當不錯,雖然他屬於緣覺乘,辟支翻作中文叫獨覺,他出無佛世,但覺性很高,碰到一些自然現象,或是一個動作,他能悟十二因緣,悟無明本空,他的根器是這樣的,當然是多生多劫的熏習,原則上悟性高的我們稱為上根,現在的話講資質好的。人的本性沒有分高下,都與如來無二無別,為什麼根器會有利鈍之別?就是業障淺深不同,也就是說執著的重不重,如果執著重就是下根或是中根。下根人,心暗鈍不開解,你跟他講他也聽不懂、也不肯信,雖然學了佛但是沒有用心學,只是把它當成是一種知識或是一種學術,當作是一門學問來看,絲毫不轉變身心。中根是對於佛法願意信解、願意來學,但是轉不太過來,或是他邪知邪見很深重,習染很重,放不下,雖然懂道理,但是也沒有辦法全懂。淨土法門三根都能普被,念這個佛號,除了自力還有他力,這是自力跟他力並用的方法,只要自己有那麼一絲毫的念頭發心肯轉,再藉由強大的他力,佛的本願力來加持、攝持,幫助我們做轉變,所以業障會消得比其他的自力法門快,就像有善知識在旁邊提點教我們一樣,而且這位善知識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所以像我們這種中下根的,業障要消就很快。那什麼是業障呢?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不明瞭,也就是不明瞭諸法實相,你不知道一切法是無生,一切法是不滅,這不生不滅之法你卻妄認為有生有滅,然後在裡面造作,這就叫做業,動個念頭也算業,有行為做出來也算業,迷失本性以後動念,然後又有行為,這就叫業。那麼這個業,障礙你見性,障礙你本來的面目,在你心地上蒙了一層塵,叫做業障,這樣講就比較清楚。業障有煩惱障、所知障兩種:煩惱障會障礙你在六道輪迴出不去;所知障讓你大乘心發不出來,讓你在四聖法界裡面,沒辦法入一真法界,讓你還在十法界,沒有辦法見性。所知障就是你的觀念、想法不正確;煩惱障就是錯誤的想法就會有錯誤的行為,錯誤的行為不斷的造作,久了就變成煩惱障。錯誤的念頭不斷的相續,不明本心,認法為實有,不斷的認為實有,這是所知障;然後在裡面起貪瞋痴慢疑,貪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就是煩惱障。這些都是障礙我們見性、障礙我們本來面目,所以叫做業障。那麼透過念佛、修行、聽經聞法這樣長時期熏習,煩惱所知二障會被你熏斷,慢慢的業障就除滅了。《楞嚴經》講:「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對於道理你可以一下子就通達,這是根器利,但是垢染、習染很重,還需要長時期的熏修,我們講的一門深入要在佛門裡面常常這樣的熏習。有人說我只要一句佛號,不用看經典,也不用讀祖師大德的著作,也不用聽講經,他把時間都用在看報章雜誌,看世間的書籍上,所花的這些時間,比念佛的時間還多,要是真正肯放下的人,不要看這些世間的東西,一心念佛確實可以消業障。你要是在這裡面放不下,雖然念佛,熏習世間法的時間比佛法還多,業障就消不掉。所以有些人想學鍋漏匠,他是諦閑老法師的徒弟,他的行持就是一句佛號,是民國初年時候的人,以補破鍋碗維生,生活很苦,想要轉變,求老和尚幫他剃度讓他出家,老和尚說你年紀這麼大了,出家沒有辦法過僧團的生活,給你一間小破廟讓你去那裡用功,就念阿彌陀佛,他就這樣老實念,念了三年站著往生了,他是真老實真放下,就只念一句佛號,他是真正有成就,真正荷擔得去這句話。現代人做不到老實念佛,有工作有家庭,若不聽經,妄想生起的時候、煩惱現前的時候就轉不過來,佛號伏都伏不住,更不要說斷了,念都念不下去,越念心越煩,越念心越亂,這就必須得聽經、就必須看祖師大德的開示。有人說我看經教只看一本就好,那你是上根人能一聞千悟。《華嚴經》裡佛教大菩薩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你要解了無生法,要有了達一切法無生的智慧,要多聞、多看、多聽,少知見,這個少知見很重要。多看、多聽、多知見,變記問之學,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也,古大德講:「能說不能行,不是真智慧,宗說俱通,才是國之寶也」。說通還不行,能講經不行,要通宗,宗就是實相心性要能通,要能轉。所以為什麼我們不提倡多聞,因為怕大家亂聞亂聽,但是在《華嚴經》中佛這樣告訴我們:「無生之慧從多聞而得」。那我們要怎麼做?為什麼不提倡多聞,是怕大家不知道宗旨在哪裡?不知道要聽什麼、看什麼?佛告訴我們要看的是諸法實相、看的是心性,看的是對治你執著的這個部分,不是看著知見,你要是會看,什麼經都可以看都沒有問題,要廣學多聞。廣學多聞,不是拿來當口頭禪講,口頭禪在口頭不能了生死,而是要參悟真正成就,口頭禪其實就是話頭的意思,禪宗參話頭,沒參破叫口頭禪。看經要是沒看懂沒有大開圓解,這也是口頭禪,這叫文字學人,禪宗叫知解宗徒,所以看經典要往實相、往心性上去下手,不要只是在枝葉、名相上去記問。名相要不要懂?要懂要了解,但是你要知道名相它所代表的義趣在哪裡。有人學了很久滿心滿腦子的名相,就有一位很有名的教授,他也講經說法,有一次師父問他:「你講經二十年了,著作也等身,也在教人,你可不可以用一句話告訴我佛法是什麼?」他聽了嚇得滿身大汗,講不出來,二十幾年講經說法,卻講不出個所以然,這個不簡單,這表示什麼?就是著在記問之學上,而是要真正懂。不是說名相不要學,不要誤以為學名相就一定是知解宗徒、文字學人,這個觀念要清楚,是學了也不肯轉,把它當作是一種知識來炫耀,讓自己在這裡面增長傲慢,這是不行的,這就是文字學人。但是,學經教要大開圓解也不是那麼簡單,你要能解得通、要會通,若是沒有佛力加持,自己沒有通都不曉得,沒有辦法覺察,沒有辦法知道自己哪邊還有盲點,所以要多求佛、多禮懺,業障消了智慧就打開。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廣學多聞,其實這個無量,不是講很多不能融通的意思,一般我們聽到無量就會覺得它是一個多數,是個大數,它這個無量是講「性具無量」,就是真如本性,一切法門都是你真性所顯現的,在眼叫見,在耳叫聞,鼻叫嗅,舌嚐味,六根門頭放光動地。前五識叫「了別」,第六意識叫「思量」,第八意識叫「含藏」,都是自性的功德,都是我們自性本來就具有的如來德相,但是你迷了它就叫做八識。六根對六塵叫十二處加上根塵相對能分別了知的是六識,和起來為十八界,都是清淨的,本如來藏,妙真如性。所以聽到法門無量誓願學,不是法法不融通,是亂學一通。是要你知道一切法是稱性的、是一心的,沒有心外法,能與心為緣。所謂法藏國師即賢首國師,他說:「終無心外法,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與心為相。」仍舊是心現的,如同夢中的境界全是心所變現。沒有心外的夢,也沒有心外的法,那你如何破除呢?僧璨大師講的:「眼若不眠,諸夢自除;心若不異,萬法一如。」就是你睡著了作夢,眼若不眠,沒有夢境可得;心若不動念萬法一如,沒有所謂多法、少法。所以佛才說:「更無少法可得」,又說:「一法即是一切法」。《華嚴經》講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個是實相。這樣就沒有無量法門了,這是法門無量誓願學。你要是懂得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即是自性佛道誓願成、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眾生你就度盡了,自性煩惱誓願斷,也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沒有法跟法不能融通的,不能融通是我們自己心有對待,心有妄念,所以本來融通,本來互融互攝的,卻造成了對立相、能所相,能所相互對待。本來是絕待的,絕於對待,就是因為你動念,你有心。所謂:「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只要無心便休,要是有心任你用什麼方式,都斷不了煩惱、成不了菩提。我們講的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就是用這個佛號,無論你對我剛剛講的道理懂或不懂,不懂,你也念;懂了,你能直接會入、能直接理解。不管你懂不懂,只要這個佛號念下去、常常念,你的根器會從下根提升到中根,再從中根提升到上根。你要把業障消了,真如本性光明的妙用自然現前。所謂:「鏡光本淨,珠體絕痕」,鏡子的光明本來不蒙塵,沒有這些灰塵;摩尼寶珠的珠體,清淨絕痕,這是本來的樣子,所以只要把灰塵去掉,識了珠上無痕,那本性的光明就顯現。所以學佛、聽經,就是為了去除我們的妄想、分別、執著,去除貪、瞋、癡、慢。有人會覺得不多看不行,學學這部經,學學那部經,還要學藏文,學巴利文,那是沒有必要的。佛佛道同,不會說傳給藏人的比較高深一點,傳給中國人就稍微淺一點,沒有這回事,傳到南傳就比較原始一點,不會,真正原始的佛法是告訴你:你本來就是佛,不是叫你另外又去修成一個佛,如果說,另外再新有一尊佛可得,那就不是最原始的,那是新創、新建立。真正原始的佛法是《華嚴經》,是《法華經》,是《涅槃經》,佛的本懷、如來的密藏裡面講的是「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是最原始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所以才變成眾生。原始佛教不假修持,本自天成。你如果本來不是佛,現在要修也不會成佛,因為你本來是眾生,既然說「本」,本來是眾生,本來不是佛的話,那你的根本還是眾生,怎麼會成佛?所以既然說真如,就不是講虛妄。真如就講不變、本有的。你的真性是本有的,本來是佛,真真實實是,不假外求。所謂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就像天空的太陽一樣,我們本性的光透了出來,但是被很厚的烏雲蓋住了,雖是烏雲蓋住了,太陽光不會因為烏雲遮蔽而消失。心性也是這樣,被煩惱烏雲遮蔽離開陽光,我們也看不到烏雲。你知道你有煩惱,也是你自性的起用,你的本性在發光、在反照,所以眾生從來不迷,這是原始佛法。只是認一點迷情為實有,我們本性迷失以後起無明,起無明以後轉成山河大地、國土世界。《楞嚴經》講的,這山河國土,大地世界,真實相是:「當知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裏」。虛空法界,在諸位的心中,如同片雲,點於太清,太清中的一點,太虛空當中的一片雲,就像宇宙的一小塊雲而已,這麼的渺小、這麼的不可得。所以你要是多知多見對這個就不能明瞭,你要怎麼契入呢?煩惱要消除,要真正念佛,真正的放下去轉變,不要隨順煩惱習氣,不要隨順貪、瞋、癡、慢,不要隨順自己的妄想,,隨它走就是六道四生-胎、卵、濕、化,所謂「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要是不順它,不隨你的煩惱顛倒,那就是佛講的:「如我按指,海印發光」,其實釋迦牟尼佛的那個按指是多餘的,本來就海印發光,這只是講跟眾生做同樣一個動作,佛叫海印發光,不待按指。大乘經上講最原始的佛法是眾生本具,諸佛如來也是具此,所謂一性如來,體自同,同一性,平等,無二無別,沒有差別,所以不用學藏文,不用學巴利文,日文的藏經不要學,所說的都一樣、都相同,講的都是真如本性,講的就是教你斷煩惱、除習氣,也就這樣而已,你還要廣求什麼?你要是不明白、不了達,那才廣求知見,想要當神秀上座,你要問黃蘖禪師,神秀上座是五百人首座,講三十二部經論,云何不得法?黃蘖禪師回答一句:「只為不見性」,不了達自己的真如本性,即使五百人上座、五千人上座、五億人上座,不了本性學法無益,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這是真實相。所以說法門無量誓願學,要從無生上去看,這無生的智慧從多聞而得,所以看經教、學佛法要了達心性、要證入心性,要用你所解之法來修行,信解行證,信是相信,解是解得,從解起行,以行證解,用你的修行證你所解得的是一樣的,解行是相應的、解行是不二的,兩者沒有拆開,那你念佛是行、聽經就是解。我們有DVD的光碟可以請回去熏習,剛開始聽不懂沒有關係,要常常聽、最好天天聽,一天聽它個幾小時,說八個小時你們會嚇到,以前我放假的時候可以聽這麼長,就是坐在那裡聽經用功,除了吃飯就是聽經,就是用功,放假的時候是這樣的常常熏習,發決定心、發勇猛心,煩惱會被你熏斷。就像法藏比丘發願要建立極樂世界,問世間自在王佛,他說:「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寧可得否?」我要建立超世志,要超過十方諸佛,這個願能不能滿足呢?世間自在王如來就跟他講:「譬如大海以水斗量,經歷劫數,尚可窮底」,大海水你用斗量,就是用小水瓢去舀水,經歷長時的劫數尚可以把它舀乾,所以下面一句他說:「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尅果,何願不得。」所以只要你肯精進、肯用功,大海的水都可以被你取盡,無上菩提可成,煩惱習氣可以斷除,可以消滅,更何況普賢菩薩講的,煩惱習氣不是真的、不是實有的,《普賢行願品》講:「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這話就是說惡業沒有體相,你的業障不是真的、不是實有的,可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感覺是真的呢?第一你迷失本性,迷失了你本來的面目,第二認妄為真。佛法講得這麼透徹,講得這麼圓滿,跟世間一般的宗教不一樣,宗教是有人在主宰、有人在審判,對這個世間講得再虛靈、再空無,你還是有一物,佛法講的就是一切諸法本空,你的心性本來是佛,不假外求。所以說佛法是教育、是至善圓滿的教育,這四個字至善圓滿,真的一點都不錯,教我們恢復本來面目。大家現在都化著很濃的妝,化著這個業力的妝,蓋覆住你本來面目、蓋覆住你的本性。為什麼佛門這八關齋戒、菩薩戒不要香油塗身,不香油塗身不是叫你去該化妝的場合也不要化,當然這是破除你貪著自身,就形相上、事相上來說是這樣,那現在的人要工作,那要怎麼持?是叫你不要帶上一層業障的面具,帶著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就跟那個妝一樣,一直在掩飾自己的過失,你覆藏你的缺點也不改過,這就是香油塗身,讓人家以為你是滿身香油,裝模做樣不真誠,這是由外而內,你要是知道了這個道理,你就會持,很多人受了戒不知道怎麼持,要這樣持,這樣持無過患,這個戒,戒除了你的貪瞋癡、戒除了你的煩惱習氣。戒律的核心是防非止惡,防止你的過失,止息你的惡念、止息你的貪瞋癡。有人因戒還起煩惱,那就不對了,這叫因藥得病,永嘉大師講的「病遇醫王爭得瘥」,生病碰到最高明的醫生,卻沒把病治好,那就冤枉了。所以依文解義,三世佛冤,菩薩戒是這樣學的,八關齋戒講事相上,出家人不塗這些東西,事相上有因緣可以做,但事要達理才能圓滿,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叫你不化妝,是叫你不要放縱自己的煩惱習氣及貪瞋癡,要把這個煩惱妝給卸掉,它把你本來的面目蓋覆住了,所以要用佛門最好的卸妝油,把它卸掉、把它除滅,你本來面目就透露出來了,念佛是最好的,又不傷皮膚,本自現成,本來是佛,現在再念佛,那就成佛了。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真正不傷皮膚,你們用其他的心外求法,它會傷。所以大乘佛法就是講眾生自己根中有不生滅性,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你要是心外別求一法,祖師大德講這叫屠國安民,把全國的人民都殺光了,說是盜賊平息;滅身治病,把身體給消滅了,說是病好了,沒有這個道理。佛是大醫王不是教你滅身治病,佛是大宰臣,宰相中的宰相,絕對不會跟這個皇帝講把全國人民都殺光盜賊就除了,不會幹這種事情,大乘的智慧是要你了達煩惱性空,佛性是人人本有的,所以你念佛,人人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自然會顯現,只是有障深障淺的不同,你念著念著佛性會慢慢的透露出來,業習就消了,如同光明一現前,黑暗馬上就消失,不會次第消,《圓覺經》講得很好:「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所以,你一旦覺了了,就沒有漸次,我們現在感覺好像有漸次、有次第,就是因為煩惱習氣給你作階降,作這個樓梯,好像有一層一層的,你要知道煩惱本空,五陰非有。沒有所謂高下的問題,佛是平等的,沒有所謂凡夫成聖這個階降,所以這個淨土法門,念佛三昧又有一個別號叫普等三昧、平等三昧,上中下三根普收,所以這個「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大概意思是這樣子。
「徹上,則如普賢、文殊,尚發願求生極樂;徹下,則五逆十惡,臨終得遇善友,教以念佛,十念成功,亦生彼國。」
從最上來看,智慧力最高的文殊菩薩;行願力第一的,就是執行佛法的效率最高的是普賢菩薩,他一發願就會去做,執行率最高。理解力、智慧力最強的是文殊,當然不是說普賢智慧不如文殊,是指他們所代表的特色不同。就像孔子的學生三千人,每一位都具有特殊的才藝,但並不是說他道德有缺乏其餘的有欠缺。文殊普賢各有特殊的技藝,文殊智慧第一,普賢行願第一。行願剛剛講的是執行效率最高,聽到佛法他就能做到,就能轉得過來,這是普賢菩薩。有人說淨土宗是小乘,你去小乘看看有沒有文殊普賢這兩位大菩薩,他們不是小乘、不是一般的凡夫,都還學淨土,而且還發願往生:「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不但教我們往生,《華嚴經》最後的一首偈頌大家都會念,可是都沒有注意到,它說「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華嚴經》到這裡結束,四十華嚴其實就是八十華嚴的後面,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這一句,我們不是常在讀誦嗎?印經功德殊勝行,繫念功德殊勝行,它的原文是「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華嚴經》普賢十願最後迴向淨土,這不可思議,而且還說普願沉溺諸眾生,普賢還沒有成佛,也是沉溺眾生,這是大迴向,是《華嚴經》上最後的總迴向,《華嚴經》我們講的十萬偈,一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泗天下微塵品,最後的總結,這四句偈:「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所有沉溺的眾生,包括等覺以下,全部求生淨土,這是文殊普賢給我們做模範,給我們指這條明路。淨土宗第四代祖師,五台山大聖竹林寺的法照大師,去朝五台得遇文殊,他請問文殊菩薩:現在已經要進入末法了,要怎麼來修行?文殊菩薩教他五會念佛,這是末法了生死最好的方式,這是舉真實的公案來做證明。前幾年我去參訪過五台山的竹林寺,已經被毀掉了,只剩下一座白塔,可能現在已重建,那個地方真的很清淨,不一樣。它不算是熱門的景點,但在旅遊地圖上找得到,有機會可以去看看祖師大德的道場。學佛人若有錢當去修復祖庭、修復高僧大德的寺院,像我們在台灣的後世弟子,總是感念某位祖師的著作讓我們能夠對佛法明白,印光大師對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的讚歎:「假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註解亦不能超過其上。」何其殊勝,大家讀了《要解》也獲益良多。我們去看看蕅益大師的墓在哪裡?在廁所旁邊,真的它就蓋在廁所旁邊,那還是新修的,我們讀《彌陀經疏鈔》,蕅益大師是看疏鈔而了解淨土,蓮池大師的墓也破敗不堪,我也去看過了,若不仔細找還不知道在哪裡,在杭州叫雲棲竹徑,他的道號是佛慧袾宏大師,號蓮池,他的墓到現在有沒有修起來,我不知道,這要修啊,佛菩薩祖師大德傳法,這是世間人講的孝道,會給祖宗蓋廟立牌位。以前佛門的道場有祖師殿、祖堂,就是他這個宗派的法脈傳承。所以中國的文化傳承,佛法因為這樣的關係,才能流傳至今。世間很多大的帝國、大的民族都消滅了,唯有中華民族還在,就是真正有這個孝悌倫理的關係。學佛人也不能忘本,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經典註疏,都是祖師大德告訴我們的,如果沒有他們講出來,我們不能了解、不能悟入,縱然你看得懂也只解其文不解其義,看《法華經》就跟看故事一樣,看《彌陀經》就好像它在介紹某一個幻想的世界,不能了解,所以要是沒有這些高僧大德為我們說出來,一輩子都不會懂的。所以有機緣、有錢,要拿去做這種事情,把祖師大德的道場恢復起來,不要拿錢蓋世間人的祖堂,出家人不用蓋祖先紀念堂,沒有必要,要蓋就要蓋祖師大德的祖庭,因為出家人不能忘本,出了家就不是世間人了。在家人蓋祖廟為了慎終追遠,飲水思源,這是可以的。那出家人不要把眾生的錢,拿去浪費在世間法上,這是沒有必要的。所以徹上,文殊普賢尚且發願往生,這個我們剛剛講的,「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速往就是趕快去,不要拖拖拉拉的,趕快往生到極樂世界去。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翻做中文叫無量光、無量壽,佛門常常打招呼用一句阿彌陀佛,這是一句祝福你光壽無量的話,光明代表的是智慧,壽就是壽命,你的智慧跟壽命無量,在世間即使你有無量的財富、有無量的智慧,可是你沒有壽命可以享用,所以最好就是有智慧又有壽命,在一切無量當中取智慧跟壽命為代表,所以我們佛門常用這句話來提醒,來祝福你,跟你說一聲阿彌陀佛,很多人怕聽到這句佛號,說那是念給死人聽的,不是,我們這是念給活人聽的,就像你看到外國人,跟他打招呼說的是英文,你看到法國人早上打招呼跟下午打招呼用詞不一樣,所以你要知道,這些用法不一樣。我們對活的人念佛、對死去的人也是這樣念,當然也是祝福他光壽無量,所以這個話通於生死之中,都是好話,沒有分別,好話當中的好話,聽了這個話,你阿賴耶識會落一個金剛種子,《華嚴經》講:「食少金剛,決定不消,以金剛不同身形之雜穢故」,不同於我們這個身體雜穢,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是雜穢、是雜染,佛號不屬於這些妄想分別執著,你聽了這句佛號,給你種到阿賴耶識裡面去,哪一天它要成就,你會證果。你穿衣服上面印有阿彌陀佛,給他們種善根,看到小動物跟牠說阿彌陀佛,讓牠速超惡趣,見到鬼呢也說阿彌陀佛,萬一要是功夫不好,到了閻羅王那邊,你也跟他講個阿彌陀佛,罪會判你輕一點。閻羅王也拜永明延壽大師,記得帶一張他的照片去,沾沾光。有一位僧人他斷氣以後,到了閻羅殿去,閻羅王在審案前,要向永明大師焚香作揖,所以他問這是哪一位法師?他說是永明延壽大師,我們淨土宗第六代祖師,作了一百卷的《宗鏡錄》。為什麼我們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他本來是一位將軍,姓王,人家叫他王贊軍,管軍餉的,他常偷這個軍餉去放生,在部隊偷糧餉是要殺頭的,那要呈報給皇帝,皇帝說:當然要斬,但是在斬他以前先問他怕不怕死,如果他怕就把他斬掉,不怕就帶回來,監斬官就問他,你怕不怕死?他說:我不怕。為什麼不怕?他說我一個人的命換這麼多眾生的命,很值得,這個人必有大智。監斬官就把他帶到皇帝面前,他說你有什麼所求?他說我要出家,皇帝就准他出家。那麼是什麼機緣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再來呢?就是皇帝設齋僧大會,永明大師是國師,齋僧大會中央最大的那個座位,沒有人敢坐。來了一位穿得破破爛爛的和尚,也沒洗澡,就爬到那個位置去坐了,人家看了也不好意思講他,怎麼這麼傲慢,跑到主座上面去坐。等齋僧大會結束了,皇帝就召永明國師來問,今日齋僧大會上有沒有聖人?永明大師說:有有有。他說是哪一位?朕要請來供養。就是那位坐在主座穿的破破爛爛又臭又髒的和尚。他是誰啊?他是定光古佛再來,皇帝就派人到處去追去找,最後在一個洞窟裡找到了,這和尚就坐在那邊,他身分已經暴露了知道人家來找他了,在他坐化前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就是阿彌陀佛多嘴,把他的底給洩出來了,這幾個人回去稟報皇帝說定光古佛臨終前講了一句話「彌陀饒舌」。皇帝一想,彌陀饒舌,那是誰告訴我他是定光古佛,唉呀!原來是永明大師,派人趕快找他,也坐化了,身分一洩露他就走了,就離開了,我們才知道永明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永明大師的智慧確實很高,他的著作很多,他是禪門法眼宗第三代的祖師,在國清寺開悟的,國清寺是隋朝智者大師建的,大師往生以後它才建好。「寺若成,國即清」--國清寺,他的師父是法眼宗第二代祖師--德韶禪師,是在他會下開悟的,他的著作像《宗鏡錄》、《心賦註》,都是了不起的註解,都可以去看,他的《萬善同歸集》,還有《唯心五種》就是《唯心訣》,還有《神棲安養賦》,都很好看,我很喜歡,看了視野會不一樣,會開拓你的心量,對於淨土,對於佛法能深入了解,甚至可以說是必看的一本書。雍正皇帝在位的時候,頒佈了《宗鏡大綱》,甚至要求全天下的出家人、學佛人、還有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要看,雍正皇帝是歷史上的好皇帝,你不要看野史,他在佛門是明心見性的大居士,不是普通人,他推薦的書,他作的《宗鏡大綱》,把《宗鏡錄》做整理成為濃縮的《宗鏡錄》,精舍也有印,《宗鏡錄》基金會有流通,可以去請,它的文辭用句相當的美,講的義趣深廣圓融無礙,每一個宗派都能互通,唯識、天台、華嚴、三論、禪,各宗各派,淨土、戒律,他都了解,也是中國了不起的一位祖師,所以常有一句話講:唯永明與智者之流才能徹底擔荷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