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十六)


元曉師云:「四十八願,先為凡夫、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
元曉大師是高麗國的高僧,人稱海東元曉大師,他在著作裡面說四十八願,先為凡夫,本來就是為了要救度苦難眾生而發,為什麼要為凡夫,因為法藏比丘就是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他向世間自在王如來請問,希望他成佛的時候,國土嚴淨,也能夠幫助眾生修行成就,世間自在王如來就為他展示十方世界給他看,他看到了十方世界裡面眾生輪迴的現象,無外乎凡夫最慘,他看到了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這個六道輪迴,凡夫無力斷惑,這是他沒有力量,我們講的力量不是只有心力,也不是只有我們現在講的自己的決定力,凡夫為什麼無力斷惑?他帶有一個業力,業力很重,所謂心有餘而力不足,想要斷煩惱斷不掉,想要捨貪、瞋、癡捨不下來,愈捨愈嚴重,愈捨愈大,你們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有沒有發現這就是末法凡夫的通病,也是一切世間凡夫的通病,我跟有些居士開玩笑,我說佛門也是M型化,你愈往下,愈轉愈劣,因為人在受苦難的時候,往往怨天尤人,就會造更多的業,造更多的業,他就要受更多的報,所以有一句話講:「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他環境不好,境界不好,所對的、所做的,甚至他變現的報土,都是業感所現,業感所現他一攀緣,就帶起他的業習,你看像這裡娑婆世間,我們這個南贍部洲,接觸到的境緣都是帶起業習,帶起你貪、瞋、癡,看到的文章,文字,都是幫助你起惑、造業,幾乎都是這樣,為什麼說佛法是清淨法,是般若,是智照,它的文字能夠幫助你開智慧,給你清淨,所以才叫百千萬劫難遭遇,難得遇都遇不到,不然,就是幫助你著相。現在常常講的個人主義,個人主義在佛教講就是「我執、我見」,衍生出來就是貪、瞋、癡。凡事都要滿足這個我,那你就造很多很多的業。所以凡夫變現的這個境界,都在污染自己,唯識講:種子起現行,現行又熏種子。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起作用,現行就是造作,現行造作以後又變成種子,這樣子輪迴循環。造作善的成善種子,惡的成惡種子。種子起現行,現行熏種子,就是這樣。你起了不好的種子,不好的念頭,造作了不好的事情,是不是又落了一個不好的種,那是不是愈轉愈劣。佛菩薩發了好心,發大悲心,利益一切眾生,也是起現行,也是起作用,現行又熏種子,所以他愈來愈好,所以是M型化了,好的愈來愈好,壞的就愈來愈差。所以凡夫才無力斷惑,因為他到後來被蓋覆得太深,遮障得太嚴重了,凡夫認妄為真,把假的當作真的,他以為這是事實,實際上是虛假的,迷在裡面,我們就是這樣迷在自心變現的妄境裡面,所以《楞嚴》講,自心取自心,取了之後呢?本來非幻,本來是真如,是如如,你一取相就非幻成幻法,本來是真如的境界,就變成了虛妄的境界,所以還是自作自受。所以法藏比丘看到眾生被自己的業所迷了,在這裡纏縛住,轉不開來,才發四十八願,先為救度凡夫,凡夫執心很重,你執相,執虛妄相,不如執持我的名號。他把自性化成一句阿彌陀佛名號。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講,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即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什麼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呢?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阿」翻作「無」,「耨多羅」就是「上」,整句的翻譯就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把自性化為一句德號,化為四十八願的願力,救度這苦難眾生,讓眾生持念名號得見彌陀。《觀經》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是什麼心呢?就是我們本來面目。所以念佛、見佛、成佛時,三際一心無先後,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是一心,沒有先後,這個是事實真相。所以這四十八願在日本道隱法師的《無量壽經甄解》裡面講到,他說《華嚴經》對於其他的經典算是實教,真實的教誨,其他的是權-方便。但是《華嚴經》對比《無量壽經》呢,華嚴是權,《無量壽經》是實,再比下去,《無量壽經》最重要的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是實,其他的經文是權;四十八願有五願最重要:第一個定成正覺願。第二個光明無量願。第三個壽命無量願。第四個諸佛稱歎願,就是我作佛時,十方眾生聞我名號,這是他的名稱普聞,這第十七願。還有第十八願,大家都知道十念必生願。這個五願最重要,是善導大師提倡的,彌陀四十八願的核心。這五願對四十八願,其餘的是權,這個是實,是實教,真實的教誨。再來一比,十八願是實,其他四願是權。所以可見一代時教所說的歸華嚴,華嚴末後歸淨土,淨土歸十八願。善導大師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道理由來就是這樣。因為《華嚴經》確實是根本法輪,根本法輪最後結歸的是《無量壽經》,是極樂世界,你們去看看《普賢行願品》:「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到這裡結束。無量光佛剎,不會有第二尊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叫無量光佛。所以這四十八願,確實的徹上文殊、普賢發願往生,徹下阿鼻地獄的眾生都能得度。所以先為凡夫,凡夫無力斷惑,沒有能力,境緣太差,業障、執著得過深,放不下,捨不掉,靜不下來,然後要找他來用功修行,就一大堆理由,我有家庭、有工作…很忙。那天跟一位居士講,你要來道場,他說:法師,我有家庭。我心裡就想,難道我們道場的人都沒家庭嗎?真的就是他的業障在障礙,讓他不能學佛。一想到要來道場聽經、用功,突然出現很多雜事,出現這個障礙,那個障礙,那就要注意業障起現行了。還有到了道場,不要想說會有是非,我們不把是非入到心裡面來,就沒有是非了。本來無是非事,你現在有念,就有是非,看經典都有是非,有些人看經不老實,看出是偽經、看《楞嚴》是偽經、看《圓覺》是偽經、看這種大乘經典都是偽經,看出是非來了。祖師大德看經典,斷念頭,見性,他看了經典,看一切法,皆是真如,皆是不生不滅;沒有是非,是這樣學的。我們要是看是非,看這個人也不順眼,看那個人也不順眼,六祖大師講:「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你自己真如不守自性,在那裡動念,所以是非就是這樣來的,這就是業障。所以到道場自己用功莫管他人,人家要跟我們講是非,跟他合掌阿彌陀佛,就走掉迴避他,久而久之,他就知道了不能說是非,要護持眾生的清淨心,大家在這裡要捨諸亂意,這就是修行用功。所以大家要想到,要去念佛、聽經,起了障礙,這就是業障,要懺悔。要懺悔過去生自己障礙人家學佛、障礙人家學道;這一生自己要來學,也許真的沒有人障礙你,可是你自己在那裡打妄想,在那裡動念,我可能會遇到什麼境界或會遇到怎麼樣的情況,自己給自己作障礙。很多人就這樣錯過了,一錯過十幾年,二十年,人生有幾個十年?有幾個二十年?所以要把握、要珍惜光陰,這個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講凡夫多諸障難。底下兼為三乘聖人,兼為就是附帶的,附加的。因為三乘聖人本身已經超脫三界,我們剛講的M型化,他會愈來愈好,至少不會像我們愈來愈差,他得的是三種不退裡面的位不退,斷除了三界九地的見思煩惱,證得了阿羅漢,不會再輪迴,最低就是退到須陀洹,再退就退到這裡,不會再來輪迴。凡夫不一樣,一退就掉到最底下去了,所以,兼為三乘聖人,可見淨土之妙,首為凡夫得度也,你看四十八願,只有幾願是為了度菩薩,大概也是三、五願為了度菩薩。度菩薩包不包含凡夫?也包含,為什麼?因為凡夫也會修成菩薩,他幾乎都是為了幫助凡夫學法,所以佛用他深妙的觀察力,觀察到凡夫修行的困難,所以創建極樂世界,創淨土法門,接引眾生。那麼有人就問,法藏比丘成佛以來於今十劫,十劫以前,他修什麼?這個劫數是世間相,是眾生有三際心。所以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際心不能斷。就像《圓覺經》裡面金剛藏菩薩問釋迦牟尼佛:「佛啊你成佛以後,什麼時候還會再迷?」佛就跟他講:「譬如銷金鑛,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這個礦石裡面有金,要把雜質去掉,眾生本來成佛,就如同有金性,你如果不加以種種磨治,把它的雜質煩惱習氣去掉,礦石還是礦石,但是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所以眾生就是落在世間相裡面,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說給眾生聽的,一聽就著在裡面,所以佛就回答金剛藏菩薩,他回答一句非常好:「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如是分別,非為正問。」你這樣問不對,起這個念頭就錯了,落在三際相裡,落在世間相裡面,所以人家問師父這個問題,師父回答:「也念阿彌陀佛」,比我巧妙多了。剛才講的,蕅益大師說的阿彌陀佛即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於五濁惡世所得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那這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沒有。所以師父回答也念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即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就是我們的自性,為什麼自性叫無量呢?你們去讀六祖大師的《壇經》:「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就是無量,「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來清淨」。所以見性的人他就知道,我們不見性,想說十劫以前的那個阿彌陀佛,他在十劫以前修什麼法?沒有淨土,告訴你也是念阿彌陀佛,沒有錯的。所以十方諸佛都是念佛成就的。念的是什麼?本心。稱念阿彌陀佛就是本心的異名,另外一個名稱。把這個名稱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所以我們提那個問題,很明顯就是九界自力,九法界的凡夫,才會問這個成佛以來於今十劫,那十劫以前呢?你去看看普賢、文殊有沒有這樣問,他們絕對不會起這種疑惑,三際心斷了,非九界的這些凡夫所能信解,所以我們起這種心念看淨土,那就是妄生二法,無同異中,熾然成異。本來跟佛是一心的,但是動了這個念頭,變成兩邊,有生佛對待。所以,佛教給我們淨土這個念佛的方式,我們有沒有跟佛相應呢?先為凡夫,我們有沒有接受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若還有這個問題,還有這個疑惑,就沒有接受,疑是什麼?菩薩最大的障礙。菩薩都會被「疑」障礙,更何況我們凡夫。要是再疑下去,那不得了,這一生得度的機緣又要錯失了,又要再輪迴了,所以不要懷疑,首為凡夫得度也。再來介紹第三個,為什麼這一部經興起的因緣:「他力妙法,善護行人」。這是佛所護念的,《彌陀經》六方諸佛護念,《彌陀經》另外一個譯本玄奘大師的譯本,叫做《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也是《阿彌陀經》,講的是十方諸佛,我們現在讀的是羅什大師的本子是六方佛,略說。十方佛跟六方佛都一樣的意思。那麼,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末法的人修行業障很重,所以佛用他力,用佛力善護行人,善就是善巧,護就是護持。所以我們在學佛的菩提道上,都會得佛菩薩的善巧護持,有的是現佛身為你說法,有的是旁敲側擊,提點你,有時候佛菩薩會現到你的夢中,是真的。我在新加坡遇到一位老太太,她想讀《彌陀經》,她說佛菩薩教她讀經,每天到她夢中,教她一個字一個字讀,她說我真的不認識字,年紀很大,看她那個年紀算是老一輩的,她說她不認識字是真的,我還不相信,我就試試她,好啊,你讀讀看,她真的能讀,再拿其他東西給她看,她不行,她不會,真正的護持她,所以叫善護。有時候會現作怒目金剛像修理你,不一定是道場法師修理你,外面的修理你,善護,不是只有客氣跟你講,有時候很不客氣,護念你。所以經典常講,順逆皆方便,她說不論是順著你,講你愛聽的,或是逆著你,告訴你的業習,告訴你這個是你的問題,都是善護。這叫他力妙法,善護行人,那麼,你們不要想要扮佛菩薩去善護人家。想說我罵你,就是我善護你,你先善護自己吧,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有些人看了幾本書,打坐幾天,就以為他是釋迦牟尼佛會上聽經的,到處亂罵,胡亂批評,祖師大德也批評,當今的大德也批評,不用講,你們應該知道是誰,聽說還有一些出家人跟他學,這就是自以為是。沒有做到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六祖惠能大師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這個是非落到心裡面,自非卻相左。相左是什麼?跟他一起墮落,他也是個凡夫,六祖教我們,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人家的對錯不要放到心裡面,他非我不非,我非就有過錯,就怎麼動念、生心。祖師大德講「慎勿生心即目前」。你不要動念,真如本性就現前,所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不要扮佛菩薩,想說我有正知正見,祖師大德都不如我,我去翻翻書,去看看歷史考據,看看世間的考據,這個還是用釋迦牟尼佛那句話來講:「虛妄浮心,多諸巧見;不能成就圓覺方便」。你要成佛用這種心來學法不會成就。還有你要說《圓覺》是偽經,我引另外一部總不是偽經,《華嚴經》講「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用顛倒慧增長一切惡,顛倒慧就是邪慧,邪慧也許很聰明,但是這個慧不能夠了自性,只在事相上,在這個生滅變化相上,在那裡運轉、在那裡著相,這叫顛倒慧。顛倒慧能幹什麼呢?佛就講了,增長一切惡,一切惡法從顛倒慧增長,《華嚴經》講的,華嚴不是偽經,這個很重要,要注意。
「末世修行,多諸障難,陰魔干攪,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楞嚴》曰:『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
這是解釋「他力妙法,善護行人」,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總共一萬兩千年,這是一個說法,有的人又要說五百年,都可以,因為說出來要得罪人,你們自己去看《大愛道比丘尼經》,這部經在家人可以看,男眾看了,不要說妳看妳們女眾都這麼多過失,過失不是女眾,是你有這個過失就是女眾,《大愛道比丘尼經》講的,女眾八十四種醜態,這些醜態你去看看,有的男眾也有,要是有這個醜態就叫女眾,不是只有女眾才有,要會學法,有些人說釋迦牟尼佛不公平,都說女人多差多差,我說不是,是你有這個習氣就叫女人,不是你的身形,有的男眾也很像女人心量狹窄,是有這個習氣就稱為女人,要這樣看八十四種醜態,那麼這是佛的姨母想要出家,佛不許,阿難三請,佛才聽許,他說沒有辦法,我佛門中如果多諸女子,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男丁,家道必衰,所以正法少五百年,這是釋迦牟尼佛預言,現在是末法,怎麼算都是末法,有兩種算法都是末法。正法的時候戒律成就,持戒就能夠了脫;像法的時候多諸塔廟,還是有人修禪定,禪定堅固;末法的時候鬥諍堅固;像法的時候塔廟堅固,一直蓋塔蓋廟;正法是解脫堅固,大家都能夠解脫,還有真正修行的,也有佛菩薩羅漢住世;那像法就稍微差一點;末法就錯得離譜,越差越遠,所以末法鬥諍堅固,這個鬥諍,就是心裡面妄念多,妄想多,不願意委屈自己,所以我執堅固才有鬥諍,要是大家能轉過來,現在就是正法,沒有世間相,就像我們剛剛講的,你看這個《大愛道比丘尼經》,要會看。在末法很顛倒,女眾成就比男眾多,因為男眾都拿著《大愛道比丘尼經》,去看女眾的過失,自己不修行,當然這是其中之一,跟印光大師說的相反,印光大師說只管自家不管人家,你是只看人家不管自家,這就問題大了,所以多諸障難,誰障的呢?自己障礙自己,自己讓自己顛倒,外面的障難,有的,身體的障礙也會有的,多病貧苦都有,現在台灣貧苦還不是很嚴重,可以過得去,但是放不下的多,為什麼呢?你叫他來修行,他會說你看,去修行的人錢都賺飽了,才去修行,他會這樣想,那這就是他自己的業障,這就是理由,藉口不修行,他會這樣去作如是念,這種心念要不得。也有些人他真正放下,像現在新加坡幫師父開車的傅來成居士,他就是放下,老闆不做了,他真正放下來學,他說師父,我沒別的專長就是個生意人,我會開車,我幫師父開車,跟著學真正放下,所以是在於你放不放得下,你的貧窮能不能布施掉,你的多怨能不能布施掉,你的不如意能不能布施掉,是把這個布施掉,不是一直去爭,一直去世間打拚,這沒有用,有因果的,有福報的,有些人做得再辛苦,怎麼樣就是賺不到錢,怎麼樣生活就是不好過,有些人做都不用做,不要說人,畜生就好,整天就是做牠畜生的事情,小狗小貓就繼承幾十億美金的遺產,幾億美金的遺產,牠有沒有做?沒做,這是帶著福報因果,不一樣,牠生活有專車,還有私人飛機,還有僕人,住的是城堡,每天早上要做什麼事,做什麼運動,要帶去哪邊,要梳理打理,全部都是委託、信託,律師作證一定要執行,這個錢就是拿來給牠享受,所以有些畜生比人的福報大,這是有因果,所以你要把你的執心布施掉,就是這一念不平的心,為什麼他有我沒有?為什麼人家這麼好,我這麼差?不要這樣比較,夏蓮居老居士講「世間萬事,甘讓人先」,你超過我那很好,你學問超過我那很好,你佛法造詣比我高那很好,處處讚歎他,「信願持名,絕不落後」,真信切願,發願往生,這個不用客氣,絕對不輸人,真正放下,所以這個障難自然就沒有。那麼這裡講多諸障難-魔障,用心過度,什麼叫用心過度?求好心切,想要快速成就,想要趕快得定,想要趕快得解脫,這個壓抑過度,過頭了,修淨土也會有,所以你們念佛,以平平常常的心念,不要求神通,不要求見佛,想說你看,那個誰念佛都有見佛,都有感應,不要求,求了你會得病,求升反降,容易引來魔外,或是你的冤親債主,變現你要的境界,變現你修行想要的那種感受,那種境界來迷惑你,所以你心不定的時候,不要刻意求定,專注在佛號上就好,不要刻意讓他定下來,之前我們講的,念佛一個小時不打妄想,那是自然而然的,你求不來的,越求也許一個小時做得到,但是兩個小時,就沒有辦法,那是很自然的,心空、心地無事,念佛自然就沒有妄念,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不是求來的,你要是刻意要求,刻意要去造作,想要趕快得神通,想要有感應,佛給你摩頂,佛放光,有的人念佛功夫好的,還看到自己內臟,我沒有看到自己內臟,在《楞嚴經》就講,功夫好的人,對這個色身他能看得透,甚至可以見到身含十方國土,但是這就是陰境現前,陰就是五陰-色受想行識,魔就是魔擾,魔外的干擾,所以我們要是著在這裡,行人正見稍失,貪著其中,便陷魔網,就被他轉,所以常常有些人會現神通,他確實是有用功過,但是他著在這裡,以為有神通,以為能夠放光,能夠離地三尺,或是知道人家過去生,或是把過去生展示給人家看,這種都有,他以為是得道,還沒有。有一次黃蘗禪師行腳,跟一位僧人渡河,黃蘗禪師請他先行,他就飛過江,然後黃蘗禪師就正常的渡河,你們去看宛陵錄,黃蘗禪師傳心法要,他就講,他說我原本以為你是個真正用功的修行人,沒想到你搞這一套,就說他知見不正,顯神通;當然不是說顯神通的人,都知見不正,是他沒有著重在知見上,你見性沒有見性?黃蘗禪師是見性,見性不一定發神通,你去看佛陀的一些弟子,有些真正證阿羅漢,還沒發神通,所以不是說神通,就代表他成就,阿羅漢有漏盡通,漏盡就是煩惱習氣漏盡,他不一定會發神通,那一般人會著在這種神奇的境界,正見稍失,為什麼著在這境界呢?因為你沒讀過《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正見稍失,稍有一念貪著,包括念佛得了輕安法喜,只要貪著在其中,其實就算是陰境干擾,不用這麼明顯,不用等到會放光才是陰境,一念貪心陰境就現前,動念妄有六根,及與四大,虛妄和合,所以成就這個世界,這個就是正見稍失,忘失菩提心,便陷魔網,魔-天魔(六欲天的魔王),他化自在天王,他認為眾生,都是他心變的,所以你要出三界,他很不樂意會來障礙你,《楞嚴經》講的「汝等一人,發真歸元」你要發心,求無上菩提要見性,這十方世界都會震裂震碎,他說凡夫昏暗不知道,他的世界在變化,但是這些天魔,這些魍魎妖精都有五種神通,他看到自己的宮殿無故崩裂,水陸飛騰,整個要崩壞掉了,這些魍魎妖精天魔,貪戀這些塵勞,在你修行的過程當中,必定來障礙你,所以佛才講五十種陰魔,汝能諳識,你自己心裡面有數,諳識就是心裡面有識知,你就不會被他迷惑,主人若迷,客得其便,這五陰主人,就是你的正知正見,要是迷失了,這些客塵煩惱,魔外就會來障礙,你就會被他干擾,很嚴重。佛跟阿難講,他說摩登伽女,八萬行中,雖然破佛律儀,但祇毀一戒,他說這個正見稍失,正見沒有了,此乃隳汝寶覺全身,把你法身全部毀掉,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就像宰相被抄家一樣,宛轉零落,無可哀救,連佛都說他救不了你,所以才要用他力妙法善護行人,《楞嚴經》講的「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五十陰魔讀下來,這句話就記得了,不作聖心,名善境界,不要作聖解,你要作聖解,就受群邪,所以念佛法門保護你,有佛力的攝照,不會落到這個境界裡面,除非你刻意要去求取,這個五十陰魔,是你不刻意求他也會出現,所以永明大師講的:「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就是錯在這裡,十個人裡面有九個人走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就是這裡講的五十陰魔現前,心就迷了,隨他去,就迷在境界裡,所以一般學禪,後來還要導歸淨土,為什麼禪門日誦,要教你求生淨土?就是這個道理,有他力妙法,善護行人,魔不得便,無論是自己心魔或是外魔,都不會被他轉,念佛有佛力加持,這個不一樣,所以永明大師才提倡:「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這多好,「無禪有淨土」,那更好了,「萬修萬人去」,一萬個人修行,一萬個人成就,「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能夠見到阿彌陀佛,「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見佛心就是開悟,就不一樣。所以這是他力妙法,善護行人,念佛就不會有這個問題,很明顯,我們引永明大師的《四料簡》,那你要是「無禪無淨土」,那就慘囉,這不修行,你就完啦,「鐵床並銅柱,萬死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沒人救得了你,鐵床,燒紅的鐵床,銅柱,炮烙之刑,這是地獄的刑罰,也就是說你不修行,一定會下地獄,這誰講的呢,永明延壽大師說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再來,看得透徹,看得明白,所以才說「他力妙法,善護行人」,有他的道理。我們看《地藏經》,一日一夜,萬死千生,世間才過一日夜,地獄已經過無量劫,萬死與千生,沒有人可以幫你,「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跟你最好的人,最親近的人,隨著業力去,每個談起苦報,沒有人願意代替的,所以佛在講地獄的時候,阿羅漢身上出血汗,嚇得流血汗,想到過去生,自己在地獄受的苦報,嚇得全身出血,所以萬死與千生,沒個人依怙,沒有人可以幫助你,所以才要修行才要發心。底下他說,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正見稍失,即入魔途,就是貪著,本來想要求升,升就是超脫,想要成佛,成佛是上升,純想即飛,必升天上,要是欲重,沉下水輪,下水輪就是到地獄去了。還有一個重點沒跟大家講,就是你修行用功,就這樣老實的念,不要心裡一直急於有功夫,不要急,我就碰過有同修,急著要去極樂世界,急出病來,發瘋了,整天哭著阿彌陀佛不來接他,這就是求升反墜,超脫不了。還有這個引申義,也要講一講,大家有沒有「雖勤精進,增益諸病」?每天都很用功,卻不知道自己的盲點在哪裡,雖然精進,但是增長無明、增長禪病,修行的毛病所謂老油條、老眾生,學佛學久了,貢高我慢就現前,認為我學佛學了幾十年;還有常常碰到來道場的同修說,我跟你們師父多久前就認識了,即使認識再久,也是沒有成就。過去生我們也值遇過諸佛,能夠遇到淨土法門,阿闍世王供養四百億佛,我們沒有四百億也有一兩尊吧,也都沒有成就,遇到誰不是一樣?人家四百億能夠信佛,我們不要說四百億,我們遇到一尊能信就好,都沒有成就,我們跟佛結過緣,跟釋迦牟尼佛肯定結過緣,不然現在不會聽他講經,跟阿彌陀佛絕對結過緣,跟觀世音菩薩一定結過緣,都沒有成就,來道場貢高我慢,我早年如何如何,是在跟誰學跟誰學,跟誰學不要緊,是你的師承,很好,但是不要拿來炫耀。我相信極樂世界的菩薩,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他的弟子出去跟人家介紹,也不會在菩薩眾中說,我老師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們都不如我,不會動這個心念,沒有傲慢,極樂世界無有惡聲,無有惡名,你跟他講什麼叫傲慢,他不曉得,你跟他講什麼叫病苦,不知道,沒看過,你去看《維摩詰經》香積佛國的菩薩,那裡的菩薩都是學大乘的,什麼叫做小乘,沒聽過,釋迦牟尼佛以五戒十善教化眾生,什麼是五戒十善?沒有聽過,菩薩十波羅蜜,六波羅蜜,有沒有聽過?沒有,都沒聽過,很好奇,就跟他們的教主說,我想到娑婆世界看看,可不可以?好,可以,九百億尊菩薩過來,香積如來特別交代,你們去那裡要隱身光,把身的莊嚴都隱蔽,不然這裡的菩薩看了會自卑,你看這個地方多糟糕,他那裡真是清淨的國土,我們講的真正的上流社會,我們這裡濁惡不堪,沒有辦法跟人家相比,所以不要傲慢。這就是「雖勤精進,增益諸病」;常常比較,我一天念佛念七八萬,我拜佛拜幾千拜,功德無量,沒了,報掉了,這一念慢心起,這個《華嚴經》講的,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你要會學,一念慢心起,一樣百萬障門開,就是在於起心、在於動念,不是起什麼心,所以我們要反觀,自己是不是有盲點,來道場就是大家一起學習,一起精進,跟著祖師大德的開示,跟著經典的教導,遵守道場的行儀,道場行儀是祖師大德訂的,我們遵守學佛行儀,學佛行儀裡面,有些是沙彌律儀,沙彌律儀十戒二十四門威儀,是佛制訂的,羅睺羅出家,還是沙彌,釋迦牟尼佛為羅睺羅說的,他教他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其實學佛行儀,就是十戒二十四門威儀,就是沙彌律儀,內容相當的相近,相近而且更為精要。所以來道場,我們遵守的是佛陀的教誡,制訂道場的規矩行儀,一定要讓眾生能夠斷煩惱除習氣,一般公司制訂的章程規範,是為了要賺錢獲利,大家同心協力,一起賺大錢。佛門制定的規矩要發大心、修大行、要證大果、要成大道,這是佛門的律儀,佛門的章程要在這上面,不能離開這個宗旨,離開了那就不像個道場。佛門有很多開緣,但是如果是因為人情而開,那就不行,隨順人情會墮落。新加坡廣洽老和尚,他講「寧可終身下地獄,不拿佛法做人情」,廣洽老和尚臨終的時候,雖然是得老人癡呆,天天跟他在一起的侍者,他不認識了,他的徒弟也不認識了,但是有一件事情沒有忘,就是知道念佛,就知道要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不簡單,實際上他不癡呆,要是真正癡呆,很多連佛號都忘記了,家親眷屬都記得,那麻煩大了,很多人臨終犯癡呆,佛號忘記了,貪戀世間放不下,而廣洽老和尚記得住佛,記得要修行,臨終就有成就,就有功夫,這是講這一段引申的意思。那墮入泥犁,泥犁就是地獄,就是講耕舌地獄,地獄也有另外一個說法叫做泥犁,墮入泥犁當中,耕你的舌頭,你造口業,就是你的舌頭,用牛來犁,來耕你的舌,就像耕田機一樣,那這個舌頭遍滿地獄,一人亦滿多人亦滿,這個地獄的狀況,我們不要想說沒關係,我不會掉到最下面,我只會在上面,八熱八寒就已經很糟糕,掉到無間,那就不得了,八熱八寒上面還有比較輕的,一個都不要進去,不要想小地獄進去看一看逛一逛,不要逛,沒什麼好逛的,有人看地獄變相圖,地獄變相圖是要警示我們,不是叫你天天想著,我死以後會下地獄,我從來不看地獄變相圖,我看極樂世界圖,心裡有極樂你就不犯地獄業,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想地獄,你就下地獄,看那些惡相,為什麼《觀無量壽佛經》教我們觀佛身相,觀極樂世界?沒有教你先觀地獄再觀極樂,為什麼不這樣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心,你觀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想地獄即是八熱八寒無間,這個地獄心就現前了,所以要多想極樂世界,多看佛身,多觀佛的相好,業障會消,那麼能夠這樣做,就是他力妙法,善護行人,佛在加持你,你感受得到。